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的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行为民俗文化,无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在各种民俗节日中,都展现出巨大的魅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民俗体育文化也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必须解决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走访、入住民居、参与生产劳动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对漳州云霄县6个乡村重要的历史节日民俗进行挖掘考证,以管窥闽南乡村节日民俗的特点和社会文化内涵。调查发现:闽南节日民俗所包涵的内容和信息颇为丰富,但地理区隔与宗族传统造成了各村节日民俗在内容、时间和形式上的显著差异性;不同的节日民俗亦反映出闽南乡村民众的思想动向与精神寄托,反映了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民俗文化丰富而独特,它沉积和浓缩了该民族的精华,体现了儒家文化精神,调节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正因为如此,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成为旅游的载体,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旅游者。反过来,旅游赋予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新的活力,促使云南少数民族新节日及新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播媒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文化传播是建立民族传播学的重要内容,研究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传播现象和规律对于建立中国的民族传播学意义重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把民俗节日视为民族文化传播的文本,运用当代传播学的知识分析民俗节日中的文化传播媒介及其特性,在分析众多民俗节日的基础上,把民俗节日文化传播中的传播媒介分为音乐歌舞符号群、物体语言符号群和民俗文化传播中的终极媒介——人,希望有助于民族文化信息传播规律的把握和民族传播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民俗语汇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是语言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理解、领略了某种语言的民俗语汇,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某种语言。民俗语汇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即是一种民俗事项,同时又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如对民俗文化和民俗语汇缺少了解,往往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注重民俗文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竹枝词或称竹枝歌,是我国古代诗词中一种颇具特色的诗歌体。历史上宁波曾经是竹枝词非常流行的地方。宁波古代的竹枝词创作内容十分丰富,描写了宁波古代的物质民俗、意识民俗、社会民俗、节日民俗及民间口传民俗,体现出重要的人文价值,是宁波民俗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
长知识     
放风筝有助孩子智力发育春天放风筝,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现代保健医学认为,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风筝,可以舒展筋骨,让身体随着放飞的风筝而不停地移动,从而活动四肢百骸;同时,由于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状态,从而获得消除冬日气血积郁、祛病健身之功效;此外,放风筝时,双眼面对蓝天,飞行的风筝千姿百态,可以消除眼肌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预防近视和弱视。放风筝也是一项健脑运动,放飞时,大脑高度集中,无疑会消除人的内心杂念。放飞者极目蓝天,其心胸也会感到开阔;此外,春季草长莺飞,触目皆景,放飞风…  相似文献   

8.
论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筝是一种集设计、造型、扎糊、绘画、放飞于一体的并具有观赏价值、社会娱乐和健身作用的反映民俗生活和民间审美情趣的民艺物品,风筝文化在中国已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风筝蕴含的巨大的经济价值显露出来,成为各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和旅游活动的载体。潍坊国际风筝会是全国举办最早,持续最长的节会之一。它融文化交流、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经济贸易于一体,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文化交流,改善了城市的面貌,提升了潍坊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框架分析法,从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报道类型、议题及叙事框架等方面定量与定性地探讨了《福建日报》2011年的民俗报道样本。在民俗文化这一议题中,媒介民俗事象和媒介民俗事件是《福建日报》拟态环境的重要组构因子。其中,民俗文化呈现以民俗事象为主,民俗事件为辅。媒介民俗事象总体呈不均衡状态,以节庆报道流量最为突出;媒介民俗事件涵盖了事件的各个子议题,呈现出民俗文化在应对外界环境中的重构状态。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中,"民俗"这一文化议题呈现出文化、政治、经济交融的多重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10.
民俗器物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个性。文章以西藏博物馆民俗文化展厅的民俗器物为研究对象,揭示民俗器物定名的科学规律,展现藏族民俗器物在每一段历史生活中的价值,为进一步对藏族民俗器物进行分类与定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节庆旅游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众多,旅游开发的前景广阔。通过对白族民俗节庆的特征和旅游开发价值的分析,并从实现大理文化旅游产品更新换代角度对白族民俗节庆进行开发的可行性和实施途径等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2.
传统节日保护已成为当下中国民俗学界的热门话题。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保护却很少正视其中的信仰问题,对民间信仰欲言又止。传统节El保护蜕化成怀旧的冲动;传统节日中的身体性被遮蔽,以致我们的传统节日保护走向暧昧的境界。唯有正视传统节日中的民间信仰和身体维度,宽容理解民众的信仰,彻底激活传统节日活动中的身体感,中国的传统节日保护才是真保护。基于民间信仰的视域我们重新审视了温州的拦街福。  相似文献   

13.
人们需要节日是因为节日可以调适社会群体的生活,广西11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节日中可资利用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广西在旅游开发中可以直接利用节日期间的民俗风情、民俗工艺品、民俗民艺表演,使之成为旅游者愿意消费的旅游产品;可以以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为主体,综合运用各民族的民族文化,使其汇聚在一起,让节日显得更加五彩斑斓,可以推出原汁原味的节日民俗动态性、参与性旅游产品。以民俗旅游的大市场需求为载体,把广西少数民族珍贵的节日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4.
宋都汴京发展百余年,富遮繁华。其间各种盛大的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对宋词的内容和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刺激了宋词创作的繁荣兴盛,而宋词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丰富了汴京的都市文化,使我们今天能更多地了解到提供给词人肥沃艺术土壤的汴京的社会情景。  相似文献   

15.
文山壮族依托于山神庙这一原生态民间文化土壤,将“二月二”、“六月六”、“娅歪”等传统节日献祭活动和“竹简签卦”民间文化事象世世代代地相沿成习、留存下来。通过对广南县者太乡平贵村壮族山神庙献祭活动和“竹筒签卦”民间文化事象的调查研究,可探析其所内含着的潜隐性文化内涵以及所凸显出的功能性社会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