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意象是作者赋予某种事物以特殊的含义,以表达其深刻的内涵。在小说《天黑前的夏天》中,莱辛运用了天黑,夏天,动物,头发等多种意象,以表达主人公凯特在此夏天内心痛苦与迷茫的自我发现的历程。通过对小说中多种意象的分析,发现凯特最终未摆脱命运的安排,以毅然回家告终,反映了英国妇女在年老时,痛苦迷茫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2.
汉语动物词语中动物意象的翻译,涉及到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探讨动物意象的3种翻译方法:保留动物意象、改换动物意象、省略动物意象。指出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原文鲜活生动的动物意象应该照直翻译。但如照直移入译文中去后会产生文化阻断,引起译文读者的误解,甚至会歪曲原意时,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或改变原文中的动物意象,或省掉原文中的动物意象,以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意象有渲染气氛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形象、衬托戏剧主题的功能,在《奥赛罗》里,恶魔意象是唯一贯穿全剧的一组意象群,具体指的是依阿哥用以作用于奥赛罗、布拉班修、洛德里高以达到其邪恶目的的恶魔意象群,包括:动物意象、食物意象、投毒意象、捕捉意象、血意象等。这组意象群具有显著、独特的特征——意象的动态性,对深化依阿哥这个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英汉语言中的动物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包含动物意象的词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关动物的词语就逐渐在人们的语言中获得了约定俗成的文化意象.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意象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聊斋志异》叙事模式的过程中,叙事意象应该引起应有的重视。《聊斋志异》中的叙事意象包括植物意象、动物意象、人文意象等。植物意象体现为各种花的意象,既带有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内涵,又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产生新的意味。动物意象选择一些拥有具体物性的动物表象,通过情节的展开,生发出丰富的意蕴和文化内涵。人文意象或贯通情节或深化意义,既具有审美特征又具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燕子"意象是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意象,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研究南宋词作中"燕子"意象的多重内涵,要以唐圭璋编著的<全宋词>为基础,采用历史的视角,结合时代特征入手分析.南宋词作中"燕子"意象的具体内涵分为四类:表现春天的美好景色,或盼春或惜春伤时;表现爱情的美好,表达相思幽怨之情;诉说离情之苦,表达羁旅乡愁;抒发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  相似文献   

7.
迟子建小说中的意象是解读她作品的重要对象,在她的小说中,存在着环境意象、人物意象、动物意象以及灵魂意象.通过对作家小说文本的解读,笔者能深深地感受到悠悠的伤感之情,同时,从这种情感中,渐渐发现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8.
文化语言学是一种关于意象的理论,其核心概念就是意象。中国传统诗词多以词语精炼、意象丰富著称,其中尤以李白的诗歌最具代表,其深刻的意境常常令读者沉溺其中,流连忘返,故而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本文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以许渊冲译文为蓝本,研究李白送别诗的意象传达。  相似文献   

9.
月亮·玻璃·墙--张爱玲小说意象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以一个女性独具的敏感心灵赋予其作品独有的意象话语,通过这些独特的意象话语来表现作家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永远悲观“苍凉”的主题。在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时常出现的月亮、玻璃、镜子、墙等意象,是作家内心思想独特的表现方式,这些意象使得张爱玲小说更具有了悲观、苍凉的色调,具有“张爱玲式”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朱晓斌 《科技信息》2009,(20):I0094-I0094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他善于利用一切艺术手法来表现其写作的主题,动物意象和房屋意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本文以象征和意象的视角,来解读坡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杜光辉的长篇小说《可可西里狼》所突出的生态批判色彩与人道主义温情主题。认为作品:一方面通过形象塑造,揭示出人类中心主义、欲望享乐原则和无限增长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才是威胁生态的真正"恶狼";另一方面塑造一批"生态卫士"的理想形象,描绘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美好图景,并指出其作品以此呼喊生态意识的回归,重建人文精神;同时,作为优秀的生态文本它没有成为生态话语简单的传声筒,而是以一种审美诗意的方式与生态对话。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军旅小说经历了一个解构-重建-发展的过程。解构时期的“农家军歌”和“大院小说”侧重对军人的世俗化写作,重建时期作家再次意识到英雄出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努力寻找当代英雄。新世纪前后,一系列长篇小说出炉,英雄以群体方式亮相文坛,英雄形象得以重塑,英雄叙事走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峰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5):19-23,47
诚斋诗中大量出现的“诗”及“诗人”意泉,充分透示着诗人诗意识的存显状态。这种状态可谓之“感心”,此“感心”包含着“沉醉”与“孤独”两个方面的意蕴。通过频繁使用醉、颠、癣、催、觅句、诗债、苦吟,以及瘦、愁、苦、病、闷、穷等一系列极富暗示性的词语,诗人深入地表现了自我精神世界在“沉醉”与“孤独”之间所呈现的巨大矛盾与痛苦。此种精神状态不仅映证着诗人艰苦的诗歌创作之路,更传示出其沉重而丰厚的社会人生经验与个体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14.
日趋频繁、紧张的集体劳资争议充分暴露出我国倾斜性劳动立法的弊端。劳工权益无法真正得到保护的根源在于以“劳善、资恶”为理论基础的倾斜性劳工立法过分强调国家干预的重要性,严重忽略了“权利”的存在,重新陷入了“身份-契约-身份”的陷阱,导致劳资矛盾进一步激化。劳工权益保障的理想出路是转变倾斜性的保护思路,实行平等的法律保护机制,构建“个人契约-团体契约”的劳动关系理论,将劳资争议纳入到平等协商的轨道中来。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文化中有许多各自特有的词和形象,"龙"和dragon即是一例。中国"龙"常被翻译成英文的"dragon",然而中国的"龙"和英文的"dragon"是很不相同的。从中西方龙的起源、形象特征、龙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分析中英文中"龙"的差异,可知中国"龙"不能等同于"dragon"。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中外文化意象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是二战后英国文坛上涌现出来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出了许多以猛禽凶兽为题材的动物诗。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休斯为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诗学上进行着不懈地追求。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探讨休斯动物诗中的动物情结、生态情结、暴力情结和反传统创作情结,解读休斯作品中的多维情结观。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沈光文诞辰四百周年,这位宁波乡贤曾投身抗清斗争,流落台湾后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被誉为台湾"文献初祖";他同时也是台湾文学的拓荒者,现存诗百余首。他的诗歌中常以菊、竹、梅等植物意象表现孤高志节与流落荒岛的幽独之情,以鹤、雁、蝉等动物意象表现高蹈隐逸之思与对故园的深沉眷念,以夷齐、谢安、袁安等人物意象表现壮志未酬的忧愤与羁旅天涯的穷愁。这些传统意象所承载的意蕴与沈光文的孤臣心态高度契合,提高了其诗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诗词的语言,是感性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是充满形形色色的具象的语言。从语言认知的“词汇-语义”的角度,比较苏词的触觉类具象、味觉类具象及其感知,是一种非常新鲜而有趣的的探索,这种探索有助于推动和革新中国诗歌的传统研究和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19.
晚清新小说塑造了众多与传统迥异的女性形象,集中呈现了晚清女性生活的新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女性对自我的体察与感悟。从“我”之初现,到被“大我”淹没的“我”,到歧路上畸态的“我”,再到对“旧我”的皈依,晚清新小说的女性形象对作为个体的“我”的认知走过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具有深刻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主体对生活的的摹仿。后现代主义文学提出的“文本之外,别无它物”和“互文性”等观点挑战了传统的文本观。文学摹仿生活的观点似乎走到了尽头。文章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也是对生活的摹仿。只不过,后现代主义的生活具有“能指即所指,文本即生活”的特征。根据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就是文学的主体性以及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提出“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历史性对话”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是文本系统和阅读主体的历史性阅读的产物”,试图重建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