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漳州师院学报》2017,(1):56-60
台湾客家作家吴浊流在他所创作的乡土文学中塑造了众多客家女性形象。从双性同体的视角分析吴浊流笔下的客家女性形象,挖掘其内在温柔感性的女性气质和果敢坚强的男性气质,展现双性气质走向和谐的发展历程,以及女性在男性气质的积极作用下如何实现自我解放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应该说,狄更斯并不是一个歧视女性的作家。在生治中,他爱她们、尊重她们。然而在创作中,他又总是有意无意地贬低她们,把她们置于男性之下。这主要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肘社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他本人身为男性这一质的规定。当然,他本人的经历和成功史也增强了他的“男性优越感”。不过,讨论狄更斯小说男性意识产生的原因不是本文的主旨,木文准备讨论的,是它在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具体表现。近四百年前,忧郁的丹麦王子曾百感交集地慨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这句断言在狄更斯的小说中得到了反响。狄更斯笔下的…  相似文献   

3.
两代不同时期、不同化背景、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家,在历史长河的不同地点,都把笔触伸向了自己所处时代的那个“子君”的命运,共同思考着女性的人生该怎么看待,女性的人生意义何在等问题。应当通过对两代君形象的分析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审视鲁迅和亦舒是如何在他们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女性命运进行探索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认同“为艺术而从事艺术”的口号,并强调艺术是自由的“游戏”,表现了他以美学意义为艺术之魂的文学本质观。其创作论──“性灵”说的精髓在于:以文学须独创为理论基石,以作家与作品关系为切入视角,阐明唯有作家的独特个性能赋予作品以鲜活的生命。林氏视野宽广,能摘取并融合中西之璧为我所用,此为他建构诗学话语的方法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林语堂属于靠写作致富的少数作家之一。其丰厚的经济收入是他独立人格、闲适生活的前提与基本保障,但也是影响他“被认识”、“被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金钱甚至在一定时候成为损害林语堂形象的一张无形的网,而影响他被客观公正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他的享乐主义人生观、义利兼重的金钱观,显然这一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背景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6.
林白小说:女性欲望的叙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十年代女性写作中,林白小说将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这就是林白小说对于女性欲望的叙事:女性欲望的主题、女性欲望的情节结构方式、女性欲望式流转语言,一个“女性欲望横流的世界”,还异传统写作对女性欲望的取消,也不同于一般女性写作欲望的空缺或遮遮掩掩流露,在林白小说中,女性写作以其欲望本体的形式呈现空前自由。将林白小说置于中国女性写作话语成长序列,中国女性文学从男性话语场独立而出的绰约姿态就凸现出来。一八十年代张洁的女性写作强调大人是人而不是“性”,“女人”作为中心价值其社会价值成为作者表达重心,而在社…  相似文献   

7.
邢以丹 《漳州师院学报》2006,20(4):80-83,128
《只要赶上末班飞机》和《京都行》是日本女性作家林真理子的文学代表之作n这两部短篇小说皆再现了一个“爱”的主题,即自一开始的“爱的理想”,到恋爱过程中的“爱的困惑”,最终走出困境,找到“爱的解答”。通过这一主题的选择与建构,林真理子一方面打破了日本传统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深刻反映了现代女性追求自我、走向独立的精神轨迹。  相似文献   

8.
张薇 《漳州师院学报》2007,21(1):101-104
杨志军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在现实中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命,在作品中独特表现他所关注的对象的作家;一个以独立的批判声音让自然充满生命尊严,让人思考终极意义并以自己的作品担当自然和人类的苦难,勇于追问和拷打灵魂荒地的知识分子;一个坚守在边缘状态的独行者。  相似文献   

9.
与台湾其它女性作家相比,廖辉奖作品具有明显的反浪漫倾向。她的作品贴近现实,直面人生,以女性命运和生存相态的刻画而倍受读者青睐,而不是靠构筑一个个粉红色的幻梦,引领读者的亲近。作为一个新生代作家,廖辉英尤长于对台湾女性生存困境的观察,对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工业文明缺憾和现代人生存危机也有深刻顿悟。小米(《失去的月色》)和黎欣欣(红尘劫》)对个体生存的荒谬与虚无的参悟,正是作家浓厚的现代意识感的反映。一廖辉英的女性关注视野是开阔的,思考也是多侧面的。油麻菜籽命的妇人们“坚韧、宽厚而绵远的处世”引发读者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一部比较重要的散文集,是作家在中国旅游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以他深邃的观察力和优美而犀利的文笔,描写了在中国接触到的人物、风景和某些偶然事件,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在书中,毛姆用工笔画般的手法着力刻画了两个中国文人,文化保守主义者辜鸿铭和现代戏剧学者宋春舫。重点探讨作者对这两位中国文人形象的描述,可梳理出决定性影响毛姆所建构此形象的深层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1.
《漳州师院学报》2019,(1):79-83
今敏是日本享誉世界的动画电影导演。作为一名男性创作者,其动画电影作品多以女性视角展开,塑造了一个个极具魅力的女性角色。由其女性主义情结出发,今敏生前最后一部动画电影《红辣椒》立足于女性视角,借助性别形象的塑造,运用镜像等独特的叙事媒介,阐释了他对现实中女性形象的认知,传达出其对女性角色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性别意识转变的思考,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综观何其芳的散创作,他从早期刻意画梦的唯美主义转向后来的革命现实主义道路。这是时代的推动和他本人主观努力的结果,在现代作家中很有代表性,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归宿。但由于矫枉过正,使他放弃了自己原来对艺术美的追求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在当时为不少作家所共有的现象称为“何其芳现象”。其得失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受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影响,郁达夫塑造了一个"零余者"形象系列,来表现落魄文人的痛楚心灵。但郁达夫笔下的形象悲怆色彩更浓一些,思想倾向更为激进和急切。作家通过这些形象,赤裸裸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极其大胆、真诚,他是以自己的一颗滴血的心向社会进行控诉和谴责,因而也最能吸引和感动读者。  相似文献   

14.
从把握命运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满怀豪情地要为社会服务,再到困于家庭和社会的层层阻碍,以至于感受到生命不自由的苦痛,而去探寻人生哲理,“五四”女性文学真实袒露了现代女性初次摆脱家庭女奴地位、重返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时的心路历程,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  相似文献   

15.
上海弄堂在王安忆的小说中频繁出现,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上海符号和文学意象,它融入了作家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知,代表着一种文化,王安忆以女性作家和弄堂寄居者的身份为我们呈现了“开放与保守”、“世俗与诗意”、“包容与排他”等双重性弄堂文化.  相似文献   

16.
王维的成功,就在于他在亦官亦隐的生活中完成了宗教体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化。他能让自然景物独立自足,从比附、象征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生命。他善于传虚成实,以诸多意象共构一个境界,让意境本身焕发出意味,从而与读者发生心灵的感应,生出“象分之象”来。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结构、人生体验以及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不同,使司马迁和屈原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上迥然而异。面对同样的人生困境.两人以不同的选择殊途同归地证明了个人价值的存在和个体生命的意义。司马迁和屈原作为“士”阶层的一员,都践行着士人的人生信条,并在相互的时话中完成对生命的不同诠释。司马迁对屈原的接受体现着对士文化精神的继承,而他对屈原的超越则体现着生命观的突变。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有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式知识分子,有在新文化运动中觉醒了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还有觉醒了的女性知识分子,表现了他对这些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辛词研读中,从佛家的视角可发现辛词中的神悟。通过辛词中的"见"、"望"、"寻",剖析辛词的禅意,可知辛词的妙语来自他生命的本源。而辛词惯于用形象、意象、意蕴来表现词人对精神家园的回归——第一次回归是回归慈悲,回归母性,回归生命的关怀;第二次回归不是回归田园,而是回归精神家园,回归生命本源。  相似文献   

20.
以往的批评,习惯于从阶级论出发,认为主人公牛虹是一个革命英雄形象,而把蒙太尼里作为牛虹的对立面,称之为“反动阶级的鹰犬”①,从而忽略了这一形象的艺术魁力。笔者认为,要深入剖析优尼契笔下的艺术形象,单从阶级论角度批评是不够的,还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观照。由于本文的选题限制,这里着重分析的是蒙太尼里和乔赛亚·雷蒙德这两个教士的形象。不可否认,作者笔下的蒙太尼里具有良好的个人品性。作为神职人员,他博学多才。“亚瑟在大学里是学哲学,并不是神学院里的学生,但一遇到疑难问题,就向神父请求解释,因为蒙太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