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先秦游侠考述──廿四史游侠考述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文献对游侠记载的废先是导致今人对先秦侠文化研究尚属空白的一个直接原因。本文试图根据《韩非子》、《史记》等典籍的零星记载及其它潜在线索,对先秦游侠情况作一较全面、客观的描述。先秦侠的产生是在东周以后,最先来源于战国时期自由流动于社会各阶层,无固定职业而尚武好义的自由武士。可分依附游侠和自由游侠两大类。诸子百家都与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侠的行为模式和伦理原则在先秦都已大体具备。  相似文献   

2.
《汉书》是西汉一代的断代史,西汉则是中国游侠发展的黄金时代。西汉前期主要是对先秦风气的继承;后期则发生新变,成为整个中国封建时代游侠发展的基石。由于对武帝前的记述,《汉书》基本沿袭《史记》,笔者已另撰专文论述.本文主要论述武帝后期以来(即《史记》以后)的游侠状况,在此特作说明。一、《汉书办游侠观念班固对侠的体味也是比较深的。据洲及书·叙传入其人世祖班壹在高、惠时“以财雄边,出入七措,旗旗鼓吹”;七世祖班孺“为任侠,州郡歌之”;叔祖班伯,当汉成帝时“定禁大牲石、李群辈报怨,杀追捕吏”,两班怕收捕之…  相似文献   

3.
《游侠列传》是《汉书》、《史记》中专门作传的人物传记类典籍,长期以来很多专家学者给予评价甚高。西汉时期是游侠盛行时期,侠义之风对后世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崇尚正义、反抗强权成为游侠的化身,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在细读相关史料后,笔者认为,西汉的游侠,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正义凛然,《游侠列传》所反映出来的这一群体的本来面目,并非人们习惯认为的那样光鲜。  相似文献   

4.
自《后汉书》始,正史不列《游侠传》,标志游使黄金时代已告结束,进入稳定渐变的传承积淀期。侠愈益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理想和人格中升华共存,而不仅仅是社会的生活存在。这一过程由汉魏到唐代才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5.
西汉元鼎六年,司马迁奉使巴、蜀以南,亲履今四川西昌、汉源一带,以后根据见闻在《史记》中记载了西南夷。《汉书》大量抄录《史记》相关记载并有所补充。综合汉代及稍后史籍相关零散记雋,对武帝时期雋、昆明的迁徙活动,雋、昆明被西汉、滇国打败,以及武帝开通博南山道路及经营哀牢地区的史实做了细致考证,可知《史记》遗漏了发生在元鼎六年之后西南夷的若干史实,原因是事件发展过程尚未结束,司马迁对情况了解有限;而《汉书》则失栽武帝中后期西南夷的若干史实,主要原因是沿袭《史记》的说法,对相关史实疏于考证。  相似文献   

6.
《游侠列传》开了史书描写游侠的先河,曹植的《白马篇》则是现知最早对游侠进行文学描写的文学作品。《白马篇》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游侠列传》的游侠精神进行了改造,并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侠以《史记》中的游侠、唐传奇中的豪侠、清侠义公案小说中的官侠最具代表性。由于时代特点、文化背景、创作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侠客特征出现了异变:他们生存的环境从江湖转换到了庙堂;他们的追求由不求闻达到注重侠义建功;他们的精神内质从江湖意气转变为恋主情结。本文从创作主体、社会环境、民众心理三个方面剖析了侠特征出现异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异称,其中《太史公书》为其原名,《太史公记》《太史公传》为其异称,《太史记》《太史公》《史记》为其省称,《史记》自东汉桓帝起成为该书正名。关于《史记》一书的定名原因,历来学者主要有四种观点,即:“单名说”“子书说”“历史地位说”“图书命名原则说”。前两种观点不予采信,后两种观点分别论证了外部特殊历史背景及书名内在命名规律的重要作用,可信从。关于《史记》及其异称涵义,“史记”之名从通称统一为专名,其“古史官之记”的古意逐渐丧失,作为专名的《史记》特指司马迁之《太史公书》,同时凡是描述其作者、篇章结构、内容、主观评价等属性的修饰词共同构成了其书的书名涵义。异称中“太史公”题目所指应为“既尊其父,亦是自题”。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十分景仰游侠的情怀,并以此作为自己道德的准则。在著述《史记》时,他打破了历代史家着笔于"帝王将相兴亡盛衰"之事的先例  相似文献   

10.
西汉王子侯封地的具体地望,或者没有记载,或者《汉书·王子侯表》与《汉书·地理志》记载常常出现不一致。本文主要根据《史记》相关纪、传、表,《汉书》相关纪、传,并参考《水经注》、《汉书补注》、《史记志疑》、《汉书地理志稽疑》、《校汉书八表》等来考证《汉书·王子侯表》中几个王子侯的封地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侠以<史记>中的游侠、唐传奇中的豪侠、清侠义公案小说中的官侠最具代表性.由于时代特点、文化背景、创作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侠客特征出现了异变他们生存的环境从江湖转换到了庙堂;他们的追求由不求闻达到注重侠义建功;他们的精神内质从江湖意气转变为恋主情结.本文从创作主体、社会环境、民众心理三个方面剖析了侠特征出现异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史家著史都追求"实录"精神,力求还原历史真实。但历朝历代不同的历史学家在叙述同一事件,描写同一人物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史记》和《汉书》中的项羽形象便是一例。总体说来,从《史记》到《汉书》,项羽的形象由一位性格复杂鲜明的悲情英雄,演变为一个个性简单面目单一的失败者。但是,这种演化变迁并不是后人对前人所述历史的简单怀疑和否定,而是不同时代社会思潮以及不同史学家史学思想、叙述风格的碰撞与交锋。  相似文献   

13.
略论唐代游侠与咏侠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游侠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并没有如许多论者所说的空前兴盛。咏侠诗不能反映唐代游侠的真实面貌。但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游侠成为唐代文人咏志抒怀的对象,客观上促进了咏侠诗的高度繁荣。咏侠诗也为我们认识唐代游侠提供了一些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在民族史的撰述上有杰出的成就。《史记》在体例上有开创  性贡献 ,为我们研究这些民族的史事留下了最早最有权威性的历史资料 ;《史记》反映了司马迁进步的民族  史观。《汉书》继承《史记》对民族史的重视 ,也为各民族立传。班固在史观、史识方面比不上《史记》 ,但仍  取得了很多成就 ,在整齐体例、扩充材料等方面 ,大大丰富了民族史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凌稚隆《史记评林》汇集了万历四年以前历代历家研究《史记》的成果,仅收录明代的《史记》研究就有60余家。通过系统梳理《史记评林》中明人研究《史记》的相关内容,借以洞悉明代《史记》评点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继《春秋》而纂史,成《太史公书》一百三十卷,凡五十余万言。这部被后世称为《史记》的煌煌巨著,是汉武帝以前中华学术文化之总汇。《史记》刻本产生于北宋淳化五年,与唐以前写本文字多有不同。《太平御览》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编写的一部类书,引用了大量唐以前文献,《史记》是其中之一,且尤为丰富。本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1982年出版)为据,广参王念孙、王叔岷等诸家之说,考证了刻本《史记》文字的某些讹、误、衍、夺,为《史记》文本的整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班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的人格审美意识中,儒家思想的伦理哲学决定了他的人格审美意识的道德主体性。在《汉书》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基于儒家的哲学与人的价值论而形成的人格审美意识体系,强调了道德的主体性及整体、秩序、规范绝对服从,从而使《汉书》中的人物形象起子类型化,限制了人物个性的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18.
《汉书.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正史地理志,它是班固辑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并在《史记.货殖列传》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改编而成。《汉书.地理志》将当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并概述了各个区域的情况。探悉其中地理分区的依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地理分区思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滕王阁序》原本题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然而其篇名在后来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屡有更改。在历代的不同传本中,此文章的题目往往有所歧异。本文对《滕王阁序》行世之后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题目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在综述《滕王阁序》同文异名情况的基础上,进而辨析这篇名文的文体性质,以期能更好地领会其思想内容,把握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初,《论语》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论》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是《齐论》、《鲁论》的出现要晚于《古论》。在内容、篇次、文字的异同上:《鲁论》与《古论》除篇次不同外。篇目、内容大体相同;《齐论》比《鲁论》和《古论》多“问王”、“知道”二篇,其他20篇中“细章文句”也多于《鲁论》和《古论》;在都有的20篇中,《齐论》、《鲁论》的篇次相同。在源流上,三《论》同源而异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