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高压低饱和压降GTR的最佳设计方法。分析表明,高压低饱和压降晶体管采用集电区穿通性设计比非穿通性设计有利。并论证了穿通因子(N=We/Xm)的最佳值为0.7左右。在此范围内,在保证高击穿电压的条件下,可使他和压降UCER较低,发射极面积Ae最小,大注入下的电流增益大。  相似文献   

2.
为便于求出自然循环热水锅炉简单回路中工质的质量流速,假定上升管沿高度受热均匀.基于简单回路中上升管内工质的动量守恒方程和下集箱两侧的作用力平衡方程,假定三组上升管进出口工质温度并分别计算出下降管阻力和简单回路有效压头,得出了简单回路中下降管工质进口水温已知和未知时质量流速的一种确定方法,以便循环回路工作点的确定.同时分析了循环回路高度、下降管直径、上升管直径对质量流速的影响,热水锅炉设计中应尽量采用小直径上升管、大直径下降管并选取合适的循环回路高度.  相似文献   

3.
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回路预冷非稳态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回路预冷过程中的非稳态流动与传热问题,构建了一组涵盖主要传热工况的管壁与低温流体间的传热模型,耦合了循环回路的释热方程和低温流体间的流动传热方程,并采用二分法迭代求解自然循环回路预冷过程中的非稳态循环流量,建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回路预冷的一维非稳态均相流动数学模型.与已有传热模型相比,在膜态沸腾阶段引入了反环状流膜态沸腾模型和弥散流膜态沸腾模型,保证了膜态沸腾从全液相到全气相过渡过程中物理意义上的逻辑自洽性,并以输送管为例,验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回路预冷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自然循环系统流量、增加系统稳定性,深入了解注气对流动闪蒸现象的影响,以水和空气为介质,研究注气条件下低压自然循环流动闪蒸过程循环流量变化、温度变化及上升段流型演变过程。描述了不同注气方式(直接注气、多孔介质注气)及注气量对流动闪蒸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升段内流型及流型演变与注气量大小密切相关。另外,注气可以有效提升系统流量,并且抑制自然循环系统的流动不稳定。给出了不同注气量下上升段内流体温度变化趋势,发现直接注气对自然循环流量的提升效果更明显,相比多孔介质注气方式,在相同注气量下,系统循环流量提高约5%~10%。  相似文献   

5.
为便于求出自然循环热水简单回路中工质的质量流速,假定上升管沿高度受热均匀。基于简单回路中上升管内工质的动量守恒方程和下集箱两侧的作用力平衡方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牛20高压低渗透低饱和岩性油藏开发过程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初步总结出低渗透油藏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开发的基本作法:油层压裂改造;依据地层裂缝方向布署注采井网;适时选择注水时机,及时补充地层能量;采用高压注水,水质精细过滤,密闭输送工艺配套,注水量保持长期稳定。并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牛20高压低汉透氏饱和岩性油藏开发过程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初步总结出氏渗透油藏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开发的基本作法,油层压理解改造;依据地层裂缝方向布署注采井网;适时选择注水时机,及时补充地层能量;采用高压注水,水质精细水滤,密闭输送工艺配套,注水量保持长期稳定,并取得较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现有电子装置的冷却负荷,无论直接或间接排放环境,均造成极大浪费;为此提出多功能循环回路驱动电子装置冷却系统这个技术集成的新概念,可就地充分回收和利用电子装置的冷却负荷,满足电子装置操作间在四季中的各种负荷,以实现5种功能;载冷剂的循环流经次序,确保了回路中循环水温的均衡分布,是实现多功能的技术前提;此外,通过控制热泵和风机盘管的运行切换,可使一年四季中电子装置的冷却负荷与其操作间的房间负荷保持平衡;优化各设备选型,可形成低流阻循环,从而降低运行成本;既节省一套电子装置操作间用热泵机组的初投资,也节省其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9.
为保证流化床装置正常运行,循环回路必须有一个适宜的压力平衡关系.在Φ800 mm×12000 mm流化床装置上,用多点压力测量仪对固体颗粒单循环回路各部分的压力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单循环回路的压力平衡与装置的运行状态、颗粒的循环量密切相关.整个颗粒的循环回路压力曲线呈"8"字形分布,上部流化器内的压力高于料腿内的压力,下部流化器内的压力低于料腿内的压力.流化速度增大可使颗粒的循环量增加.流化器和料腿内空隙率沿高度的变化趋势是上部大下部小.循环回路的压力分布取决于流化器和旋风管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单回路循环流化床的压力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流化床装置正常运行,循环回路必须有一个适宜的压力平衡关系。在Φ800 mm×12 000 mm流化床装置上,用多点压力测量仪对固体颗粒单循环回路各部分的压力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单循环回路的压力平衡与装置的运行状态、颗粒的循环量密切相关。整个颗粒的循环回路压力曲线呈“8”字形分布,上部流化器内的压力高于料腿内的压力,下部流化器内的压力低于料腿内的压力。流化速度增大可使颗粒的循环量增加。流化器和料腿内空隙率沿高度的变化趋势是上部大下部小。循环回路的压力分布取决于流化器和旋风管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以电流比较器为基础的虚拟高压低功率因数瓦特表的工作原理和电路,并讨论了其误差,结果表明,该瓦特表具有测量精度高,低功率因数测量范围宽的特点,适用于大容量设备的功耗测量。  相似文献   

12.
探讨利用中规模计数器芯片设计按非自然顺序循环的任意进制计数器方法,该方法在特殊循环计数器设计的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动力温度δto是影响蒸发器自然循环推动力最重要的因素,利用δto作为推动力计算模型的主要理论基础,分析过程不平衡性对该推动力的影响,提出了采用影响系数K1、K2、K3的修正模型,又推出了采用综合影响系数K的工程计算式.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后使试验工作量减少,且计算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自然循环的流动特性,在系统压力为7.6~10.2 MPa和加热段入口温度为16~33℃的宽参数范围内,进行了sCO2自然循环流动特性实验研究,详细分析了加热段入口温度、系统压力、回路结构、冷热段温差等对循环特性的影响,并将实验结果和理论模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CO2自然循环的稳态质量流量随加热功率的提高先快速增加,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降低;加热段入口温度、系统压力、回路结构、冷热段温差均显著影响sCO2自然循环的质量流量.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该结果可为设计高效的sCO2自然循环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汽包锅炉中,锅筒是一个工艺最复杂、生产周期最长、成本最高的部件。金属耗量大,而且材质要求很高,制造过程中还必须具备重型加工机械以及大型的热处理与检验设备。锅筒的功能主要在于贮水贮汽、平衡水位、汽水分离。可以设想,如果以一定数量的运行已相当成熟的锅外分离器来代替庞大的锅筒,是完全可以保证锅筒原有的功能的。这种用成组的分离小锅筒代替大锅筒的自然循环锅炉,权且可以简称为组筒锅炉。分离小锅筒制造简单,金属耗量低,便于生产标准化,即使一般机械制造厂也可以生产,足以使锅炉生产面貌大为  相似文献   

16.
自然循环的余热排出系统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自然循环的余热排出系统是一种被动安全的系统。用一维流体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具有三重自然循环回路的余热排出系统的余热排出过程,给出过程各参数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余热排出过程中,反应堆冷却剂的温度和压力均存在一个最大值;这时的空冷器传热功率也达到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可以反映余热系统排热能力。  相似文献   

17.
肖刚  伊永亮 《广东科技》2012,(21):90-91
强迫油循环风冷变压器由于冷却面较小,不允许不带冷却器运行,当出现冷却器全停时,为了防止运行中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出,损坏变压器的绝缘,将延时启动跳闸回路,跳开变压器各侧开关,使变压器退出运行。在实际运行中,传统冷却器控制回路存在着冷却器全停而无法启动跳闸回路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对强迫油循环风冷控制回路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马西油田的实际出发,通过对该油田板二油组地质特征、压裂工艺的数理统计、分析、研究,运用微机数据处理,建立了高压、厚层状、低渗透、低饱和油藏,压裂平均日产、有效天数及累计增产油量的数学模型,对压裂增产效果的预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运行因素对自然循环的影响,强调了循环安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船舶摇摆、起伏等运动对反应堆自然循环特性的影响,提出了非惯性系一维两流体模型。应用交错网格、有限体积法、半隐一阶迎风格式对质量、动量、能量方程进行离散,开发了运动条件下反应堆自然循环分析程序。通过实验数据对程序进行验证,并采用本程序对一体化反应堆实验回路开展了摇摆运动条件下的两相自然循环模拟。程序验证及模拟结果表明:该程序具备分析运动条件下的反应堆自然循环的能力,能够准确计算出摇摆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质量流量及空泡份额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