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瑜 《科技咨询导报》2010,(10):227-227,229
《蝇王》是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品。在小说中,作家通过对人类自发的罪恶的书写,表达了他对西方文明与现实的思考,提出了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看法。本文试图通过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及小说人物言行的分析,探讨作家对人性的挖掘及其创作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借助一群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恶这一严肃主题.按照荣格文艺心理学研究层面的原型理论,试图从滋生人性恶本质的原型场景及模式、原型人物的性格演变及命运分析、原型主题寓意分析等方面,将人性恶作为一种原型来研究,认为人性恶具有原始性、遗传性、本能性、典型性等原型特征.  相似文献   

3.
威廉·戈尔丁在《蝇王》中谱写了关于人性恶的一曲悲歌。本文以小说中的主要典型人物-一群学龄男童为切入点,启迪人们正视自身的残酷和贪婪,从而建立起足够的对于人性恶的防范意识,以善来建构一个更完善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在远离成人世界的荒岛上,戈尔丁用寓言的方式揭示了人性在社会文明束缚缺失的情况下的发展取向,撕碎了盖在人性之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向读者阐释了人性本恶这一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5.
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在其代表作《蝇王》中使用大量象征手法来表现“人心黑暗”这一主题。他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邪恶的,所以对人生抱着悲观态度。戈尔丁运用的象征手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个体象征和整体象征。个体象征形象主要来源于神话传说、圣经故事,以及西方古典文学作品;整体象征形象也就是通过上下文获得象征意义的形象。这两类象征手法交替运用,起了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达到了神秘性与现实性并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威廉姆·戈尔丁的悲观情结在小说<蝇王>的遣词造句中具体体现在各章节标题的选词、环境描写中的选词及故事中孩子们言语和行为的描写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当代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是个大器晚成的作家。他在44岁之前还默默无闻,可是在他的第一部小说《蝇王》(Lord of the Flies,1954)发表之后,便一举成名,声誉日隆。有人曾经称他为“过去二三十年中最卓越的英国作家”。(Oldsey and Weintraub:1965,P.35)1983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诸多小说中,处女作《蝇王》至今仍影响最大。本文仅就该作品中的“人性堕落”问题和象征手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9.
人性的挣扎:《大浴女》四种原罪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浴女》的一个核心意象是“尹小荃之死”,它成为小说中尹小跳、尹小帆和章妩等人经常不得不面对的梦魇和恐惧。因为这一罪性,她们被逐出“伊甸园”(精神乐园),承担罪咎。《大浴女》中,人物为了摆脱原罪所做的不同挣扎,展现出:如果主体缺乏自觉的自审与自省意识,那么你就永远只能徘徊于灵魂的荒园。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叙事风格由前期的先锋写作转变到中期的趋向现实主义写作,再到今天的现实主义写作,可谓变化多端。在这些转变中,余华改变的是叙事风格、叙述语言、文本风格等,而对人性善的追求一直没有改变过,并且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人性恶进行斗争,经过多年的找寻,余华终于在《第七天》中找到了人性善的栖息地,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相似文献   

11.
论霍桑作品中的"原罪"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霍桑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罪恶的处处存在是现实所在,人性是罪恶的,这就是他"原罪"思想的主题.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宗教和家庭的背景.象征主义是他作品中烘托这一主题、阐释人性的重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2.
法治化是指整个法律现象的精神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多纬度的协调发展,其本身具有开放性的内涵。历史走到今天,法治化是人的创造与选择,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法治化的精神底蕴和价值取向。当前法治化的培育要走出工具主义价值的误区,走向唯物史观的终极关怀——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解剖结构和神经生理功能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神经元模型,讨论了标准神经元的符号、人工神经元网络和通用数字计算机的联接方式。列举了几种典型的人工神经元网络的例子。  相似文献   

14.
艾伟是一个擅长小说写作的新锐作家。在日益喧嚣浮躁的时代里,艾伟的小说却在不断演绎人性深处的奥秘,并因此而获得一种可贵的精神的厚度,他善于将人物置于非常情境中去看取人性的变化,原罪与救赎是他的小说在向人性深处掘进时一个不断被言说的母题。  相似文献   

15.
道德问题贯穿小说《罪与罚》的始终,这也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宗教探索的主要问题。在道德领域没有纯善与纯恶之分,善恶往往是相随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同样,《罪与罚》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善恶相杂的,分析他们身上的善恶,揭示了作者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16.
男上体运动变形与服装放松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东北地区男青年体型进行了测量 ,建立了东北地区男青年人体模型。并选若干标准人体采用剪切变形法对男上装显著变形部位的变化方向及变化量进行了研究分析 ,得到男上装各主要部位适合人体正常运动所需的服装放松量。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实际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丰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生活、社会关系、劳动能力和个性等诸方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曹禺的戏剧代表作《雷雨》,既充满圣经文化的外在表现,又因人物关系、事件冲突,充分展现了强烈的原罪意识和救赎心态,从而成为了圣经文化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思想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学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不断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使之中国化,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