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英国作家威廉姆·戈尔丁的悲观情结在小说<蝇王>的遣词造句中具体体现在各章节标题的选词、环境描写中的选词及故事中孩子们言语和行为的描写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两部文学总集.<诗经>经春秋战国而到两汉被奉为经,<楚辞>在汉代也曾被依经阐释,推为"古诗之流",但最终未被升格为经,而是经历了由赋体到楚辞体的认识转变过程.本文讨论了这一转变所体现的文学标准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之下,"楚辞"体在古代文献目录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参军一职启于汉末,成熟于晋,盛于南北朝,隋唐宋相继,废于元朝.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鲍照印担任过参军,作品被冠以<鲍参军集>.<宋书·百官志>中有关参军的记载,是关于参军的最早、最详细的记录,但文中有前后不一的错误、流传过程中的脱阙以及现代断句方面的不当.<南齐书·百官志>也有相同情况.本文就讨论参军制的同时做一校补.  相似文献   

4.
<诗>分四家,有汉以来,几成定论.然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所引<诗经>的出土,使我们对先秦至汉的<诗经>传播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做进一步研究.本文考证了帛书<五行>所引<诗经>异文,并和<毛诗>及三家诗进行了比照.我们发现帛书<五行>所引<诗经>系统和<毛诗>及三家诗存在着许多异文,绝不是<毛诗>或三家诗之中的任何一家.而是四家诗之外而未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另一<诗经>系统.从而显示了先秦至汉代诗学流派的丰富性和<诗经>传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是因为这些篇章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司马迁之所以悲屈原之志,并第一次如此充满感情地写下了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屈原列传>,是因为司马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生平志趣、政治遭遇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6.
<汉语大字典>与<辞源>、<辞海>和<汉语大词典>并称我国四大辞书.<汉语大字典>的出版结束了我国"大国家小字典"的历史.文章探讨了<汉语大字典>第一卷的部分释义问题,旨在为八卷本的修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魏微的短篇小说<父亲来访>做个案研究,分析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与父辈间的隔膜关系以及他们在"逃离"与"等待"的夹缝中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攫示孔尚任著<桃花扇>之"史心".从其恪守<春秋>史笔之"家法",并佐证以孔氏有关诗文,认为<桃>剧意在挞伐门户之争与"党祸",旨趣乃在鉴借"遗事"以警时世.  相似文献   

9.
<诗经·周颂>是统治者创作的诗歌,它直接、真实的反映了西周统治者的天命观.周人虔诚地相信天命,以天命为自己享有天下的解释.虽然他们在雅诗和<尚书>中表达了一些诸如"天命靡常"、"天不可信"之类的思想,但在本质上,周人是并不怀疑天命的,只是认为它是可变的而已.  相似文献   

10.
<大雅·生民>讲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话故事,在<诗经>实属绝无仅有.但人们却总是按着"人道"与"常理"去解说它,因而总是不得通其肯綮,使其一直成为一个未被读懂的神话故事.笔者发现,只要沿着诗歌文本的"神话"思路去解读,一切便都豁然开朗、涣然冰释.实际上,后稷的真正出生,是在"鸟乃去矣"之时!"鸟覆翼之"的过程,其实就是鸟孵化的过程!姜嫄"居然生子"时所生之"子",仅仅是一个"卵"或者说"蛋"!上帝不安宁,不享受姜嫄的祭祀,竟然让她生下这么一个蛋!所以反复地要将其抛弃.我们可以还<生民>前三章以神话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试从生态批评角度管窥《蝇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关系为切入点,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新兴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要旨,解读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名著《蝇王》。指出戈尔丁在小说中通过对荒岛美景、孩子回归自然以及荒岛残忍暴行的刻画,表达了其向往回归大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郑洪林 《科技信息》2012,(24):170-171
William Golding is a very genuinely serious writer because he holds a very strong pessimistic view towards human nature.Lord of the Flies is Golding’s first novel.Especially,the novel shows the evil of human nature through little children.In the story,Golding puts those children in an isolated island,which far from the civilization world and without adults’control.The evil nature of human beings explored in the children without the rule of civilization.What’s more,Lord of the Flies is a novel which shows the original evil of human’s nature.We can learn some evil of human beings from Lord of the Flies as the same as reading Bible.My paper will analyze the evils contained in the novel through three steps.First,analyze main characters and symbol things in the novel.Second,analyze some important things or affaires in the novel.At last,find some more evils of human or society.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在其小说《彼得·潘》中设置小仙子“叮叮铃”这一重要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她事实上象征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凝聚了儿童善恶交织的本性、特定时期儿童要求被关注的焦虑以及性别身份的自我发现等层面。书中的“永无乡之行”构建了一个成长仪式的结构模式。该书的意义不止于在文化转型期中“消解”了主流法则,更在于它探索...  相似文献   

14.
李姝  杨辉  李艳萌 《科技信息》2009,(12):82-82
According to Hawthorne’s "The Minister’s Black Veil: A Parable", we can know that the author thinks human nature is evi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is human nature? Whether human nature exists? And how to realize human nature?  相似文献   

15.
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与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虽然不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关系,但它们在人性恶这一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截取了两个文本中的孩童形象来揭示两位作者所要表达的共同主题,并试图分析他们表现这一主题时所体现的反传统倾向。同时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探讨两位作家持“人性本恶”写作的原因,以试图说明他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并从中总结出文学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The Scarlet Letter"is Hawthorne's realist representative.In his masterpiece the Scarlet letter,Hawthorne tells us that all human beings are combination of goodness and evil.As human nature changes between goodness and evil,the science mastered by human beings may bring happiness or pains.  相似文献   

17.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人类正面临生态危机的威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成为当今压倒一切的生存问题。生态哲学、生态美学应运而生,本文就试从生态美学的角度,选取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研究《诗经》,了解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朴素的生态观念,了解他们审美地观物待物的方式,学习他们纵情于大自然之中,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对话交流,乐于遵循自然循环轮回的生活态度。诗与思同源,《诗经》之思是无邪的,生态的,《诗经》之诗自然也是无邪的、生态的。《诗经》之诗人,运无邪、生态之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如此运思,如此作诗,如此对待自然、思考宇宙人生的态度,恰恰是我们所汲汲以求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9.
有别于以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传统<蝇王>研究套路,独辟蹊径,用存在主义为理论工具分析了<蝇王>的存在主义建构策略,展示了先前研究所忽略的这部作品的存在主义特质,为我们重新审视戈尔丁通过作品对文明与人性的思考开辟了崭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论霍桑作品中的"原罪"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霍桑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罪恶的处处存在是现实所在,人性是罪恶的,这就是他"原罪"思想的主题.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宗教和家庭的背景.象征主义是他作品中烘托这一主题、阐释人性的重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