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针对汽油掺烧甲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应用方法,即把汽油、甲醇和水共同配制成乳化燃料。文中介绍了甲醇一汽油乳化燃料的理化性能、燃烧特性及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论述了影响乳化燃料稳定性的因素,提出了冬季应用的方法,对各种试验数据作了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2.
汽油机燃用汽油含氧化合物混合燃料时的燃烧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根据实测示功图,系统分析了汽油中分别掺混甲醇、乙醇、乙醚含氧燃料时的质量燃烧率和最高爆发压力.计算结果表明:与汽油相比,汽油中掺混乙醚可明显缩短着火延迟期和燃烧持续期,并提高缸内最高爆发压力;掺混醇类燃料的比例较小时,可缩短着火延迟期,并明显缩短燃烧持续期;掺混醇类燃料的比例较大时,将使着火延迟期和燃烧持续期增加;汽油中掺混醇类燃料使最高爆发压力下降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一种新的翅片管换热器可用能仿真模型用以模拟换热器内部的分布情况.该模型将翅片管换热器模型看成是由有向矩阵连接若干单管模型组成的.本文引入并给出了有向矩阵的构建方法,提出了"列优先"的换热器模型求解算法,并针对一翅片管蒸发器计算算例进行了可用能模型的应用计算.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学》2016,(4):570-576
将体积分数为10%、20%、30%、40%、50%的异丁醇与体积分数为90%、80%、70%、60%、50%的汽油混合组成5种异丁醇汽油混合燃料,结合纯汽油,在一台四缸汽油机上进行发动机燃烧排放的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汽油机燃用合适比例异丁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功率和扭矩与燃用纯汽油时基本相当;燃用混合燃料的燃油消耗率和等效燃油消耗率略有增加,能量消耗率多数转速下低于纯汽油;混合燃料的CO、THC和NO_x排放与燃用纯汽油时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混合燃料的CO_2排放和排烟温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运用分岔理论对微元管催化燃烧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岔分析,采用了一种比较理想的简化模型——短体蜂窝状模型(SM模型),同时微元管中气体流动采用了层流模型.分别以径向Thiele数及滞留时间为分岔参数对微元管催化燃烧过程中混合气的着火与熄火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详细讨论了B、P、Lef及s对混合气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径向Thiele数为分岔参数时,随着Lef减小或B、P增大,主体气流与催化剂表面混合气的着火点与熄火点之间的非稳定区域将变宽;当以滞留时间为分岔参数时,随着s及B减小或Lef增大,催化剂表面混合气的着火点与熄火点之间的非稳定区域将变窄.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用于二冲程汽油机的准维湍流火焰传播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相符合,表明准维湍流火焰传播模型对于高速二冲程汽油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在汽油机中,乙醇──汽油双燃料的燃烧、发动机结构和运行参数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对低纯度乙醇在发动机中的应用作了某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催化燃烧技术的原理和该技术在家用燃气燃烧器中的应用。与传统有焰燃烧比较,催化燃烧技术具有燃烧效率高、不完全燃烧产物少等特点,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详细介绍了催化燃烧在催化燃烧灶和催化燃烧热水器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汽油直喷发动机燃烧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研究了2.0 L汽油直喷(GDI)发动机在中、低转速和部分负荷下的燃烧特性,并与进气道喷射(PFI)发动机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对比,同时分析了滚流比对GDI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转速为2 000 r/min、平均有效压力为0.2 MPa的工况下,GDI发动机的燃烧速度要低于PFI发动机的;发动机在中、低转速工况下,提高气道滚流比可以增强缸内气流运动强度,提高混合气的燃烧速度;当发动机转速达到3 000 r/min时,高滚流比会引起燃烧过程恶化.进气道翻板的应用可以提高低转速发动机的气流运动速度,加快缸内混合气的燃烧,改善低转速发动机的热效率.在转速为2 000 r/min、平均有效压力为0.2 MPa工况下的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结果显示,进气道翻板的关闭会增强缸内气流运动强度,提高可燃混合气分布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同步辐射方法研究了标准样品汽油及其分别添加MTBE、乙醇后的燃烧火焰温度及火焰中多原子物质的种类和浓度.沿火焰高度方向上的芳烃浓度分布说明,MTBE、乙醇有抑制汽油中芳烃氧化的倾向;在样品汽油火焰高度的一半处,没有探测到烷烃物质,而添加MTBE、乙醇后,则探测到多种烷烃物质及其裂解产物.这表明,在燃烧的起始阶段,MTBE、乙醇有抑制烷烃氧化的作用.沿火焰高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说明,在燃烧的起始阶段,MTBE、乙醇能够减慢燃烧速度,而当温度升高后,又能加快燃烧速度.  相似文献   

11.
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氧化脱硫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满足清洁能源的要求,采用选择性氧化与相转移催化相结合的方法,在高速均质条件下对催化裂化汽油的脱硫工艺进行了研究。以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双氧水为氧化剂,乙酸为助氧化剂,当转速为10 kr/min时反应10 min,汽油的脱硫率可达91%。通过对比脱硫前后的色谱图可知,汽油中大部分含硫化合物被脱除,达到了脱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用流化催化裂化汽油生产低碳烯烃联产高辛烷值汽油可以在相对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该方法可大幅度地提高丙烯、乙烯质量比,并在汽油烯烃含量降低的同时,提高汽油的辛烷值。以抚顺二厂流化催化裂化汽油为原料,在固定床微型反应装置上考察了反应条件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油气与催化剂的接触时间及有无水蒸气参与都对乙烯、丙烯的生成有显著的影响。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使用适宜的催化剂能使乙烯加丙烯收率达到36%左右,并且H2+CH4+C2H6和焦炭的收率都很低。在烯烃含量降到10%左右时,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和马达法辛烷值分别升高约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在催化裂化过程中进行汽油催化脱硫的技术路线 ,研制出催化裂化汽油脱硫催化剂DS Z3。以减压蜡油为原料 ,在固定流化床反应装置上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该催化剂不管是作为催化裂化催化剂单独使用 ,还是与普通的FCC催化剂混合使用 ,都具有明显的脱硫效果 ,并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汽油和C3 +C4的收率。此外 ,使用催化裂化脱硫催化剂DS Z3还可以使汽油在烯烃含量下降的同时 ,辛烷值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4.
掺混乙醇对汽油机排放和三效催化转化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发动机台架实验系统,研究了掺混(体积比)10%和30%乙醇对汽油机排放和催化转化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混乙醇导致排气NOx,碳氢化合物(THC)和CO浓度降低,但乙醛和乙醇浓度增大。而且掺混量越高,这种作用越显著。负荷为9.3~44.4kW时,NOx,THC和CO排放浓度的最大降幅分别为6.5%,26%和19%,乙醛和乙醇的最大排放体积分数分别为97×10-6和64×10-6。以铂和铑为主要活性物质的三效催化转化器具有优异的乙醛净化效果,但净化乙醇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研制了一种光纤燃烧传感系统,用以测量汽油机燃烧火焰光谱,试验中测量了431nm(CH),516nm(C2)及588nm(H2O)三种特征谱线在不同工况下的光强变化曲线,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燃烧循环变动的方法,即用光变化曲线的特征参数来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光强变化曲线能够反映燃烧过程进行的好坏及燃烧的时间特性,可以用来进行燃烧循环变动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采用内外协调、优化控制的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 ,可在汽油生成过程中通过促进氢转移、异构化及芳构化等反应的发生来使汽油中的烯烃向有利于提高汽油质量的方向转化 ,达到既减少烯烃含量又提高汽油产品质量的目的。通过分析汽油中烯烃含量的变化趋势及转化规律 ,考察了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对改善汽油质量的贡献。在相近转化率下 ,与单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数据相比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可使汽油中的烯烃含量降低约 10个百分点 ,而辛烷值提高 2~ 6 ,从而提高了汽油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以含硫量为 0 .75 %的常压渣油为原料 ,在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反应装置上对自行研制的催化裂化 (FCC)汽油USY/ZnO/Al2 O3 添加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当添加剂质量分数达 30 %时 ,该添加剂对催化裂化汽油具有良好的脱硫效果。与使用纯的FCC催化剂相比 ,在温度为 5 0 0℃和剂油比为 5的条件下 ,添加该添加剂后汽油中的硫由 1385 μg/ g降到了 96 2 μg/ g ,脱硫率高达 30 .5 %。尽管添加这种添加剂后由于烯烃含量的显著下降使汽油辛烷值略有降低 ,但该添加剂对催化裂化产物分布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总体而言 ,这种添加剂对汽油的性质也没有不良影响。而在高温与高温水热条件下 ,由于ZnO和USY发生固相反应会导致该添加剂失活。  相似文献   

18.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动力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修正的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的三集总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的动力学特点,并对中试装置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很好地对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的原理从动力学方面予以解释,计算数据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流固耦合的方法计算了某汽油机歧管式催化转化器结构热应力状态与振动特性。首先,计算了歧管式催化转化器结构的内流场和外流场,得到了内外壁面的温度与压力分布;进一步利用有限元的方法计算了歧管式催化转化器结构的热应力状态和振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歧管式催化转化器结构在入口法兰区域热应力过大,容易产生应力集中,是最容易损坏的区域;另外,排气歧管和催化转化器连接处,与螺栓固定点的距离较大,热变形较大。据此,进行了结构改进,并与原结构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歧管式催化转化器较原结构在最高温度及最大热应力、振动特性等方面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