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使用VOSviewer软件和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工具,构建中外近年基因组学研究文献的共被引网络。通过引文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和网络中的节点突现率、中心度等指标,探测中外基因组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发现国际基因组学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基因组和蛋白质数据库的建立、基因组的转录与测序、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中国则聚焦于基因组拼接技术、RNA转录组测序技术、动植物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学的医药、农业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我国研究者在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关注利用国际的先进生物信息学方法和信息技术,提高对基因组学的研究水平,为其他领域的研究中提供参考并深化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013年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通报我国输欧食品安全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总结通报中涉及的食品种类、通报国家和风险因素,并探讨了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江苏省苏州、南通和淮安三个市657个消费者的实证调查,研究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的感知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风险已成为消费者最为担忧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63.6%的消费者会在购买前关注食品中的添加剂信息.然而相当一部分(30.7%)的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不恰当使用引发的风险缺乏准确的认知.显著影响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感知的因素是消费者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食品安全状况担忧度和食品安全事件关注度等.  相似文献   

4.
自2000年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基因组公布以来,昆虫基因组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为昆虫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带来了革命性转变。本文以昆虫基因组学相关的中外文献与专利为研究基础,利用文献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方法,分析了近年来农业昆虫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态势,综述了全球及我国昆虫基因组领域SCI论文及专利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昆虫基因组学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08,(3):43-43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牵头,联合北京大学绿色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地奥制药有限公司、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石河子大学等单位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与违禁化学品检验技术”(2001BA804A21),旨在通过开展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保健食品功效成分、违禁化学品测定方法的研究,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急需的检测方法,同时开发研制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和设备,建立快速检测系统,形成现场快速检测装备。  相似文献   

6.
食品科学涉及果蔬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理论与技术,现代食品加工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装备;食品品质特性及其检测技术;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与应用技术,功能食品和新食品资源开发,食品微生物学、发酵工程、食品活性成分的分离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  相似文献   

7.
食品安全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是我国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食品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防控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致害性变异导致食源性疾病突发频繁、损失严重;二是新的微生物物种的出现加重和突出了食品安全问题;三是细菌的耐药突变导致培育出一些刀枪不入的超级细菌等严重的问题;四是食品中微生物高通量、精准鉴别诊断技术的落后的急需;五是关键技术和试剂盒被国外垄断知识产权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存在的极大威胁,但目前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故反式脂肪酸是食品安全的又一威胁。本文指出了我国对人工添加的反式脂肪酸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提出了当前应采取的一些管理措施,最后介绍了我国食品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将主要体现在增进人类健康,提高营养品质和生活质量(QOL),满足人们消费多元化及崇尚生活情趣、个性化定制食品以及提供人们以回归自然与绿意享受等,建议我国应建立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并重的管理制度,并进行相应观念更新与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9.
针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流通环节,开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保障体系的研究。在明确食品供应体系“树状”模型的基础上,选择食品供应体系的“主干”大型农副批发市场作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切入点,并通过构建检测技术集成5T分析模型、分布式实验室运行机制以及基于风险矩阵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模型,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搭建起一点、两面、一核心的检测技术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微波食品能致癌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国内一家知名报纸刊登了一篇《微波食品弊大于利》的编译文章,文中指出:“无论何种食物一旦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更容易患胃肠癌,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长期食用微波食品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造成记忆力下降……”文章经多家媒体转载后,引起轩然大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从事食品安全和食品中致癌物及幽门螺杆菌等流行病学研究的博士生导师吴永宁教授,对该文观点的第一反应是:“一派胡言。”吴教授说,客观地讲,任何食物通过加热,营养成分都会不同程度地丢失,…  相似文献   

11.
“农产品”和“食品”概念界定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农产品和食品在国内外字典、词典、图书和法律文本中的不同解释,总结了农产品和食品概念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我国当前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认为农产品和食品的划分应归于环节的划分,并指出两者的划分只是当前管理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从体制和法律上解决两者划分的困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药食同源理论独具特色,药食同源产业在国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药食同源相关术语及其标准化文件的缺乏,给药食同源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较大困扰。文章介绍了药食同源产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药食同源相关术语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药食两用植物等重要术语的含义,提出了制定、完善药食同源相关术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为数据来源,比较分析了2006-2011年间中国、印度和巴西3个新兴国家食品科学技术论文的期刊分布特征、国际论文的分区分布、食品科学技术学科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收录三国国际论文情况,并利用词频分析法分析了三国的研究热点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在职业安全领域的对外交流不断加强,积极引进其他国家良好的安全管理方法和理念。在此过程中,准确的翻译尤为重要,特别是介绍其他国家的安全管理体系时,涉及大量机构名称、职位名称、专业术语,译名有一字之差,其含义可能差之千里。文章对职业安全领域的专名汉译问题进行了归类与分析,认为专名翻译必须查证,译者要有“标准化”意识,充分了解专名内涵,充分利用译名工具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5.
食物安全的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食物安全状况不仅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更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食物安全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和人民群众极大关心的焦点,也必然地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6.
果聚糖是继蔗糖、淀粉之后,植物中第三大储藏性碳水化合物,是果糖的天然来源。利用富含果聚糖的生物质资源,开展基于果糖平台的生物炼制,是一个充满前景并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深入研究基于果糖基生物质生物炼制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将有助于推动果糖基生物质生物炼制产业的发展,从而对我国的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公众在关注合成生物学突破的同时,也陷入了对其安全性的担忧。本文阐述了合成生物学的概念及其发展途径,分析了国外政府和科研机构对于合成生物学安全性的考虑,并提出了针对我国合成生物学理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绿色革命之父”诺曼·布劳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劳格是国际著名的小麦育种学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其培育的20多个小麦矮杆高产品种对世界粮食生产产生了积极影响。因其终生致力于以农业技术创新消除发展中国家的饥饿和贫困问题,他被国际社会誉为最杰出的反饥饿斗士、绿色革命之父。本文对布劳格的生平、育种科研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贡献进行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9.
药食两用植物含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食两用植物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用途。但是当前药食两用植物的概念不清晰、含义不明确,严重影响了中国食品尤其是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文章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探讨了保健食品的实质,厘清了药食两用植物的含义,指出广义的药食两用植物是指既能用于食品又能用于药品的植物,包括能够用于保健食品的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20.
浅谈明胶     
明胶是胶原蛋白部分水解的产物,是从动物的皮、骨等结蹄组织中提取而成,在食品、医药、感光和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文章就明胶的来源和组成、分类和应用以及潜在的危害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使人们能对明胶有个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