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岩石取心、薄片、物性、有机质地化等资料,采用镜下观察、岩石热解分析、地化参数交会等方法,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混积岩的源储特征和生烃潜力开展了分析,并讨论其成藏条件。结果显示,芦草沟组储层岩性分为泥岩、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和凝灰岩4类,储集空间以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火山灰脱玻孔以及长英质溶蚀孔、溶蚀缝为主,物性特征为低孔、特低渗。烃源岩的优势岩性为白云质泥岩和泥岩,TOC平均值为4.41%,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2型, 成熟度以低成熟—成熟为主,源岩为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生烃演化处于生油阶段的优质烃源岩。综合分析认为, 芦草沟组浅—半深湖相混积岩源储一体,生烃潜力大,是一套具备“物资基础好、基本条件够、油气高效聚集”有利成藏条件的“自生自储、高效聚集、他源供给”云质岩致密油藏。  相似文献   

2.
马朗凹陷哈尔加乌组火山岩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测井识别得出,马朗凹陷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存在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两大类共23种具体岩石类型,岩性包括玄武岩类、安山岩类和部分中-基性过渡岩类,以玄武岩类为主。由单井相结合地震相分析得出,本区火山岩岩相存在5相8亚相类型,以喷溢相发育最为广泛。剖面上,火山岩相存在爆发-溢流-沉积、溢流-沉积、溢流-爆发-沉积三种相模式。平面相分析表明,爆发相沿主要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并且主要集中于近火山口附近,喷溢相呈沿爆发相外侧和沿裂隙两种形式广泛分布,火山沉积相主要分布在洼槽和火山机构之间的低洼地带。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贝尔凹陷油藏形成过程及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自生伊利石Ar和K同位素测年资料,结合储层埋藏史和热史,将油藏按成藏期分为早期和晚期2种,早期油藏主要形成于伊敏组沉积晚期,剖面上主要分布在基岩、铜钵庙组和南一段,平面上贝中、苏德尔特、霍多莫尔和呼和诺仁4个油田皆有分布.晚期油藏主要形成于伊敏组沉积末期~青元岗组沉积时期,剖面上主要分布在大磨拐河组和南二段,平面上仅分布在贝中和霍多莫尔2个油田,早期油藏形成过程中油富集主要受到3个方面因素的控制:源岩区控制着早期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范围;反向断裂翘倾隆起和洼中隆是早期油气藏形成的有利部位;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为早期油气藏形成提供了储集空间.晚期油气藏形成过程油富集主要受到3个方面因素的控制:南一段源岩区控制着晚期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范围;反转构造是晚期油气藏形成的有利部位;长期发育断裂为晚期油气藏形成提供了输导通道.  相似文献   

4.
通过源岩内流体压力特征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岩心、岩石薄片观察等方法,对马朗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的初次运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朗凹陷芦草沟组虽然基质孔隙小,但孔隙度并不很低,是油气储集的主要空间,石油为源内自生自储,极好的源岩层又是产油层;芦草沟组页岩油是烃源岩在低成熟—成熟早期阶段生成的,由于源岩层渗透性较差,油气不具备大规模向外排运的条件而滞留在源岩层中未发生大规模排烃,仅断裂带附近芦草沟组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向外排运明显,大部分地区页岩油只有源内小尺度的初次运移,并且其中的云质岩外来烃最明显;源岩内大量石油滞流是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CT扫描、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脉冲渗透率测试等实验手段,对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储层微观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进行研究。芦草沟组泥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大小在几纳米到十几微米不等,其中以宏孔为主,无机矿物和有机质中均可发育较大孔隙;芦草沟组二段中部的微孔隙开放程度最高,岩石基质渗透性也相对最好;黏土矿物可明显增加岩石的比表面积,碳酸盐岩、长石的质量含量与比表面积成反比,有利于分布集中、直径较大的孔隙形成。石英(包含自生石英)可通过增强泥页岩的脆性形成微裂缝,抵抗压实作用保护微孔隙,明显改善了泥页岩物性,其有利作用要大于因自生石英形成而阻塞孔隙产生的不利影响。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的微观地质条件有利于游离态页岩油的富集与渗流,是该区建成页岩油产能的重要微观地质原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试验手段,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成岩演化特征与溶蚀孔隙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系芦草沟组泥页岩为低孔、特低渗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以及溶解等成岩作用;有机质热演化与无机矿物成岩演化在时空上相对应,有机质生烃高峰、孔隙度高值区、伊利石含量高值区在同一深度出现;生烃过程形成的酸性流体溶解不稳定矿物,形成溶蚀孔隙,同时为伊利石化提供K+;矿物溶蚀孔和有机质残留孔是页岩油重要的储集空间,伊利石化可加速钾长石溶解,并造成矿物的体积收缩,对储集空间的形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泥页岩中溶蚀孔隙的形成与有机质生烃、油气初次运移同步。  相似文献   

7.
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三叠统百口泉组细/小砾岩与含砾粗砂岩储层的水敏效应进行评价,并对其主控因素及规律进行分析。结合基础物性测试、岩矿成分、孔隙结构分析,以及水敏实验,对不同岩性的水敏效应进行评价,探讨其主控因素,并利用填砂模型进行单一因素研究,以验证水敏主控因素分析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细/小砾岩的物性与孔隙结构较差,但是喉道分选性优于含砾粗砂岩;研究区水敏损害的主要因素为矿物水化膨胀,次要因素为颗粒运移。由于含砾粗砂岩较好的物性,增加了黏土与流体接触的概率,且较差的喉道分选性及胶结程度,易造成喉道封堵,导致其水敏指数远大于细/小砾岩;渗透率是水敏效应的主控因素,细/小砾岩的敏感性指数随着克氏渗透率的增加而急剧增加,而含砾粗砂岩的敏感性指数随着克氏渗透率的增加而缓慢减小,填砂模型的单因素分析验证了其主控因素的合理性。由于渗透率与润湿性的协同作用,对于细/小砾岩而言,第一次伤害率与第二次伤害率无明显差异,但是含砾粗砂岩的第一次伤害率明显大于第二次伤害率。  相似文献   

8.
张大千 《甘肃科技》2021,(12):13-16,109
结合长岭凹陷已发现的嫩江祖油气藏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研究了烃源岩条件、储盖特征、圈闭条件、运移及保存条件等方面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岭凹陷嫩江组油气成藏受到有效烃源区、油源断裂及有利储层三个要素共同控制成藏,从而形成岩性藏和构造藏共存的成藏格局.  相似文献   

9.
郗凤琨 《科技信息》2012,(26):463-464
东营凹陷不同地区出露基岩成份不同,各区砂体母岩成份存在较大区别。不同区带所处构造位置不同,发育不同沉积体系砂体并且各砂体主要发育深度区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都造成东营凹陷不同区带不同深度区间长石含量及其转化率明显不同。这也就造成了东营凹陷不同区带不同深度区间砂岩耗水量不同。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参数分析等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吉32井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开展了有机岩石学精细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反射光、透射光特征,烃源岩有机质赋存形式划分为有形态有机质、无形态有机质和次生有机质,有机显微组分划分为5组12组分,以腐泥组无结构藻类体和沥青质体为主,次生组含量普遍较高,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较低,壳质组含量极少;依据有机质组分荧光性、含量、形态等特征,有机显微组分在岩石矿物中具有5种赋存状态,有机显微组分类型及含量具有显著的非均质性,与所赋存的岩石岩性组分、结构、构造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腐泥组无结构藻类体和无定形体等富氢有机组分与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呈正相关关系,为该区主要的生烃有机组分。  相似文献   

11.
利用岩芯、薄片、扫描电镜及压汞分析等测试手段,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对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的储集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储集性能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火山岩的主要储集空间为气孔、裂缝、溶蚀孔、溶蚀缝和微孔缝,玄武岩气孔、裂缝及溶蚀孔缝发育、分布广,为研究区主要的储集岩石类型,凝灰岩裂缝较发育,分布仅次于玄武岩,为研究区次要的储集岩石类型;火山岩期次越晚,原生孔、缝保存越好,爆发相-溢流相过渡相带和部分溢流相层段上部物性较好,气孔和裂缝的充填是火山岩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构造缝及其伴生的风化淋滤、溶蚀作用极大地改善了火山岩的储集性能,火山岩矿物蚀变产生的黏土堵塞孔隙,使物性变差,同时使岩石的致密性变差,为后期的溶蚀改造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芦草沟组是现阶段准噶尔盆地致密油勘探开发的主要层位,为分析其地质特征及有利区分布,从“源-储”配置条件出发,通过有机质类型、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含量、成熟度、储集岩类型及孔渗性分析,结合成藏埋藏下限进行有利区划分。研究表明:芦草沟组有机质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及Ⅱ1型为主,TOC含量介于0.16%~13.86%,平均含量在3.0%以上,灰质泥岩平均含量为3.79%。有机质成熟度介于0.55%~1.35%,主体分布在0.8%以上,由西向东,有机质成熟度逐渐降低,具有分布范围广、厚度大的特点,包括上、下两个“烃源甜点层”,“下甜点”厚度大于“上甜点”层。储层岩石类型多样,优质储层集中于过渡性岩类中发育,白云质粉砂岩是最主要的储层岩石类型,孔隙结构以微细孔喉发育为主,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储层,孔喉连通性好,储层孔渗相关性良好。结合致密油成藏深度下限,划分上芦草沟组一段及二段有利勘探区,其中芦草沟组二段Ⅰ类有利区集中分布在凹陷东南部J32-H-J25-J32-J22井区,芦草沟组一段Ⅰ类有利区分布在凹陷中南部J251-J32-J174井区...  相似文献   

13.
侏罗系J1s2是莫西庄油田岩性圈闭的重要储油层系。利用测井解释、沉积相分析、油源对比等手段,对莫西庄地区J1s2油气藏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J1s2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隔、夹层分布与储层物性变化带。二叠系烃源岩是莫西庄地区油气的主要来源,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是J1s2的主要储集砂体,J1s1泥岩、J1s2与J1s22上下砂岩层之间的隔夹层泥岩是油气成藏的区域、局部盖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岩心、薄片、及地化分析资料,从火山岩储层基本特征研究出发,对火山岩成岩作用与火山岩储层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马朗凹陷火山岩为岛弧环境下形成的中基性碱性-钙碱系列岩石,岩性以玄武岩为主,发育溢流相、爆发相和火山沉积相类型;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和裂缝两种类型,以次生孔隙尤为发育;储层物性上具中低孔,低-特低渗特征;成岩作用与储层形成机制分析表明,构造作用、风化淋滤因素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作用;酸性和碱性流体叠加溶蚀作用是本区火山岩储层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吉木萨尔凹陷吉174井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吉174井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源岩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并初步评价了其生烃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吉174井二叠系芦草沟组泥岩类有机质丰度达到了好-最好烃源岩标准。有机质以II型为主,有机质热演化进入成熟演化阶段。因此,吉174井二叠系芦草沟组泥岩类为一套优质的烃源岩,其生烃潜力大,是该区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的供给者。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裂缝性潜山稠油油藏具有稠油、裂缝、花岗岩基质及位于海上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尚无开发先例。为明确该类油藏开发中地质静态参数对开发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法,改变单一参数变量,对影响该类油藏开发效果特有的裂缝倾角、裂缝方位角、裂缝密度、裂缝开度、裂储比及基质渗透率等关键地质参数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表明,裂缝开度、裂缝密度和裂储比对裂缝产量影响较大;基质渗透率和裂缝密度对基质渗吸作用影响较大。建议该类油藏水平井与裂缝成45°部署;采油井尽可能部署在裂储比高、裂缝密度大的裂缝发育区,实现高的裂缝产出和基质渗吸贡献,实现最佳单井贡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马朗凹陷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的关系。方法在野外调研和资料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薄片鉴定、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压汞、铸体、热解分析、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试等分析手段,对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划分与孔隙演化特征。结论中、上侏罗统砂岩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成岩演化阶段处于早成岩A期至中成岩A期;不同层段所经历的成岩演化不同,导致了孔隙发育程度和类型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位。通过野外剖面观察采样、室内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岩心物性特征等资料分析,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7.06%,平均渗透率为0.265×10-3μm2,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川南须家河组储层的物性特征明显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因素的控制,沉积作用影响着储层砂岩的岩石组分和砂体展布;溶蚀作用是提高储层孔隙的主要因素,构造破裂作用改善储层的渗透率,环边绿泥石胶结保存了原生粒间孔隙;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发育起破坏作用,且压实压溶作用影响大于胶结作用。当储层埋深2.5km时,压实压溶作用对于储层孔隙的影响相对较小;埋深3km时,对储层物性特征的破坏程度大为增强;特别是4km时,即使有较好的沉积和成岩因素也难形成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19.
水驱油藏产量递减主控因素确定对开展有针对性的油藏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先通过理论分析获得水驱油藏产量递减率影响因素,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产量递减率主控因素;在灰色关联分析中,首次提出了对趋大和趋小指标分别进行无因次化处理.将该方法用于确定胜利油田某区块2016年产量递减主控因素,并筛选对主控因素影响较大的单...  相似文献   

20.
低渗低黏油藏CO_2气水交替注入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低渗低黏油藏常规注水存在注采压差大、有效驱替压力系统难以建立、产量递减快及常规注气存在气体突破时间早、波及体积小等问题,以中东X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低渗低黏油藏CO_2气水交替注入开发方式进行研究,分别研究储层渗透率、原油黏度、气水比、注入速度、注入周期和注入压力等因素对低渗低黏油藏采收率的影响;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影响CO_2气水交替注入采收率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原油黏度、气水比和注入速度是影响低渗低黏油藏CO_2气水交替注入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其次是注入周期和注入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