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虹 《科技信息》2013,(23):384-384,406
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人脸识别不同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是最自然、最直接、最友好的识别方法。人脸检测和识别在身份认证、视频监控、公安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OpenCV中提供的Boosted Cascade算法进行人脸识别,结果表明识别效率较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虹膜识别技术是现在最有发展前景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介绍了虹膜识别技术的研究意义和应用状况,并对虹膜识别系统及其技术难点做了详细的描述,最后给出了虹膜识别技术的难点和今后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乔琪  杜文龙 《科技信息》2010,(11):67-67,38
人脸识别技术是近10年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的一种有关计算机安全技术,是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一种。目前人脸识别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巨大的应用价格。虽然人脸识别的准确性要低于虹膜、指纹的识别,但由于它的无侵害性和对用户最自然、最直观的方式,使人脸识别成为最容易被接受的生物特征识别方式。  相似文献   

4.
生物识别技术是目前最为方便和安全的识别技术,它不需要记住复杂的密码,也不需要随身携带钥匙、智能卡等.可用于生物识别的特征有手形、指纹、脸形、虹膜、视网膜、脉搏、耳廊等,基于这些特征,已经发展了手形识别、指纹识别、面部识别、发音识别、虹膜识别、签名识别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5.
生物识别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识别技术可以用来鉴别身份或证明身份,主要包括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面部识别、指纹识别、DNA识别、气味识别、签字识别和声音识别等,其中指纹识别是最常用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在人类的物理生存空间和虚拟生存空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介绍生物识别原理的基础上。讨论了两种类型生物识别技术,一种基于生理特征: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面部识别和指纹识别;另一种基于行为特征:签字识别和声音识别。  相似文献   

6.
随着路网规模的不断扩大,有些省份的高速公路出现了多义性路径问题,常见的精确识别路径的方法有车牌识别法和电子标签识别法,电子标签技术识别多义性路径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其识别率要高于车牌识别技术,但其价格相对较高.在多义性路径较少时可采用车牌识别技术,当路网规模比较复杂时可采用电子标签识别技术,随着ETC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子标签识别技术将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最常用的和最方便的通信形式。人们在与机器的信息交流中利用语音识别技术更加的方便、自然。语音识别中最基本的一些技术仍在不断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语音信号处理中端点检测的若干方法,着重分析了两种传统方法。而后简要介绍了它们的优劣和几种对它们的改进方法。最后提出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中的边缘检测技术进行语音端点检测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刘怀北 《海峡科学》2012,(10):41-43
由于人的生物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唯一性,目前最安全的身份认证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传统的身份识别手段将被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所超越和替代.该文从生物特征角度介绍了几种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认证技术,由于每一种生物特征识别身份认证技术都有局限性,采用数据融合方法进行身份鉴别,将人的多种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身份识别,以提高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可靠性和识别的精确率,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语音关键词识别技术作为语音识别的重要分支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被重视起来,时至今日,语音关键词识别技术已经被应用到车内语音命令识别、机器人交互及特殊语音筛选等众多领域。本文给出了语音关键词识别技术的整体模型及性能评价指标,综述了语音关键词识别系统声学模型构建技术的现状,详细总结了语音关键词识别系统声学模型构建技术,并重点总结了深度学习在声学模型构建上的应用。最后对语音关键词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认为深度学习隐马尔科夫混合模型作为连续语音识别中最成熟的模型构建技术将在关键词识别中有更多应用,循环神经网络有可能凭借其序列训练能力成为更有效的模型构建技术,而大计算量、云平台及便携可穿戴将会成为语音关键词识别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10.
指纹识别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志城  陈乖丽 《甘肃科技》2005,21(10):128-129
指纹识别是目前对人体最不构成侵犯、方便、实用、可靠和价格便宜的一种技术手段,是最具有代表性和最有应用前景的生物识别技术。本文讨论了指纹识别系统中读取指纹、图像处理、特征提取等技术的原理并介绍了指纹识别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随着深度学习理论和行人再识别方法的发展和成熟,行人再识别技术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理想条件下取得了很高的识别精度。但是,当前行人再识别算法在非可控环境的识别精度还比较低,距离实际可用还有很长的距离。非可控环境行人再识别面临许多挑战,包括训练样本不足、光照剧烈变化、行人遮挡和开集测试等,严重降低了行人再识别算法的性能。文章对非可控行人再识别技术,尤其是对小样本、可见光-红外、遮挡和开集行人再识别技术的近期进展、使用的数据库进行阐述,并分析了相关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神经网络技术在工程图纸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应用神经网络技术识别工程图纸扫描图象中图形符号的方法,这种神经网络分类器不仅使识别系统具有自适应性、可拓展性等特点,而且可适应工程图中符号处于粘连、相交、退化等复杂情况下的识别,对目前工程图识别中的最困难问题提出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生物识别技术是目前最为方便与安全的身份识别技术,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全的警务工作,经常遇到不少身份确定方面的无奈和困扰,文章结合警务工作的任务与特点,对生物识别技术手段的可能发挥得作用加以初步的探讨,为科技强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关键蛋白质的识别有助于从系统水平上理解生命活动过程,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拓扑特征的关键蛋白质识别可以有效地提高识别精度和速度.通过蛋白质节点的最短路径数和点介数可以作为衡量其节点中心度的方法,但计算速度和计算规模有限.根据所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最短路径技术的关键蛋白质识别方法,选择合理的识别阈值和...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一套基于科技文献数据的技术识别与技术预测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词频分析及聚类技术分析,最终发现新技术和技术方向,并评估技术发展前景.以室内空气净化技术为研究案例,进行了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的识别与评价,最终确定光催化氧化技术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研究成果为开拓技术挖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推动其在技术预测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0.引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个人、消费者、公司和政府机关都认为现有的基于智能卡、身份证号码和密码的身份识别系统很繁琐而且并不十分可靠。生物识别技术为此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生物识别技术根据人体自身的生理特征来识别个人的身份,这种技术是目前最为方便与安全的识别系统,它不需要你记住象身份证号码和密码,也不需随身携带像智能卡之类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BP算法已广泛应用在机动车牌照识别系统中,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车牌识别的速度和准确率是车牌识别系统最根本的问题。本文针对标准BP算法的不足,提出通过对作用函数进行修正、自适应调整迭代过程步长进行BP算法改进,对比分析改进前后BP算法在车牌识别技术中的应用,显示改进后的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识别时间短、识别率高等方面的优点,识别性能得到了很大优化。  相似文献   

18.
<正>iPhone X虽诸多新科技加身,公众最关注的却是早就应用于各种场景的"刷脸"。公众对刷脸识别的安全性担忧,主要来自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必须主动采集,而刷脸识别则有可能不知不觉间就被采集到。毫无疑问,生物识别已成为新的安全边界,这个阶段对生物识别安全问题的拷问,不是技术,而是在全球都属空白的监管领域,很多规则急需建立。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最伟大的革命就是信息技术革命,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发展,社会技术与知识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开始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不同大众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其中最令我们感触深刻的就是物联网的建立使用,而"物联网"正是该文将集中讨论的主题。所谓"物联网",就是通过现代技术比如无线射频技术识别(RFID技术)、红外感应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射频等,将商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的网络新概念,可以通过"物联网"的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定位跟踪、智能化识别、实施监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2004,(3)
虹膜识别技术虹膜是一种在眼睛中瞳孔内的织物状各色环状物,每一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像冠、水晶体、细丝、斑点、结构、凹点、射线、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据称,没有任何两个虹膜是一样的。虹膜技术的优点:便于用户使用;可能会是最可靠的生物识别技术;无需物理的接触;虹膜技术的缺点:一个最为重要的缺点是它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测试,当前的虹膜识别系统只是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小规模的试验,而没有进行过现实世界的惟一性认证的试验……视网膜识别技术视网膜也是一种用于生物识别的特征,有人甚至认为视网膜是比虹膜更惟一的生物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