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IMS网络技术的成熟,基于SIP协议的VOIP呼叫得到发展和普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基于SIP协议的VOIP呼叫应用如何穿越私网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提出一个无须对现有设备进行任何改动的穿越私网解决方案——SBC,并结合具体例子,研究了SBC网元实现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2.
快速提供业务的核心技术就是要实现用户数据与承载网的分离,人们普遍想到的是改造现有网络,传统技术都是为现网做一个改动躯体与换脑的手术,建设连接大脑的神经网.从我国目前的资金和实力,建设一个新网络并没有困难,但要解决有七亿多在网用户的固定和移动网查找用户数据库,任何新业务的引入和网络架构的改造都会牵一发动全身,会引起巨额改造投资和巨大网络发展风险,服务质量和网络安全的明显下降.改造后的原接入网络并做不到为用户提供NGN、3G所定义的多媒体、无线宽带业务,失去了对传统网络改造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宁  姜忠正 《科技资讯》2012,(17):24-24
NGN网络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NGN网络能够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视讯等多种服务,这对现有的IP承载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NGN时代IP承载网的承载要求和解决方案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由于在智能光网络中引入控制平面,网元管理需要同时支持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的接入。该文针对这种变化,参照Client-Server模型设计了将网络管理接口和连接控制接口整合在一起的网元管理服务器。据此提出了一个分布式、多接口、支持并发接入的智能光网络网元管理解决方案,并在中国第一个具有自动交换光网络功能的光网络实验床上得到了验证。其业务中断时间在保护模式下最短达到89ms,而在恢复模式下可达300ms以下。  相似文献   

5.
IP承载网软交换接入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IP承载网技术解决方案的设计理念出发,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详细阐述了IP承载网的三种端局接入方式,并主要从IP承载网的总体结构、软交换端局接入方式的具体实现以及应用情况对三种端局接入的组网方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在不同条件下进行IP承载网端局接入组网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5G无线网络覆盖将比4G更广、更密,承载网面临超高带宽、超低时延、高精度同步、灵活切片、开放协同、高可靠性等挑战,因此承载网需要更灵活的组网结构以适应无线网络的演进。现有的承载网技术不能完全满足5G演进新需求,需引入网络切片、SDN、NFV和接入无关等新技术,以满足云化、差异化服务和管理控制需求。文中在研究5G网络新业务以及无线网络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对5G承载网结构的演进以及可能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探讨,最后从运营商的承载网现状出发,对5G承载网分阶段部署规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网元子图是指大规模网络基础设施中包含承载具体业务网元的拓扑子图,网元子图可用于网络基础设施运维中的故障排查、诊断与修复.首先定义重要网元的概念;其次,为确定重要网元子图,提出一个统一框架来度量网元在结构和业务两方面的影响力,将其作为重要网元的衡量标准,并设计了从重要网元扩展生成重要网元子图的高效算法.基于真实的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以及合成的业务承载数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可以高效地找到高质量的重要网元子图,并用于网络基础设施的运维,提高运维的效率,节省运维的成本.  相似文献   

8.
卢晓明 《科技资讯》2012,(27):19-19
基于PON(无源光网络)技术的综合光接入,具有节省主干光纤,传输容量大、距离长等优点,成为用户接入的主流技术。从终端开始IP化的语音业务已经不适合接入传统的TDM网络,通过深入开展"光进铜退"工作,FTTH等小型语音网关设备已经取代了传统PSTN交换机接入方式,而IMS在网络架构、网元设计及协议支持等方面,都比较适合小型网关的规模部署,本文主要讨论PON语音业务接入IMS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述了QinQ(IEEE802.1ad)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且介绍了QinQ技术在上海电信的Fttb+LAN小区接入网络、IPTV承载网以及二层VPN网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吴静 《科技资讯》2012,(33):34-34
为提高网络生存性及可靠性,PTN承载移动回程网中,RNC需要更高可靠性的接入,双归属保护因此而被引入移动回程网应用场景中。  相似文献   

11.
以太网接入技术存在问题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桂芹 《甘肃科技》2005,21(1):67-68,57
近年来,随着IP技术的不断完善,大多数的运营商已经将IP技术作为数据网络的主要承载技术,由此也衍生出大量以以太网技术为基础的接入技术。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网络结构、认证计费、用户管理及安全性、运行维护和网管等方面。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电信、计算机和有线电视网络正走向融合。通信网络按功能和结构可分为传输网、交换网和用户接入网。本文对四种宽带接入网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目前有线电视网络结构的基础上,介绍了HFC网的关键技术,总结电视和宽带数据混合接入的优点,并对广电宽带接入不同类型的用户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利用现有的HFC网(光纤电缆混合网)以及配套的有线电视网络网,构建连接各单位局域网、家庭用户城域网络的宽带接入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基于PCC架构的数据业务管控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电信运营商数据业务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四种应用场景,根据策略控制与计费架构,提出基于业务、累积流量、用户签约信息、接入位置和时间等信息的多维管控方案.从策略管控场景、网元部署以及网络组织原则等方面提出在电信运营商网络部署PCC策略控制方案.理论分析与现网数据采集验证所提管控策略可有效提高网络资源效率,优化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业务的承载需求, 对移动城域传送网现状、 TD-LTE主要技术特点及其承载需求、 面向TD-LTE移动城域传送网的技术选择进行了分析。指出面向TD-LTE移动城域传送网应全程采用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技术组网, 以PTN核心层支持L3-VPN(Layer3-Virtual Private Network)方案作为其具体组网模式, 在核心、 汇聚层引入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技术, 以OTN+PTN方式组建城域传送网。结合当前移动城域传送网现状, 提出面向TD-LTE的移动城域传送网的网络结构。给出了面向未来移动城域传送网接入、 汇聚和核心层的建设思路, 以期指导中国移动城域传送网建设。  相似文献   

16.
接入网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用户与业务提供者之间的如何搭建现代化通信桥梁的问题,研究了国际电信联盟关于接入网框架建议的相关内容和接入网的主要特征业务、信令的透明传送,接入类型及业务的特性,网络管理的独立性.利用分析推演法探讨了V5接口的使用给网络营运商和用户带来了安全性好、成本低和综合业务的便利.形成了DLC光纤接入、PON光纤接入以及无线接入等系统,提高计算机网络的QOS、宽带特性和网络管理的安全.接入网技术,更适合应用到电信网、计算机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中去.  相似文献   

17.
1CATV宽带网与其它网络的比较 目前人们常谈论的话题之一是三网融合的问题,即电话网、计算机网与有CATV(线电视网)三种网络的融合. 电话网(公共交换电信网),是最早发展起来的通信网络,其优势是网络资源丰富,电话已接入到千家万户.其不足之处是带宽窄,它是建立在64KP/S窄带电话通信的基础上的,其用户接入线路的频带宽度仅为几百千赫.  相似文献   

18.
孟凡英 《科技信息》2011,(24):I0212-I0212
随着宽带网络和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用户对宽带接入业务的高可用性要求不断增强,对建筑企业接入网络和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安全性要求。本文从信息安全管理的理念、方法学和相关技术入手,结合企业信息网络网,提出建筑企业网络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和加固的实践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域名服务要求用户有公网的IP地址。在局域网内通过网关、路由器上网的用户,通常只具有私网IP地址,要发布网络内部服务器,可以在网关、路由器上通过设置端口映射的方式;对于不具备设置端口映射的用户,如采用ADSL虚拟方式接入Internet的家庭用户,可以采用动态域名系统的方式实现对外发布网站。本文详细介绍了端口映射的设置方法和动态域名系统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异构无线网络中,针对现存接入算法对网络高动态性考虑不足,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接入算法.算法能够根据网络环境中用户数量及带宽使用情况,估计接入阻塞率、最大化网络吞吐量,从而自适应地选择用户接入网络的行为.根据接收信号强度和可用带宽,计算出用户的最大传输速率;根据网络中已分配带宽、用户所需带宽,推导出网络剩余容纳用户数;根据新到达用户数、剩余容纳用户数估计用户接入阻塞率;结合最大传输速率和接入阻塞率,提出一种以最大化网络吞吐量为目标的自适应接入算法.仿真结果表明,算法能有效降低用户接入阻塞率,增加接入用户数,提高网络吞吐量,均衡网络负载,并且能够适应未来高动态性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