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尼尔逊势的宏观-微观理论系统研究了最近合成超重核^(294)118及其α衰变链的基态性质.给出了这些原子核的结合能、α衰变能和寿命,重点讨论了这些原子核的α衰变能.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和其他理论模型作了比较,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也与其他模型的结果接近,表明宏观微观理论模型对超重原子核基态性质的描述是可靠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超重原子核区的壳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Nilsson势的宏观-微观模型,对Z=114同位素链上原子核基态的结合能、衰变能和四极形变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和其他理论模型的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发现,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符合,也与其他模型的计算结果符合,表明宏观-微观模型对超重核性质的研究是可靠和有效的.对形变和壳效应的分析表明在宏观-微观模型里Z=114和N=184是一个闭壳.  相似文献   

3.
用宏观-微观模型和相对论平均场模型考察研究了最近在俄罗斯研究合成的新核素^287 115及其α衰变链上的原子核的基态性质.研究表明宏观-微观模型对新核素^287 115及其衰变链上原子核的结合能和α衰变能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也十分接近相对论平均场模型的计算结果.此外,讨论了宏观一微观模型和相对论平均场模型在研究超重核区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超重核素287 115及其a衰变链的基态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宏观-微观模型和相对论平均场模型考察研究了最近在俄罗斯研究合成的新核素287 115及其a衰变链上的原子核的基态性质.研究表明宏观一微观模型对新核素287 115及其衰变链上原子核的结合能和a衰变能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也十分接近相对论平均场模型的计算结果.此外,讨论了宏观-微观模型和相对论平均场模型在研究超重核区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应用不同参数的宏观-微观模型对超重核区(Z≥104)70个原子核的结合能进行计算,利用所得结果计算α衰变能,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新参数的结果更为理想.然后将新参数的α衰变能代入新参数的Viola-Seaborg公式,计算超重核区原子核的衰变寿命,通过对所得结果和实验值进行比较,得出研究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宏观-微观模型的理论框架下,采用Nilsson势对Z=116同位素链上原子核基态的结合能、α衰变能和四极形变进行了计算,并把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和其他理论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研究发现,理论计算值和实验数据符合,也与其他模型的计算结果符合.此外,还讨论了Z=116同位素链上的位能曲面和可能出现的形状共存现象.  相似文献   

7.
超铀元素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对于超重核实验的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远离β稳定线原子核β-衰变寿命的指数规律和理论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对超铀区原子核β-衰变寿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计算和讨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和宏观-微观模型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指数计算公式对超铀附近原子核寿命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也与宏观-微观的结果符合较好.对这些同位素链上原子核的未知β-衰变寿命的进行了理论预言,可为将来的实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用新参数的宏观-微观模型对超重核271^110及其衰变链各核的结合能进行计算,并用所得的结果计算α衰变能,然后用新参数的Viola—Seaborg公式计算这些原子核的衰变寿命。所得结果与实验值进行比较,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9.
超重元素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对于超重核实验的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超重核素β-衰变寿命是了解超重核素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利用我们提出的远离β稳定线原子核β-衰变寿命的指数规律理论计算公式,对超重区原子核Z=113-116同位素链上β-衰变寿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计算和讨论。计算结果与当前普遍采用的宏观-微观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指数计算公式对超重附近原子核寿命的计算结果与宏观-微观模型的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在宏观-微观模型的理论框架下,采用Nilsson势对Z=116同位素链上原子核基态的结合能、 衰变能和四极形变进行了计算,并把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和其他理论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研究发现,理论计算值和实验数据符合,也与其他模型的计算结果符合。此外,还讨论了Z=116同位素链上的位能曲面和可能出现的形状共存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远离稳定线原子核β-衰变寿命与母核核子数之间的指数规律和理论计算公式,具体对Z=40~43同位素链上原子核的β-衰变寿命进行了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和宏观微观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也与其他模型符合较好.此外还对这些同位素链上原子核的未知β-衰变寿命进行了理论预言.  相似文献   

12.
运用推广的液滴模型(GLDM)并结合量子力学中的WKB方法计算了新核素263Hs,260Bh及其α衰变链上各核素的势垒贯穿概率,对该链上各原子核的α衰变半衰期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利用推广的液滴模型结合WKB方法计算出的α衰变半衰期可以很好地符合在超重核区的实验值,验证了推广的液滴模型在超重核区的适用性,能够很好地描述超重核的α衰变.同时,计算表明新核素260Bh和263Hs的合成及其半衰期的测量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应用V-S公式、连续介质模型和Strutinsky壳修正能量理论计算结果,对SHEs区的核素进行α衰变能及寿命、基态形状及其变化和壳能级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各种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认为298114最有可能成为超重核中唯一的球形双幻核。  相似文献   

14.
对超重核区(Z≥110)中的30个原子核运用文献[1]给出的新参数的Violar-Seaborg公式和文献[2]所给出的三个公式及其参数分别计算α衰变寿命,将所得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得出上述四个计算α衰变寿命公式中最理想的公式是新参数的Violar-Seaborg公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超重新核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超重核素合成是当前核物理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要回顾和介绍了合成超重核素的实验进展、超重核素的理论研究和当前的一些理论研究近况,主要包括各种相对论平均场模型和宏观-微观模型的计算结果,并分析和比较了各种理论模型在描述超重核性质方面的差异。对超重核素的性质做了总结,在此基础上预言了一些超重核素的性质,对比较容易合成的超重核素的实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24Mg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观点,利用已知的通过拟合电子散射实验得出的24Mg原子核基态电荷分布密度,得到24Mg原子核基态α粒子分布的形状因子.在Glauber多重散射理论框架下对入射能量为800 MeV的p-24Mg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进行了研究计算.理论计算结果给出了合理的p-24Mg弹性散射截面角分布曲线,但截面量值与实验数据有一定的偏离.计算结果表明,本文基于24Mg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观点得到24Mg原子核基态α粒子分布的形状因子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需进一步通过各类散射过程对24Mg原子核的6α、16O+α+α等结团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深入研究分析24Mg原子核的α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17.
原子核β衰变寿命是原子核的重要性质之一,对核物理、核天体物理以及粒子物理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来相对论准粒子无规相位近似(QRPA)对原子核β衰变寿命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研究β衰变寿命的重要性以及计算β衰变寿命的理论模型,随后给出了计算β衰变寿命的Fermi理论.然后,详细介绍了相对论QRPA研究原子核β衰变寿命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于同位旋标量道粒子-粒子剩余相互作用对研究原子核β衰变寿命的影响,并介绍了相对论QRPA预言的β衰变寿命对快中子俘获过程丰度分布的影响.最后给出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并用轴向形变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计算了Ca同位素链基态性质,结果与实验符合得很好。表明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能合理的描述原子核基态性质。  相似文献   

19.
基于α衰变的两势方法理论模型,采用考虑了同位旋效应的唯象cosh型α-子核核势和考虑了壳效应及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的α预形成因子解析式系统地计算了最近新合成的短寿命核素223Np及其α衰变链上核素α的衰变半衰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考虑了壳效应及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的α预形成因子的α衰变半衰期的理论计算结果能更好地符合实验数据.这项工作可以作为将来实验和理论研究α衰变及核结构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应用SHF方法和连续介质模型理论计算结果对超重核~(298)114进行了α衰变寿命、半衰期、基态形状、裂变势垒和壳能级结构研究,并与超重核区其它核素作了比较分析,认为~(298)114最有可能成为超重核中惟一的球形双幻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