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艺术反映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要继续深入研究能动反映论与文艺学的关系,解决艺术反映论理论上存在的诸种问题,这是目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文艺学学科存在依据遭遇置疑,文艺学自身身份认同存在困惑的情形之下,如何突破现有的理论困境,重建文艺学发展的知识系统和理论样态,规划未来走势,并在此基础上恢复对文艺学主体身份的认同与信心,是董学文教授多年来在不断思考的中心问题。他在自己的教学、科研和写作实践中,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眼下这部《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就是他在自觉构建文艺学整体知识形态方面所取得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3.
对近年来“文艺学”学术史研究著作进行一番总体评价,以反映这些年来“文艺学”研究的新的动态和进展。在这些分析中可以发现现代“文艺学”发展的一些脉络,找出今后研究发展需要努力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阐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点,客观上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思考艺术问题的理论来源。关于艺术问题的转发对建设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具有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艺学"可指代两种不同层面的文论体系:一是民族国家层面上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即中国文艺学;一是少数民族层面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即少数民族文艺学。对于中国文艺学来说,少数民族文艺学不是要在原有体系中填补余下的空白,而是要确立一种新的文艺学观念,即反对独断论的、非单边主义的、去中心化的、多民族视角的文艺学观念。对世界文艺学来说,中国文艺学亦如是。  相似文献   

6.
对于文艺学来说,改革开放这30年来,无论是观念还是研究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是不断出现热点或焦点问题引起热烈的争论的。站在不同的立场的研究主体,对于文艺学的内涵和研究对象,有着大相径庭的理解和界定,这使文艺学的视域大为开阔,但也有点令人迷茫,令人困惑。莫衷一是也许并非坏事,既要深入文艺学领域,就须做出自己的判断,甚至建构起自己的文艺学观。从整体上超越原有的文艺学框架,创立宏阔的文艺学体系,殊非易事;而时下以文化研究来取代文艺学学理研究的势头,已经使文艺学的面目似是而非了。在我们看来,当代文艺学的建构是必须考虑文化因素的,否则,文艺学就难以超出僵硬的模式;而如果用文化研究取代文艺学的自身建构,文艺学势必会面临坍塌的危局。我们认为,文艺学如果恪守原来的疆界而不顾当下历史条件下的文学艺术的现状,则会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文艺学要把自己全然混同于文化研究,这个学科似乎也近乎于漫如流沙了。我们的前提是:文艺学当然有其独立存在之必要,亦有学理建构之逻辑发展。文艺学原来的涵义就是文学理论,关于文学的性质与功能等许多重要问题都要在这里得到阐释,现在看这部分内涵,也还是需要文艺学来担荷。而现在的文学与现时的视觉文化有着难以剥离的内在关系,又与传媒艺术有着深层的姻媾,文艺学焉能对此视而不见?如欲对文艺学进行学理层面的建构,首先厘清一些关系,再由此出发来思考文艺学的性质、研究范围等问题,可能会取得较为扎实的进展。基于这种想法,这里约请几位学者表述自己的观点,不失探求之意,而无欺人之念。倘得学界同仁关注,可谓幸之甚矣!  相似文献   

7.
文化转型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和历史机遇,而文艺学的转型则直接体现为理论的突破与创新。面对文化转型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文学理论仍然没有摆脱"失语症"的梦魇与尴尬,从而引发出文艺学界对文学理论与研究的困惑,对危机的反思。文艺学的创新是在对以往的文艺学观念和方法论的反思中进行的。因为当代中国的文艺学只有建立在这个坚定的文艺学观念与方法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使文学理论走出"困境",走向科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由文艺学课程考试中考试范围主观性、考试答案固定性、考试方式单一性等现象,可析出该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着量的取舍与体系以及质的规定与价值等两方面问题.这些问题与教学中的"一体化"和"本质化"的文艺学知识特征定位有关,我们必须予以调整.只有认识到文艺学知识的"历史性"与"语境性"特征,着力解决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文艺学课程考试乃至整个文艺学课程教学现状方可得以改观.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文艺学学科本性的界定出现了一种片面强调人文性、否定科学性的理论倾向。这种将文艺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的文艺观,显然背离了文艺存在的本质。对于以揭示文学活动规律为目的文艺学而言,科学性才是它的根本属性。当然,对于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一个门类的文艺学来说,它所具有的科学性应该是一种融合了人文精神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誉和评论界的不断关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于民俗学和文艺学契合点上,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打通了二者之间的区隔,丰富了文艺学的叙事理论,刷新了研究视角,为当下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丛书》由《在世纪之交的分界线上》、《文艺生态审美论》、《生态环境美学》、《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五部著作组成。该丛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基础,不但为当代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学科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而且还可以看作是我们的哲学理念由传统认识论向当代存在论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本丛书是我国学者在生态美学领域辛勤劳动的重要实绩,它的问世必将对当代中国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与文艺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推动、借鉴和启发意义,对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依托美国佛罗里达州Orange县的数据对宏观交通安全建模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取交通分析小区层面路网特征、交通特征和其他影响因素,并利用先进的贝叶斯空间统计模型分析TAZ层面交通安全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贝叶斯条件自回归模型分析空间相关数据,借鉴拓扑学理论计算了小区路网形态结构,分析发现路网形态结构和安全之间有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是由我主持申报并获立项的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西方现代接受美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参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古代文论中蕴涵着的极为丰富、极有价值的接受诗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清理和阐释,对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发生、演进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对中国古代接受诗学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和现代意义进行深入的发掘,为建构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艺学寻找有价值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日本作为引进西方文艺理论、美学的"中间人"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是给予中国美学、文艺学一个学科的名称,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范畴、概念、术语及文艺、审美观念和学科体系、方法论等学科构成的奠基性、根本性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巨大影响成就了20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结构性特征,形成了中国文艺学、美学的内在发展理路,表征为中国文艺学、美学现代形态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察素有"中国民间文学之父"美誉的钟敬文先生进行民间文学研究的基础和主要观点,分析他进行民间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及其理论对中国民间文艺学产生的重大影响,以期有益于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文艺学是古人对文学艺术创作的理论和经验的总结,数千年来,一直指导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开展,在世界文艺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中国古典文艺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范畴,这些理论范畴有很多至今仍有生命的活力,对当今的文学艺术创作仍有指导意义.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中国的文学理论要与世界对话,离开中国古典文艺学是不行的,因为中国古典文艺学作为一种理论最能体现民族的特色.当今,要建设我们自己的文艺学,必须以古典文艺学为基础,只有如此,才能深化我们的文艺学研究,进而完善世界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二月河13卷530余万言的清帝系列小说出版以来,之所以受到评论界的密切关注和接受大众的广泛好评,主要原因得自于作者对本土独特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的感悟。二月河对于民间文化的呈现与变异的创作实践,对于研究文学现象的内部结构及创作过程,打通民俗学、文艺学之间的区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审美意识形态论”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后,便逐步成为阐释文学本质特性的主流话语。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这一理论被再一次强调,甚至被一些学者推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对该理论的质疑遂成为文艺学界论争的一个焦点。然而,由于对“意识形态”范畴的阐释与接受的多元特征,使得论争本身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而以非对即错的否定性判断方式展开的质疑论争,似乎也很难获得一个圆满的答案。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话语:文化研究的兴起带来了文学研究的扩容,而作为文学研究之元理论的文艺学也遭遇了边界突破的处境。传统文艺学理论边界的突破意味着文艺学由单一思想资源变为多元思想资源。于是支撑着二十世纪晚期以来中国文艺学的理论基石——美学,其元理论地位受到了质疑。  相似文献   

20.
文艺生态批评成为当下文学理论批评多元发展中的一道鲜活的景观,开启了文学批评的新视角,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思索文学本身的生态问题.本文从文艺生态学和生态文艺学两个方面来探讨目前我国文艺生态批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想,从使促使当代文艺生态批评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