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托比是美国19世纪50年代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富有东方的韵味。他追求东西方艺术内在的“精神之力”,充分利用东方绘画的形式以及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和结构,成为主张艺术“中西合璧”超越国界观点的先驱。  相似文献   

2.
文化这个概念比较广泛。从广义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整个“人化的自然”,或“第二自然”。从狭义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人的能力、需求、条件、天资和才华等的发展。现代西方一些学者认为:文化是“超有机的(Superorganic)和“超体质的”Extrasomatic)现象,在分析或解释的概念建构上,它构成一种清晰的秩序或层面;文化具有自身的法则,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实在”(Exlstence)不同。根据传统的分类法,科学、美学(艺术)和宗教等等均从属于文化。因此,科学和美学  相似文献   

3.
许翠 《科技信息》2012,(6):312-312
绘画作品的语言是指构成画面传达特定的思想感情、精神内涵的表现手段,色彩语言是其中一个基本因素,由于在绘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东西方绘画中都备受关注。东方绘画以中国画(水墨画)为代表,西方绘画以西洋画(油画)为代表,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形成民族文化的因素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绘画在色彩方面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了东西方绘画中色彩的差异,希望通过了解这些不同点,有利于在各自的发展中,互相取长补短,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以降,自从教育制度西化之后,在开启科学思维理性之窗时,却关闭了自己“象思维”的悟性之窗,致使中国学人陷入失去主体话语境地。后来几代学人,由于只有单一科学思维理性,以至于不能真正进入和领会中国传统经典。中西思维方式不同,源于语言不同。“象思维”作为前语言前逻辑的思维,是最具本原性和原刨性的思维。在“轴心时期”,西方在“象思维”基础上产生出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并逐渐构成西方文化主流的思维方式。而中国的“象思维”则经过儒、道、佛三家而推向高级形态,构成中国文化主流的思维方式。崇尚不同最高思想观念(非实体与实体)的中西思维方式,各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但都非万能。两种思维方式相互不能取代,而只有经过会通,才能推进各自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礼乐”互动指的是“礼”和“乐”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关联共生、相济为用的人文特质,其源于周代礼乐文明,以中和的秩序为内在精神,逐渐演变为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审美价值体系、思维形式与意义表达。以此视角探究久为经学名目所掩的唐代“九经”之一《周礼疏》,彰显经学家贾公彦在义疏中展现的儒家审美思考。其《疏》是在唐代初年以礼乐立国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展开的,主要就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礼”“乐”关系、“礼乐相济”等论题加以继承与补充,在对律吕、礼器等的诠解中申发了礼乐“中和之美”,还就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予以探讨,是儒家美学和礼乐审美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官修科举教材,其对唐代及后世的礼乐文化建设给予影响深刻,美学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西方实体主义哲学与中国书法美学意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实体主义哲学以“是什么”作为实体思维的核心,并把一切存在都设定为实体来研究,以探讨其本质。这一思维方式构成了书法实体美学意象之“力”意象的哲学基础,并影响到整个书法形式美学意象的研究,使“书法的美学内容或美学意蕴就是书法的形式构成本身”这一命题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7.
美育纵横谈     
“美育”这个词是德国浪漫主义剧作家和诗人席勒(1759——1805)在其主要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致丹麦亲王27封信,也译《审美教育书简》,1793——1794)里创造出来的。顾名思义,“美育”是“美学”的派生词。美学在传统上被看作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关于美和审美的理论,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16——1762)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给予“美学”(Aesthetics)这个名称。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是感受或感性认识的意思,鲍姆嘉通把它同逻辑对立起来;逻辑研究的是抽象的、推理的或理性思维,而美学研究的是具体的感性  相似文献   

8.
靳鸿范 《科技信息》2010,(25):236-236,344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本文阐述了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必散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回顾历史总是让人怦然心动 ,尤其是站在 2 1世纪门槛前 ,回首走出伤痕累累的“文革”岁月踏上复元振兴的新时期道路的中国当代美学的斑斑足迹 ,我们不能不感到由衷的激动。中国 ,矗立世界东方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栖息共存的国家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是由生活在这片沃土上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书写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儿女 ,组成了济济一堂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 ,构成了洋洋大观的中华民族美文化。拨乱返正以来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 ,随着学术思维的空前激活与文化视野的大大拓宽 ,对汉族以外少数民族文论及美学的发掘、…  相似文献   

10.
在东西方民族文化中,东方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格萨尔与西方基督教《圣经》中的耶酥,有许多相似性,渗透着不同民族的某种共同的文化心理,显示出在一些相似的民族境遇中一些相通的民族心态,同时,这两位人物在“神性”与“人性”的比例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却能映射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些异同点对于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与民族美学思想等具有宝贵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东西方民族文化中,东方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格萨尔与西方基督教《圣经》中的耶酥,有许多相似性,渗透着不同民族的某种共同的文化心理,显示出在一些相似的民族境遇中一些相通的民族心态,同时,这两位人物在“神性”与“人性”的比例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却能映射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些异同点对于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与民族美学思想等具有宝贵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元素。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特殊的文化身份,使华裔作家一方面夸大了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强化了东方文化的“他者”形象,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解构了东方主义,从而论证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平等交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构成艺术的应用及审美法则贯穿整个艺术领域,为艺术审美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从开始形成就为艺术注入了理性力量,在建筑设计中,从奢华的古典建筑到简洁的现代派建筑风格的转变。各派的建筑师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充满构成意向的形体艺术。他们创造的根源来自于抽象的几何形体、具象象征以及符号信息,建筑师将这些形体通过构成手法创造出具有美感的视觉形体——当代建筑,向世人传递着时代文化和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4.
《陌上桑》“东南”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上桑》首句为“日出东南隅”,有的认为“东南”是实指,将“东南隅”解释成“东南方向”;有的认为“东南”偏指“东”,“东南隅”应解释成“东方”;有的则语焉不详。本文认为“东南”不可能实指“东南”方位,也不是偏义复词偏指“东”。中国古代诗歌经常“东”与“南”连用,并且隐含着深层次的文化意蕴。解读含有方位词的诗句时,应在说明是否实指方位的同时,指出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由于化渊源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在哲学、美学上的显区别,关于“象”或“意象”自然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中心范畴,体现的是一种非现成化、非对象化、主客未分、物我相互缘发的构成境域和缘构势态,而西方美学“意象”具有现成化、对象化、主客分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从东方输入了许多"产品",其中包括对希腊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腓尼基文字,毋庸置疑,这些腓尼基文字具有闪米特的起源。古老的象形文字经由改造,制成可以表达抽象思维的字母。通过这些字母的排列组合,古希腊人通过误读而构建出西方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字——希腊文。由24个拼音字母组成的语句具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既能展现诗性思维,又能构建哲学理念。从这层意义上说,古希腊文明的形成、戏剧的繁荣以及哲学的产生,都离不开从东方借鉴的外来文字。文化传播给西方文明起源带来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7.
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和中国作家墨白在生活经历、创作方法、作品主题以及美学特质等方面都有着一致性,他们分别代表着当代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方面,他们富于诗性的创造性思维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非同寻常,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齐娟 《科技资讯》2007,(36):236-237
本文从东西方舞蹈概念的界定、文化背景、舞蹈形态、美学原则以及舞蹈的构成材料方面对东西方舞蹈的差异加以分析,得出东西方舞蹈在存在众多差异的同时,融合又是随处可见的.东西方舞蹈的差异与融合才使得东西方舞蹈的传承与吸收借鉴成为可能,世界舞蹈才呈现出今天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美学发展的前景是文化美学。从文化美学视野反思中西方古典美学的文化特征,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思辩美学,西方古典美学的终结,根源在于其文化母体内部包含个体认识与历史价值之间的矛盾;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一种古典形态的文化美学,它以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为基本问题,以“道”(气)、“有”、“无”、“情”、“景”、“和”及“象”等为基本范畴,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一古典文化美学源于老子、孔子、《易经》,成熟于王夫之、叶燮、终结于19-20世纪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它的终结是21世纪文化美学的诞生必须付出的历史文化代价,它曾经存在的境界则是迎接21世纪文化美学诞生的一个神奇的预言!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主义批评重要代表萨义德《东方学》是英美人文学科中最早对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殖民地统治进行抨击的一部力作,其要旨就是揭露西方如何从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出发,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术语言说“东方”。但萨义德并不赞成民族主义式的对抗西方文化霸权,而倡导东西方对话和文化多元主义,这是他思想批判的个体经验方式,当然也反映了处在美国知识界的第三世界学者思想上的尴尬境遇,和无可选择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