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海  程曼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1):130-134
德育环境是德育内化和外化的重要条件,构建完备的大学德育环境,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大学德育环境建设,是增强大学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的道德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是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大学德育环境构成,坚持方向性与科学性,则是做好大学德育环境建设的前提。本文拟就这方面作浅显探讨,以期提高对大学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政治课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探讨了如何改变我国知识性德育(仅通过对学生道德知识的传授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重视道德情感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增强政治课德育功能实效性、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是民族积淀的灵魂和时代精神的基础,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弘扬和培育未成年人的民族精神要转变观念树立德育理念,从战略和全局上重视未成年人民族精神教育,重视认知构建德育体系,重视环境营造德育氛围,重视实践拓宽德育渠道,重视教师树立德育表率,从而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人文性,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增加民族精神教育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人类正步入对话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对话式德育是时代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对话式德育不仅具有时代意义,也是道德教育本身的要求,更是对传统德育反思的结果。对话式德育的对话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它不仅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更是一种道德教育的精神、价值理念和价值选择。德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是创造条件,促使“我一你”德育对话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校史中蕴涵着历史传统、文化氛围、大学精神,以及大师风采、校友事迹、育人环境等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利用校史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推进校史教育的系统化、课程化、景观化是实现校史资源德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人的主体性、和谐性为出发点考察和谐文化视域中高校德育的价值,认为高校德育的价值基础是以人为本、其价值核心是和谐、其价值目标是实现高校德育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世界史教学体现出国际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世界史教学德育价值的发挥有赖于科学的有特色的世界史学科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世界史学科教学中具有德育价值的内容体系是构建该学科德育体系的首要任务,在内容体系上可以将其划分为六大板块,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德育内容和价值。结合大学生德育的基本内容和世界史教学德育价值的特性构建世界史学科的德育目标体系,将有助于增强其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国的大学,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由于盲目崇外迷失自己,由于学术附庸于行政,由于职称评定本末倒置,由于人才培养拔苗助长,由于大学教师不能安居,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而注重功利,不能沉淀和凝聚自己应有的精神,不能用大学精神去引领社会潮流而反被社会潮流所左右,从而失去应有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失去思想核心和灵魂,导致大学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精髓和灵魂。创新决定现代大学的价值观,决定现代大学的发展、特色和贡献,是具有重要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崇尚创新,弘扬大学精神,提高大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建设一流大学和特色大学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大学精神隐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本文通过对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内涵定义,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培育大学精神,促进校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述道德教化、良知哺育和价值传承构成大学文化的核心即大学精神,通识教育是培育大学文化的核心即大学精神的重要路径,提出莆田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要围绕大学精神展开,重视通识教育,形成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2.
赵明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24(2):89-92,8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高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构建和谐文化中,必须不断深入开展和谐社会理念教育,深化民族精神教育,加强理想道德教育,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精神支撑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北京奥运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大力开展奥运德育,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高校开展奥运德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运用有效的方法开展奥运德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互助精神、奉献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上饶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状况的调查分析,了解到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上坚定,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宗旨意识、角色意识、组织纪律观念强,道德修养好;但是,部分大学生党员身份意识模糊,对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缺乏信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有待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有待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与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化等方面需进一步改进。高校各级党组织应结合大学生党员党性现状实际,从组织领导、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与培养工作,努力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素养,促进大学生党员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现代校园化是学校在利用现代教育思想、方式和传媒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教育化,即精神化和物质化的总和,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思想教化功能、品德陶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经济引导功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把握现代校园化建设的原则,让校园化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公民社会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以及高校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开展,将二者结合起来并探究高校志愿服务建设已经成为当代高校德育建设的必然命题。以公民社会理念为指导,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志愿者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的需要,也是对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与创造劳动价值的认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教育的德育主模式面临挑战。积极探索和创新德育非课程教育途径,是高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的课题。将高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整合成有效的德育资源是拓展德育非课程教育途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井冈山精神及反映井冈山宝贵精神财富的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载体,是丰富的红色资源。高校充分利用井冈山红色教育资源,大力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坚定理想信念之“魂”、立牢民族精神之“根”、夯实基本道德规范之“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升华,是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思想完美结合的典范。把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指导和激励大学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及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