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乡村建设是深化农村社会改革的基本保障,是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当前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目前,我国乡村治理的传统因素影响了法治乡村的建设速度,乡村治理水平的不均衡阻碍了法治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依法治国迫切需要解决农村依法治村这一社会性矛盾,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涉农领域立法,规范涉农行政执法;强化乡村司法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提升法律文化品质;积极推进城乡依法治理,加强农村“数字法治”网络智慧型司法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伴随工业化的推进,传统农耕文化经历了一条从繁盛主流到冲击削弱、重拾自信的曲折发展道路。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的自强精神,“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互助精神,“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人本精神等价值观契合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需要。传承并创新发展农耕文化需要着重传承农耕文化的价值要义,着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强化现实体验,以农耕文化的复兴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传统乡村建筑具有居民同宗特点和区域文化特色,具有鲜明的民间个性,凝结着民间的智慧,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当前乡村建设与改造导致了传统乡村建筑的消逝和传统乡村新建建筑地域特征弱化的局面.因此,当前新乡村建筑的发展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必须对传统古建筑有明确的保护标准;必须适宜当地气候与自然环境,新乡村建筑的规划设计必须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波澜壮阔的城镇化浪潮,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兼具新农民与新居民的双重社会角色,农村则转型为新型城镇社区,这既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型,也是农村传统社会的转型,更是乡村文化向城镇文化的深层次转型。在乡村文化转型过程中,城乡二元文化的博弈与碰撞是必然的。这就要求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构与提升必须要在尊重乡村文化多源性的基础上,强化城镇新居民在文化建构中的主体作用,努力造就一支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农村新社区文化工作队伍,通过加大对农村新社区文化公共品建设的投入和特色文化产品的建设投入,以演进发展促进并实现融合提升。  相似文献   

5.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河南省农村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前,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河南农村的主流文化。但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大发展的同时,一些不健康的文化现象也在河南省农村同时存在,表现为落后、腐朽文化对农民思想观念的负面影响势头增强,农村宗族文化死灰复燃,宗教势力对乡村治理网络形成冲击。这些都对乡村治理构成挑战。必须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拓展农村文化市场以及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等途径,消除河南农村存在的不健康文化现象,促进河南省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潍坊市特色小城镇的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地方特色小镇的时代契机,梳理发展潍坊小镇不同特色的努力方向和文化思考。挖掘小镇历史文脉,突出乡村特色风貌,赋予新文化理念,使潍坊小镇不同特色的乡村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续化。把各具特色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乡村振兴,农民富裕。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旅融合模式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其主要特色是将农村自然农业资源与文化资源有效结合,拓展多样功能与优化发展路径,力求有效破解农村发展困境,助力解决农民的增收难题。该文以三明市小蕉村为例,探讨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机制,阐述小蕉村农旅融合发展的优化途径,提出发挥乡村多样功能,推动农旅有效融合的对策建议,实现农旅和谐互补,带动农业升级,促进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8.
民族村落文化空间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的共同记忆,在推进村落发展机制的探索中,拥有特色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等资源禀赋的民族村落成为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发展的重点,而文化旅游的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民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市场基础。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双重驱动下,民族村落由封闭到开放,在文化上表现出不同利益主体介入对文化空间从内容、形式、规模和功能上进行解构与重构,以德宏州盈江县下勐劈傈僳族村为例,分析在发展文化旅游中文化空间的转变及其呈现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全域旅游内涵特征、乡村旅游发展阶段,梳理安徽大别山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剖析存在的公共服务设施、乡村特色、开发主体等障碍因素,提出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原则,从产品、景区、开发主体、示范区、智慧旅游平台等方面提出创新发展路径,促进安徽大别山乡村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智慧农业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能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血液,必然也会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智慧农业紧密相连,为实现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携手共进,需要找准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契合点”。在分析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动因、模式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农业实现路径,以期为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文化存在精英与大众文化的差异,城市和乡村文化的距离,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矛盾的非均衡性发展以及对当代中国文化构成威胁的因素: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我们反对虚无主义,让古今中外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世界;反对技术主义,让技术不要控制万物和人;反对享乐主义,让欲望不要越过其当代历史所确定的边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外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共建民族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以四川北部、巴山腹地的醉美玉湖-七彩长滩乡村旅游区为例,通过访谈法、观察法、线上文本收集数据,重点探讨旅游发展能够促进乡村地区实现振兴,以及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开发形成的发展模式。结果显示: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旅游发展带动了乡村地区在思想、组织、文化、人口、环境和经济上的振兴,它们同时会对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反馈;乡村旅游开发基本形成了以"管委会+企业+村民"为主体,以"节事活动"为特色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各个主体角色会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变化,但政府的监督和协调角色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3.
乡村复兴是在乡村经济繁荣基础上的乡村精神文化的重建,包括乡村景观、产业、生态、文化的复归及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凤凰茶乡凤凰村乡村公园建设的实证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对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人文环境重塑从而实现乡村复兴具有重要作用。以凤凰茶乡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和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为基础,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和旅游功能区建设打造乡村公园,乡村公园模式扩展强化了凤凰茶乡乡村旅游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凤凰村乡村景观、文化、产业、意象的重塑和复兴,并使乡村对城市形成一种有效的“乡村文化”输出。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项目是振兴乡村的一个有效举措,这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党中央的宏伟蓝图相统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以农为本,多元发展;丰富内涵,品质发展;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等策略,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把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农村习俗与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乡村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歌言是畲族文化发展的基石和灵魂。随着村寨空心化的加剧,畲族歌言文化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已被不断地消解或异化,文化生态链的良性运作机制断裂,村寨社会价值取向和村落治理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载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畲族歌言文化对于乡村治理、农民幸福感等均有深刻影响。应站在时代高度,从更深的文化建构层次上重新寻回曾经失落的"文化乡愁",实现畲族歌言传统文化功能的回归,对畲族歌言文化生态进行现代性建构,以助力畲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历程,乡村学校除了承担输送人才的政治功能和增加人力资本的经济功能,还一直承担着使社会得以维系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功能。一方面,乡村学校是连接大传统与小传统的重要中介;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是乡村社会整合的重要组织。随着撤点并校的进程,那些曾由乡村学校承担的社会文化功能,将由什么组织来替代将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17.
乡村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大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乡村文化秩序和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合理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布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发展。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从战略实施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着手研究乡村振兴,围绕新时期农民群众的“三求”“六盼”,充分发挥好文化先行的优势,提出建设性路径,以此夯实中国乡村文化的根基,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乡村旅游产品蕴涵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紧密联系,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许多旅游开发常常忽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等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恶性互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采取加强乡村居民参与,乡村传统文化的展现要具有根基和生命力,实行乡村连片开发等措施来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公共艺术介入新农村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唤起乡村记忆,实现乡村文化复兴。公共艺术介入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柔性过程,目前仍面临忽视村民主体性地位,缺乏地域特色和长远规划,缺少联动合作机制,与乡村文化产业联系不紧密等问题,致使乡村文化产业项目难以持续发展。当代新农村公共艺术建设应将过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转换成为以满足村民诉求为主体的沟通对话方式,充分了解和融入、大力继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注重环保实用,拓宽合作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共艺术与乡村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实现新农村文化的复兴和自主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语言赋能共同富裕,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效率、积累人力资本、增强文化自信、构建乡村品牌。收集、调研和分析浙江省26县市在语言赋能共同富裕上所存留的问题,发现语言效能可通过以下路径得以落实:深度调研乡村语言,构建语言新生态,提高政策实施效能;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加强数字化语言教育,推动数智化语言应用;重视农民文化主体地位,深化乡村文化认同,夯实乡村精神资本;创新语言表达,促进乡村特色品牌建设,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这种多层次成系统的语言路径,可以促进26县市加快实现共同富裕,也为全国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