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廉洁故事是丰富“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讲好中国廉洁故事是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手段。以“大思政课”建设的开放格局、育人导向梳理中国廉洁故事,充分挖掘传统廉洁故事、红色廉洁故事、当代廉洁故事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在思政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应用场景中讲好中国廉洁故事,面向青年学生传播廉洁理念、廉洁规范、廉政经验,是以清正廉洁为底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立德树人与以廉润德相统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自觉承担起继承与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任务。从“讲什么”来看,把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原则、价值目标、价值动力及价值主体作为思政课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重点;从“怎么讲”来看,用“四个结合”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融合、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观点与案例举证相结合等方面入手,整合“四种课堂生态”,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伟大建党精神育人路径提供参考;从“谁来讲”来看,必须抓好领导示范、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等多元主体力量的推动和实践,使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建党精神能够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3.
“大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遵循,有助于推动思政课教学达到新高度、新境界。讲好“大思政课”,用科学理论培养人,应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讲清、讲活思政课程。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成为时代有作为的新人。  相似文献   

4.
党史故事具有鲜明的政治引领性、价值导向性和思想教育性,运用党史故事赋能高校思政课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当前,党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在“叙什么”“谁来叙”“如何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与难点。思政课教师应通过激发叙事主体、优化叙事内容、创新叙事方式与拓宽叙事场域等方面重构党史故事教学叙事体系,不断增强党史故事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力度与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思政课”理念是新时代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定位和实践要求的鲜明主线。“大思政课”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课堂容量、教育方法、情境创设等维度实现对思政课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新时代建设好“大思政课”,就要善用课堂教学,聚焦“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善用科学思维方法,完善“大思政课”的顶层设计;善用各种社会力量,充分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时正式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重要命题。这一重要命题的出场包含着文本语境、时间语境和空间语境三个维度。从理论上分析,这一重要命题包括明确定位思政课性质的根本特征、科学阐释思政课教学的本质要求、有效解决思政课建设的时代难题等内涵意蕴。从实践角度而言,这一重要命题包含着“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等实现思政课讲道理的创新路径。为着力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从学理上梳理和分析这一重要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新文科、大外语”时代背景下中国外语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新挑战,本研究借鉴课语整合式学习理论,提出课语整合式学习导向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核心价值观”为牵引,以“多模态输入”为路径,以“学习化评价”为平台,构建“精准性”“体系性”“渐进性”和“整合性”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旨在解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微观教学设计中的三大问题:一是语言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整合问题;二是语言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融合问题;三是语言认知和思政认同的耦合问题。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课是以一体化视域统筹推进学生的思政教育。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关节点,按照思政课的特点,遵循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规律,找准“种好责任田”“阶梯式递进”“立德树人”等出发点和着力点,把握好同一课程在不同学段育人目标达成的落脚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深入和层层递进,强化政治认同和提升政治素养,培育学生知行合一观,实现思政课的高质量教学。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 结合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实践,提出实施课程思政要把握“身正示范、把握涵义、隐性教育”三原则, 按照思政教育七个目标,通过基本理论知识、公式推导与结论证明、理论知识应用、中国物理化学 家的贡献、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交叉融合、科学家故事等挖掘思政元素,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学科 思维、创新思维、审辨能力、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为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提 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百年党史是一部生动的思政教科书,党史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学习党史的重要抓手,党史故事融入思政课有着强化立德树人实效的教学意蕴、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的理论意蕴、推动思政课方法改革创新的方法论意蕴。采取线上开展党史故事红色影片展播、党史故事线上主题书展、党史故事线上经典诵读、党史故事线上知识竞答主题活动。线下运用“图化于知”“字化于情”“研化于行”教学法将党史故事融入教学,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功能,使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课程教学之魂。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理论和思政教育4个维 度给出了课程思政本质内涵的认知,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新要求,给出了在符合情感态 度品德教育理论的前提下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以《物理化学》课程为例,根据其课程思政目 标内容,进行了课程思政点、线、面、体的整体内容设计和教学策略设计;根据“格物-致知-明德”教 育理念,基于“CEPRAE”六步基本教学法,设计并实施了课程思政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表明,“格物-致知-明德”的课程教学在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需求、创新教学内容、应用信息技 术、立足课程思政和开展对外交流等方面均表现了很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古典诗文类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经典诗词散文并且在引用古诗词方面率先垂范,党和国家大力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国古典诗文具有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思政内涵,加之悠久的“诗教”传统与丰富的“以文化人”经验,使得高校古典诗文类课程具有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优势。高校古典诗文类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兼顾文学性与教育性原则的基础上精选古典诗文作品,构建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教学,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教学效果——无一字讲思政但整堂课、整门课都是思政,从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代"三全育人"方针的指导下,"课程思政"不断融入专业课,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方式,要求全课程都将思政教育渗透入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医学各类课程要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本文旨在挖掘《方剂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设计中,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不但可以使学...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其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立足中国、着眼世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识课程在拓展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利用“四度”方法,即思政定位有高度、教学内容有广度、教学方法有温度、课程评价要多度,在更大的坐标上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中国历史文明、中国人民奋斗圆梦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等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体现中国智慧和价值理念,引领学生去观察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进步与发展,让学生拥有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并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分析了工科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所面临的师生认知偏差、课程德育目标缺位、思政元素挖掘不足、考核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同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以网络工程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为例,从纠正师生认知偏差、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提升、思政元素挖掘和课程德育目标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并结合专业特点探讨了在工科类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探索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以系统观念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评价、师资队伍建设与推进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旨在回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由何而来”“现在何处”“走向何方”等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在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在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方面融合不足的问题。对此,提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法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格局;有效应用“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政教育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应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三个办学特色寻找课程属性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宏观层定目标、中观层定内容、微观层定细节。审慎选择课程思政的“四个切入点”,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五大步骤”,积极倡导“五度教育”,不断完善课程评价的“三个维度”。目标、实施、方法(手段)、评价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循环往复,构成闭环系统,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践行思政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探讨“守”“破”“离”三重境界与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理课程为例,梳理课程在百廿建设历史中,德育、思政目标的演进历程.课程新增了人地协调观、生态文明思想等观念塑造,世界眼光、科学精神等价值引领,但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的责任使命始终未变.现今中国地理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确立了“同课异构-分类指导”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构建“情境创设-问题驱动”的融入方式和“教师引导-学生生成”的融入路径,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作业实践、学习评价等多个环节,形成“全程融入-拓展延伸”的课程思政立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充分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应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流程设计和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内容为王”,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道理,突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我建构与交互建构相结合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智慧教学新模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多维度、多视角的多元立体、动态生成性的考核评价新体系,用现代信息技术真正释放思政课“教”与“学”的能量,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