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周的乐教总归其要,就是道德伦理教育与乐舞艺术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与审美情感教育的共构一体.其中道德伦理与行为规范教育的核心就是德育。通过“乐”使人外在行为与内在的情感培养达到符合“礼”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们的道德生活也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理论界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国外出现了“科学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等新科目,“科学技术与人”、“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伦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科研准则”等题目风行一  相似文献   

4.
西周的乐教总归其要,就是道德伦理教育与乐舞艺术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与审美情感教育的共构一体.其中道德伦理与行为规范教育的核心就是德育.通过"乐"使人外在行为与内在的情感培养达到符合"礼"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的道德失范是一种结构性失范 ,是转型时期道德发生根本性嬗变造成的道德缺失和错位现象 ,在道德生活变迁的基础上 ,当代中国的伦理建构要从传统的以“人情良知”为特点的个人伦理转向现代的“基于规范”的制度伦理 ;道德建设可从法律和职业道德两个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冯友兰将理学概念转变为逻辑概念,超越但不内在了。但是冯友兰的目标在于对“宇宙”“大全”的把握,在此基础上使人的境界有一个根本的提升。但是对宇宙、大全把握之前必须对其有一个“性理”的确认,这两者互为表里。其目的在于通过“共相”抽象、超象的认识,超越个体对感性存在的执著,使人获得对自身在社会及宇宙中的确证,这个过程本身必然也必须内蕴道德直觉对形上学的参与。冯友兰将人的觉悟归结到灵明知觉的发展,他的问题在于“灵明知觉”本身有强烈的认识心的色彩,但是他在对“大我”的追寻与确证中自觉不自觉地修正了前述认识,实际肯认了道德自我的发展进程,但是他的根本进路既不纯粹是程朱式也不是陆王式,而是借助西学成为儒释道的混合体,在“成相”和“扫相”的矛盾中使人既看到观念认识的局限性,又看到观念认识及其超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成为个体精神修养的一种路向。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的诗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部分,他对“诗”的认识与其对“道”的体认具有基本一致的向度。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冯友兰诗学进行梳理。首先冯友兰认为诗是与情感相关的,诗所写的是具体的情感和事物,但以此所表显的却是情感之“理”,也就是情感之所以为情感,或者说情感的共相和类的特征。传统的比兴手法正可以表显情感之理。最高明的诗能表显哲学的最高本体“大全和道体”,而要作到这一点,诗人必须具有风流的人格,风流的人格也就是人生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的审美化。正因为诗能表显理和道,所以诗可以作为一种哲学的言说方式即诗性的言说方式。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言说方式应该和逻辑推理方法一样,成为未来哲学的两大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8.
道德整合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整合唱团指社会对不同道德意识观念、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理念进行整合而形成一种统一、开放、内洽的道德的过程。它既是对道德的整合,又是对社会伦理秩序的追求。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道德整合成为多元社会的必然选择。从它的实现来看,道德整合应以社会化环境系统为“母体”,以具有道德合理性的社会基本制度系统为支撑,以道德主体性的发挥为依托。  相似文献   

9.
我国加入WTO之后,寻求“普遍伦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寻求“普遍伦理”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寻求“普遍伦理”应从现实的人出发,把商品经济关系作为寻求“普遍伦理”的基础,并正确把握价值规律和道德的关系。普遍伦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在人与人之间,诚实劳动、平等互利。在人与社会之间,两者兼顾。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普遍伦理是个人道德行为的理论前提,也应当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既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社会理论.此可由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一、"万物一体"是宇宙的一种存在模式,更是理想的社会形态,中国上古的"三代"社会便是以"心体同然"为特征的万物一体之理想国;二、心学理论不唯重视个人的道德实践,更加关注如何由个人良知之扩充推广而至于"万物一体之仁"的实现,这是心学理论的终极关怀;三、王阳明根据万物一体论来重新诠释<大学>,得出了"明德亲民合一"论,为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明明德的道德实践与亲民的社会实践的合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儒家仁之乐的言说困难入手,对王阳明“乐是心之本体”进行情感现学象的分析,并揭示王阳明这一伦理命题中所蕴藏的良知境界与道德情感的关系,阐释其对人生际遇和社会评价的超越及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既是一种道德人格,又是一种审美人格,而人格美的最高境界是人生的伦理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完美融合,这种境界就是为理学家们所津津乐道,后建构成一整套理论体系的“孔颜乐处”。“孔颜之乐”是仁与美的结合,是道德与审美的相得益彰,是伦理美的极致。  相似文献   

13.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立的仁学思想不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对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直到现在,孔子的思想仍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究其根源,是因为他的思想始终紧紧围绕着人自身,不离人的日常生活、人的思想修养和社会道德实践,并已经直切了人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亦即怎样体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怎样完善和发展自我,怎样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而这一问题正是人和人类社会力图解决的永久性问题,由此可见孔子思想的忧思之远和蕴含之深。仁学思  相似文献   

14.
提出假设一:对自然界和艺术进行美的认知与敏锐感受,可以导致人们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对道德美的认知,这一假设没有实验研究法来证明.是从理性推理上进行探究的;提出假设二:道德美的认知可以导致道德情感,特别是体验“崇高”的道德情感可以导致道德行动的倾向(忠实于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这一假设被近来出现的一些研究证据给以支持。提议设计一些课程和指导来强调道德美的例证,并且鼓励学生们去体验道德情感,特别是“崇高”的情感。在感知自然界、艺术和人类的美的方面,重点是强调“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原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忠诚”语境中的道德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忠诚”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道德话语,但学界中至今没有对其内涵、作用和地位给出科学的界定,尤其是人们对忠诚的评价还褒贬不一,对其学科归属尚未有一个明确定论。然而,忠诚又是现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行,具有其他道德规范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忠诚是一种传统伦理,更是一种现实伦理。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忠与诚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范畴。自先秦以来,忠孝始终是中国传统上维系社会稳定,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道德支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诚、信、恕等相互联系的范畴。忠、恕、诚、信作为一种外在的道…  相似文献   

16.
“仇必仇到底”是冯友兰“推测”出来的,但引发了后学者的论争。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冯友兰提出“仇必仇到底”的观点源于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种“误解”,集中于方克立在《全面评价冯友兰》一文中的观点,以及刘奔在《“仇必仇到底”究竟是谁家之哲学?》中的观点;另一种则是为“仇必仇到底”观点进行辩护,集中于蔡仲德在《关于冯友兰思想历程的几个问题——答方克立先生》一文中的观点,以及《再论关于冯友兰思想历程的几个问题——答刘奔、郁有学先生》一文中的观点。冯友兰对张载“有反斯有仇”思想予以继承,并且结合马克思的观点,“推测”出结论。用冯友兰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仇必仇到底’的思想,则是要破坏两个对立面所处的那个统一体。”因此,只有“仇必仇到底”,才能“仇必和而解”,这不仅符合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同时也契合马克思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7.
“孝”是儒家伦理中的重要范畴。笔者认为:《论语》中孔子言“孝”,其文化内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善事父母”外,还应包括一种为政之道和成己之方,一种超越家族关系的社会伦理规范。同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孝”的社会功效,认为孔子言“孝”,致力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与社会责任感。最后,论述了孔子言“孝”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道德对认知,情感对思维,人格对意识和表象体验对想象推理等系列活动的功能性影响、作用机制及其精神意义之审问,乃是一个值得深究且有趣复杂的重要问题。从认知科学的观点来看,人的情知意发展乃是一种互动互补与协同增益的过程;《中庸》所确立的“诚意”人格及其促进的主客观认知效应,以及孔子所概括的“知—仁—勇”三达德之人格行为规范对于主体提高知天知人知己的催化作用,都凸现了儒家伦理文化的现代精神意义及其科学基础,也为今人开掘中国古典文化的认知价值乃至创新演绎而提供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坐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道德失范状况日益严重,人们陷入“道德困惑”之中。造成这种困惑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经济伦理与经济原则的混同;第二,经济伦理与社会伦理的混同。针对上述困惑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即一是要从法律上加以保障;二是要强化教育功能;三是要完善人格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分析《孟子·告子章句上》章六之“情”字含义,比较了历代各家对这一“情”字的以下三种理解:1)作“情感”解;2)作“实”解;3)作“性”解。重点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指出,相较于“情”作“情感”解,“情”作“实”解和作“性”解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