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钢构架斜压杆角度、底部纵筋配筋率、腰筋配筋率等参数对内置钢构架钢骨混凝土转换梁力学性能的影响及相应的传力机理.结果表明:钢构架斜压杆角度越大,钢骨混凝土转换梁的刚度和极限承载力越大;钢构架斜压杆的作用越大,水平拉杆所起的作用越小;底部纵筋可以起到水平拉杆的作用,底部配筋率小于1.18%时,增大底部纵筋配筋率可以显著提高内置钢构架钢骨混凝土转换梁的刚度、极限承载力和延性;增大腰筋配筋率可以较显著地提高钢骨混凝土转换梁的延性;内置钢构架钢骨混凝土转换梁呈拉力拱传力模式,混凝土斜压柱截面中部大两端小,呈鱼腹式构件.  相似文献   

2.
高层建筑钢骨转换梁极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经对钢骨混凝土转换梁与上部剪力墙共同作用的正截面塑性极限承载力分析后,提出了一种近似的计算方法,并与非线性单根梁有限元分析数值解作比较,得到了接近的结果。表明钢骨混凝土转换梁结构明显增强了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同时也为这种结构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解析方法分析钢骨混凝土转换梁与上部剪力墙共同作用的受力特点和变形规律,得出这种结构的应力分布解析解,并与某工程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是吻合的。转换梁应作为偏心受拉构件,同时要考虑剪力墙参与工作部分。在剪力墙和转换梁端部应着重考虑剪力与竖向压应力,并考虑二者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国内外高层建筑中对钢骨混凝土转换梁的作用及应用现状,分析了钢骨转换梁的结构构造形式、受力与变形特点以及主要研究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钢骨砼转换梁与上部剪力墙共同作用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以有限元理论为基础,对在工程实际荷载作用下的某高层建筑中的钢骨混凝土转换梁结构体系进行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分析.利用ANSYS分析软件对钢骨转换梁沿梁顶、钢骨上下翼缘顶、翼缘底、钢骨中线及梁底等为路径进行应力和位移的分析,得到了转换梁的基本应力和位移状态规律.数值模拟表明,转换梁作为结构体系中的偏心受拉构件,与上部剪力墙之间存在共同作用.本研究结果为以后钢骨混凝土转换梁结构体系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钢骨混凝土梁结构和转换层结构的受力特点作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对钢骨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承载力、斜截面承载力等的计算作了简要的介绍,分析了钢骨转换梁结构的受力特点,最后指出了钢骨混凝土转换梁在今后工程实践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陈磊  李骁春 《科技资讯》2009,(29):50-50
本文通过实际分析了某工程钢骨混凝土悬挑梁的设计过程,通过优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结合某高层建筑的钢骨混凝土转换梁设计,利用有限元分析了钢骨混凝土转换梁结构与上部剪力墙共同作用下的应力、位移分布。通过建立三维块体弹性单元,利用ANSYS8.0分析软件按照特殊路径计算了该建筑中的钢骨转换梁结构体系的内力与挠度,得到的模拟数值结果与实际工程计算结果吻合良好,并通过对数值结果的分析总结了钢骨混凝土转换梁受力性能的特点。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可为钢骨混凝土转换梁与上部剪力墙共同作用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魏广尚  王锡勇  王彦 《甘肃科技》2007,23(12):159-161
对4根新型型钢混凝土深梁和一根普通混凝土深梁的进行试验,分析了配置的新型钢骨对深梁承载能力的增强作用;着重了解对跨中集中荷载作用下新型型钢混凝土深梁从加载至破坏的裂缝开展和破坏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深梁中加入钢骨可以有效的增强深梁的抗剪承载力,承载力最大可提高81.3%。  相似文献   

10.
在高烈度地震区的超高层建筑中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个结构的延性实际上已经达不到"大震不倒"的要求,而钢骨混凝土结构不仅能显著提高强度、刚度,最重要的是具有较好的延性、耗能能力等。钢骨混凝土结构作为日益成熟的抗震结构,在历次地震灾害中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抗震能力,本文重点对钢骨混凝土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锈蚀SRC梁界面滑移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弹性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锈蚀SRC梁的界面滑移量计算方程式,并进行了求解讨论了不同荷载作用下,锈蚀SRC梁型钢上下翼缘与混凝土交界面滑移量沿梁长方向的分布特点对工业厂房型钢混凝土梁耐久性检测结果表明,锈蚀SRC梁的界面滑移量方程式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检测结果基本相符,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为锈蚀型钢混凝土梁界面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型钢混凝土结构(SRC结构)中型钢-混凝土的粘结机理及影响粘结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混凝土保护层开裂与否的角度根据粘结力的扩散原理,提出了一种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的计算方法,可为型钢混凝土结构中型钢-混凝土粘结性能的研究及实际设计中粘结强度的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两种不同混凝土异形柱正截面极限承载力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提出钢骨混凝土异形柱的概念,通过4根不对称T形截面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的试验研究,揭示了钢骨混凝土异形柱的工作机理、破坏形态和极限承载力,验证了平均应变的平截面假定.编写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计算机程序.试验和程序计算结果表明,钢骨混凝土异形柱与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相比,承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劲性混凝土矩形和T形梁正截面承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劲性钢筋混凝土有许多优点,近年来已经开始用于高层建筑结构,但目前还没有设计规范。本文对劲性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矩形和T形哉面正截面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用于工程的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SRC不等肢L形截面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型钢混凝土(SRC)不等肢L形截面异形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利用数值迭代法编写了SRC不等肢L形截面异形柱承载力计算程序,由该程序可求得SRC不等肢L形截面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的N-M及Mx-My相关曲线,并能得到其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计算可知,SRC异形柱比相同截面的钢筋混凝土(RC)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提高很多;最后给出了SRC异形柱的实用设计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16.
SRC-RC竖向混合结构转换柱型钢延伸高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确定SRC-RC竖向混合结构中转换柱的型钢合理延伸高度,保证转换柱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通过16根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具有不同型钢延伸高度的转换柱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性能研究。分析得出了能保证柱底型钢翼缘屈服的型钢最小延伸高度计算公式,保证柱底型钢受弯屈服。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随型钢延伸长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型钢剪力则表现截然相反的变化规律。型钢截断处的试件弯矩导致上部柱体与下部柱体在该截面存在相互脱离的趋势,纵向受力钢筋在这样的相互转动作用下产生了被拔出的作用效果。配钢率越大,型钢截断处的试件弯矩越大,则纵筋的拔出效应越明显。转换柱的反弯点大致位于0.6倍的柱高,反弯点至柱根部的距离即为型钢在转换柱中的合理延伸高度。型钢延伸高度达到反弯点时,型钢截断处的试件弯矩最小,试件损伤破坏较轻,型钢截断区的内力畸变影响区远离柱顶和柱底,相应区域的混凝土能够保持较好完整性,确保塑性铰具有良好的转动能力,转换柱具有更好的变形能力和抗震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钢-混凝土高层混合结构在大震下的抗震性能,对某实际型钢-混凝土高层建筑进行了动力弹塑性分析。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CANNY06,得出了结构在大震下的内力和变形规律,并与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推覆分析是否适用于评价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在大震下的工作性。结果表明:静力推覆分析不一定能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当结构高宽比大于3时,组合楼盖在弹塑性阶段仍可按刚性楼盖考虑;而且高宽比越大,简化带来的误差越小。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钢-混凝土高层混合结构在大震下的抗震性能,对某实际型钢-混凝土高层建筑进行了动力弹塑性分析。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CANNY06,得出了结构在大震下的内力和变形规律,并与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推覆分析是否适用于评价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在大震下的工作性。结果表明:静力推覆分析不一定能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当结构高宽比大于3时,组合楼盖在弹塑性阶段仍可按刚性楼盖考虑,而且高宽比越大,简化带来的误差越小。  相似文献   

19.
通过4根钢骨混凝土(SRC)L形异形截面柱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其中2根配桁架式钢骨,2根只在截面角部配置型钢而肢端配等截面螺纹钢),得到该类新型构件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机理,并且分析比较两种不同配钢形式的钢骨混凝土L形柱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承载力、刚度退化、位移延性和耗能能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配桁架式钢骨较只在截面角部配置型钢而肢端配等截面螺纹钢的L形异形柱的受力性能好.  相似文献   

20.
高层金融建筑的特殊功能要求,使结构设计需要考虑一些特殊问题并予以合理解决。文章介绍了1栋2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的结构设计方法和过程,针对结构布置、动力时程分析结果及钢骨混凝土柱的设计等新技术的应用和若干特殊问题的处理,进行了小结和讨论,经验可供同类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