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到中年》、《废都》、《桃李》分别塑造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九十年代初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知识分子形象,主人公经历了由“圣人”到“凡人”再到“俗人”的过渡,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从这三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新时期以来,知识分子从固守精神家园到失去精神家园的失落、惶惑,再到知识分子自身对精神家园完全弃守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王斑在《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中重构政治-审美融合论,以取代政治-审美对立论,更有效地解释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政治与审美既对立冲突又相互融合吸收的复杂关系。但是,王斑没有深究崇高感的心理根源,将政治作为崇高感的唯一根据,模糊了崇高政治、启蒙与审美形态之间的界限,使得审美、启蒙以及去崇高化的美学论述迷失在政治的意识形态迷雾之中。  相似文献   

3.
《废都》中知识分子精神困境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分子一直是倍受瞩目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处境、生存状况以及精神境遇更是为世人所注目和关心。在二十世纪文学殿堂中有许多的文学作品都出现了这一社会群体,其中描写知识分子最为深刻的当属当代文学中颇受争议的《废都》。笔者试图通过对这部作品所刻画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探析出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塑造最多的典型形象。而鲁迅塑造的孔乙己,叶圣陶塑造的潘先生,巴金塑造的高觉新,和钱钟书塑造的方鸿渐,最突出地表现了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弱点,他们是从心理上深刻反映我国封建制度崩溃前后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形象,是中外文学史上独有的旧时代总结性的弱点型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分子形象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体现,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现代作家心态的佐证。正因如此,这四个知识分子典型,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四座知识分子形象的高峰。当然,这四个知识分子典型的塑造与作家的写作身份,包括文化环境、生活体验、视角视点、心理诉求以及审察生活的立足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内圣外王"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涉及到儒家的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梁漱溟被美国学者艾恺(Guvs.Alitto)称之为"最后一个儒家",也是二十世纪众多寻求中国发展道路的知识分子中唯一身体力行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之人。梁氏一生都在试图寻求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的出路,试图在中国历史之出路与人生价值之选择之间达成统一。梁氏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国现代化的本质是文化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途径是乡村建设。他的一生陷入现代化与人性的两难之中,其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构想也就必然充满了种种逻辑疏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千百年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知识分子崇高的人格理想: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不同流俗、超越自我的独立精神。刘震云作为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塑造了一批社会转型期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他用反讽的手法,冷峻的叙述,内敛而幽默的语言使文本中世俗化的知识分子形象成为有意味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运命和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与中华民族的坎坷命运紧密联系,文化现代化一直是知识分子追求中国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党外知识分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观察和思考党外知识分子的文化诉求、价值取向,使其自觉地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达致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文化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萧峰混杂迷乱的身世和尴尬惨烈的命运,抹去了涂在萧峰式的孤独而自由的抗争者身上的光环,折射出了一种沉潜在现代性历史进程中的无意识焦虑。在这个意义上,萧峰作为一个历史的无意识镜像,喻示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乌托邦冲动和这种冲动不断遭到拆解的现实境遇。而它富有意味的存在形态则表明,萧峰形象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9.
高旭对西方文化的见解,具有独到之处。从醉心西方政治到融合中西文化的嬗变过程中,他在接受了西方的哲学观、世界观的同时,把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考察,表现了他极为先进的文艺观点。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思想史上,高旭确实称得上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0.
作家张炜塑造了大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在世俗观念的威逼中陷入危机,却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独立品格;他们之所以不被理解而成为"孤独者",源于人们对现代性认识的差异。张炜笔下的知识分子对"启蒙现代性"进行着反思,旨在通过强调"审美现代性"来完善人们对于现代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推测了中国未来英语教学的状况。文章简要介绍了中国目前使用的英语教学法;在未来的十年中,英语的教和学可能产生的变化;探讨了学生可能产生的变化及他们学习英语原因的变化;英语语言及网络的发展可能对中国的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英语教师们如何看待未来他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借助Bauer定理给出了一个猜想的简短证明:如果图G含有k-因子且是2-连通的,并满足σ2(G)≥n-k,那么图G是哈密顿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战后日本历次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对大纲中的课程目标进行历史分期,归纳起来,战后日本现代体育课程目标大致可划分为六个时期:(1)强调生活目标时期(1945—1957年);(2)强调基础运动能力与技能时期(1958—1967年);(3)学校体育的发展体力时期(1968—1977年);(4)终身体育与快乐体育时期(1978—1988年);(5)自我教育时期(1989—1997年);(6)多元化体育课程目标时期(1998—今)。研究对各段时期课程目标的侧重点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社会发展最终是以人的发展为尺度的,而人的精神生活,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漠视和冷淡.构建未来中国的和谐社会之根本在于教育,尤其是人文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罗非鱼海水养殖鱼种运输、海水放养驯化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中国旅游立法的现状,分析旅游立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旨在重视旅游立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旅游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湿地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概括了近年来我国湿地的研究进展,包括湿地的定义、湿地的分类,并探讨了近年来湿地功能和效益、湿地开发利用、湿地保护以及湿地恢复和重建等四方面研究工作进展,并提出了今后湿地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国中之国”问题是关乎国家安全利益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大问题。笔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当今中国仍存在着的冠有“国”字称谓之政权组织的分析研究。得出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国中之国”都不是现代国际法语汇中的“独立国”,更不是相对中国而言的所谓“外国”。它们或为中国改朝换代时遗留的“残存国”,或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缔造时期的“并立国”,或为中国巩固时期的“藩属国”,全部都是完整中国的组成部分的结论。有力批驳了“台独”、“疆独”和“藏独”谬论,阐明了台湾、新疆和西藏自古就是完整中国的组成部分的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