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壮族歌圩文化延续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歌圩当作一种动态的文化现象,放在产生和促成它发展变化的广阔的壮族历史和社会发展背景里进行考察,并对歌圩文化积淀进行分析,从而对壮族歌圩文化之延续作个初步的探讨。一、原始的激情,群体的记忆——远古婚姻遗留对歌圩文化的影响。治歌圩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歌圩源于远古的族外集团婚制。人类发展到普那路亚婚姻阶段的时候已经是很有感情的动物,在追求异性中,赞歌、抒情动人的语言、阿娜多姿的舞  相似文献   

2.
壮族及其先民历来以好歌善唱而著称,群体性的歌圩活动就是集中的表现,歌谣文化尤其丰富多彩。歌仙刘三姐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生活环境和好歌善唱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尊祟人的聪明才智及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为主体的形象表现,亦就是歌圩文化的形象化的产物,遂而将刘三姐作为歌唱生活的精神偶像,为求得或激发创作灵感而“奉之为式”。而所传的刘三姐其人、其事、其歌,全然就是歌化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歌唱神圣化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3.
壮族有一种可称为崇智的文化根系 ,表现为对智慧、灵活、机敏的企盼和崇拜 ,这种文化根系在壮族的古代神话中有一系列的原始意象 ,以后又发展成为歌圩这类智慧文化的绿荫和形成刘三姐智慧型的典型形象 ,以至形成壮族特有的文化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4.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3,(4):F0002-F0002,F0003
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河谷中游,总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居住着壮、汉、苗、瑶等多个民族,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田阳是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故乡,是壮民族的发祥地,布洛陀文化源远流长。布洛陀麽经是布洛陀文化的集中表现。敢壮山是传说中布洛陀居住的地方,敢壮山布洛陀歌圩来源于祭拜布洛陀,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举行,据史书记载,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  相似文献   

6.
壮族歌圩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壮民族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对歌圩在当代的流变态势、流变规律、流变原因作整体把握 ,从文化自觉、审美多元化的角度探讨歌圩流变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7.
歌圩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之一,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良性社会功能,但在每一次的社会变革中,歌圩文化却总是成为主流文化的打压对象。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只是歌圩这单一地方性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命运,而是折射出更多的非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应该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非主流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应该怎样求得发展,文章对此都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歌圩与壮族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凡有机会看过壮族歌圩的人,往往要被那宏大的场而、热烈的气氛所吸引,也被壮家青年男女们动听的歌声和缠绵的情感所迷醉,还将被他们敏捷的诗才和机智的应对所折服。歌圩,是壮族人民所喜爱的审美活动之一,壮族人民从丰富多彩的歌圩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审美字母。歌圩,也以它的悠久历史和斑斓色彩展现着壮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9.
借全区壮族“三月三”歌节的东风,四月七日至九日,我院中文系邀请了前来参加歌节活动的各地区代表队的歌师、壮族民间文学教学研究工作者来院举办首次全区性的壮族歌圩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三十多人。我区著名的壮族民间文学研究工作者蓝鸿恩,著名的壮族民歌作者、研究者、诗人黄勇刹,壮族著名诗人、南宁师院副教授韦其麟,南宁师院胡仲  相似文献   

10.
壮族嘹歌是壮族民间歌谣的精品,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经典名著,堪称中国南方民族民间第一长歌和壮族社会百科全书。《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共5册)是一座沟通英壮文化的桥梁,它的出版、发行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壮文化,有利于向世界彰显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了让更多人能更好地了解该套丛书的英文版,文章主要从翻译工作的前提条件(政府重视、译者资质)、翻译视角等方面就《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做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1.
嘹歌是流传于广西百色等地区的民歌,《贼歌》是其中著名的一首。一般来说,民歌的创作具有集体性,即具有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传承演变过程。《贼歌》也一直被习惯性地认为是在口头传承中慢慢丰富起来的民间口头文学。然而,田野调查得来的种种信息显示,《贼歌》很可能是一部由民间艺人一次性创作完成的作品,在其后的流传中基本保持了它问世时的面貌。这种非常态的民间口头文学形成与传承,与古壮文的运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和社会日益进步,广南壮族先民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但由于妇女作为劳动支柱及其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重要地位没有减弱,从而导致“歌圩”、入赘婚姻、“哭嫁”及“不落夫家”等各种维护母权制习俗的长期存在,并使尊母心理形成定势;其崇拜的地母女神也在不断丰富的稻作文化中具象为教人耕田种地的“乘象仙女”,进而逐步形成了独具边疆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3.
石塘月姐歌是流传于广东仁化县石塘古村中的一种无伴奏、多样化歌唱艺术形式.其歌词淳朴、形象,内容涵盖广泛,具有教育、娱乐、民俗信仰等功用.石塘月姐歌格式规整,多以七字一句,四句一段,以同一音调反复演唱多段体分节歌为主.石塘月姐歌的旋律受石塘方言影响很大,自然、优美上口.节奏变化多,带有陈述性.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演唱时间和场合、功用与内容形式及其民间风俗信仰的特性,因此,将石塘月姐歌归于小调是不恰当的,石塘月姐歌应属于风俗歌范畴.  相似文献   

14.
东岳庙会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中国庙会文化的一个典型。通过对东岳庙会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梳理,认为庙会源起于汉唐,确立于北宋,中衰于金元,转型于明清。  相似文献   

15.
北路壮剧是壮族传统戏剧的重要品种之一。北路壮剧在唱腔类型、词曲结构、调式色彩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理念、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云南壮剧的生角形象已经基本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剧种独特的角色体制,特别是在塑造生角形象时,生角形象的民族性特征在音乐唱腔、语言、服饰、砌末道具等表演手段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存在着风格的多样性,具有浓郁的壮族特点,使得壮剧生角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从而使云南壮剧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更加绚丽多彩,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7.
壮族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饭桌上喝酒唱敬酒歌是壮族人对待来宾和客人的最高礼节。壮族酒歌之所以能不断发展,不仅是因为演唱酒歌的方式多种多样,它还有着自由的换气方法,以及特殊的衬词和润腔演唱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宋代歌妓唱词不仅能扩大词人的影响,还使词人的词作广泛流传于世。但是不同类型的歌妓在不同的场合唱词,会导致词作传播范围的不同。在官妓、家妓、私妓共同承担了宋词传播任务的情况下。宋词的传播范围得以极大的拓广。  相似文献   

19.
宜州山歌文化源远流长,山歌成为当地壮、侗等民族的精神生活需求。传统的山歌文化推动了今天新型歌圩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