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微观,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模式向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和立体化模式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随之带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料等许多变化,自然也会改进教学效果。但是,如何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是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一般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进而形成物理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而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对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一般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进而形成物理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而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对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变远为近、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信息量大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广大教师不可缺少的辅助教学手段。特别是物理教学中,它更利于打破时空和课堂条件的限制,很便利地揭示物理现象的内部发展变化规律,使一些抽象的、不易看到的事物,直观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技术是采用先进的视听教育手段来进行教育活动的,它具有形声化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使模糊的、抽象的事物变的清晰、具体,让学生亲耳所听、亲眼所睹、亲身所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小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教学难度在逐年增加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教学中涉及的图、文、形、像很多,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看、去听、去想。信息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取引学生注意,降低理解难度。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增大课堂容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7.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变远为近、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信息量大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广大教师不可缺少的辅助教学手段.特别是物理教学中,它更利于打破时空和课堂条件的限制,很便利地揭示物理现象的内部发展变化规律,使一些抽象的、不易看到的事物,直观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8.
刘朝礼 《奇闻怪事》2011,(8):23-23,25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有许多优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学生能直观、形象、生动地掌握所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特点、认知水平等来选择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教育的发展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9.
实践表明,运用互联网进行英语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微观,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模式向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和立体化模式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随之带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料等许多变化,自然也会改进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任丽娜 《科技信息》2009,(23):I0271-I027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已经广泛的用于教学领域.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多媒体的辅助和参与已经使教学领域产生了质的革命,作为生物教师,使网络与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很好的结合来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生物学科的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的展示却显得无能为力,信息技术却提供了这种可能,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近几年来,我校在生物学科的教学实践,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探索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网络教学的优势及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对生物课堂教学的帮助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徐平辉 《科技信息》2007,(34):60-60
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获取、加工和应用的现代技术。生物学科的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信息技术可以丰富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拓宽知识体系;使教学活动冲破了教材和时空局限,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和发展了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2.
王伟赟 《奇闻怪事》2009,(10):23-25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课件教学不断地被引入到课堂中来,它能充分利用声像、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但是,多媒体课件也有其先天不足,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机整合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M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实践出发,剖析了信息技术是改革传统教学观念、实现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和手段,为学生的主体学习、协作学习、创造性发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物理教学朝着自主、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实践性地探究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合理、有机整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初中物理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物理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教材客体、教学设备媒体等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有机组合,相互融合,达到初中物理教学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也将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本文旨在研究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探寻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把信息技术带进课堂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学习和管理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铺设探索之路,化静为动,让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借助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巧妙地化静为动,把声、像、文字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17.
<正>1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计算机多媒体是一种把超文体、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它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的特点,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创新和实践的时代,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当今教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也是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特点,为了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发挥多媒体在学与教之间的有效功能。以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将其与课堂导入、课堂活动、教学效果相整合,进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效率,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不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但不切合实际地滥用媒体,或使用不当,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学校教学中开设的所有课程里,有许多教学内容要跨越极长的时间和极广阔的空间,并且涉及众多的交叉科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可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课件却可以随意在不同的时空间灵活的切换,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拓宽课本的知识体系,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并能及时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心、手,使其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多做,提高教学效果,表现出了其无与伦比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