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台湾海峡两岸都进行了一场旨在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改革。在大陆新解放区,无偿没收了地主的7亿亩土地,分配给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在台湾,则是有偿的征收地主土地46.6万亩及“公地”162万亩,转卖给19.5万户农民。台湾土地改革的规模简直不能同大陆的土地改革相提并论,改革的彻底性也大不一样。但有些同志以台湾经过土地改革走上“经济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毛泽东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深入基层进行土地改革:发动农民自己起来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而不是由政府把土地“恩赐”给农民;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和具体政策.他之所以能够作出这些贡献,最重要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基本方针。它指给我们一条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正确道路。认真地坚决地贯彻和实现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就是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消灭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残余及其影响服务,为加速过渡到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冲击、封建剥削制度的压榨、战乱不断等原因,中国的农村经济始终处于凋敝状态.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举措,但均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国民党内部派别林立和实际的不统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以及国民党政权对农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5.
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现阶段私营经济剥削产生的原因,评价剥削的功过,正确认识发展私营经济和消灭剥削的关系,区分私营经济合法的剥削收入和非法的剥削收入。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私营经济存在着剥削现象,但我国不存在剥削制度,私营经济的剥削决不会产生两极分化。当前,我们发展私营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抗日战争之后,我党根据形势需要有步骤地全面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并在不同阶段制定了与革命斗争形势相适应的土地改革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明确了土地的所有权归农民.到1948年秋,在拥有1亿人口的解放区,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完成了土地改革,从而大大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同时对于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加速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充(约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时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东汉时期,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地主阶级为了从政治上、思想上加强对农民的专政,以维护其封建剥削制度的国家政权,一面用暴力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一面大搞尊儒反法,对人民进行思想统治。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们为了帮助封建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编造出各种荒诞传说,作  相似文献   

8.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深刻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帝国主义为了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一方面极力维护中国的封建剥削制度,使之成为控制中国社会的支柱;另一方面则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予以打击。帝国主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以及对中国的残酷掠夺,严重摧残和压抑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914年5月,章士刈在日本东京创办了《甲寅》(月刊)杂志。在该杂志上,围绕着对袁世凯帝制的批判,章士钊发展了一套系统的批判封建专制的理论。他以调和论为哲学依据,认为封建专制政治好同恶异,消灭了自己的异体,违背了事物的调和律,必然导致自我毁灭。由此,章士钊具体分析了封建专制毁灭的机理。本文认为,研究章士钊批判封建专制的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本人的政治思想,而且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曾一再明确指出过,在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以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了,阶级斗争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我国社会的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然而前一个时期由于党内某些领导者淡化改造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掌握和领导国家政权40多年来,坚持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从根本上保证了在中国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执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反腐防变,保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不改变性质,不改变颜色、不改变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怎样看待民主革命中“平分土地”的政策张永泉,郑生勇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了消灭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满足亿万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采取了“平分土地”的政策。对于此项政策的正确与否,人们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人认为这是一项废除封建半封建土地...  相似文献   

13.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科尔施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现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共产国际理论)丧失了马克思主义本应具有的哲学意蕴。他认为,哲学是关于社会的总体认识,是关于人和自然的完整的、不分裂的、本真状态的认识,因此要实现世界的完整性,整合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分裂一定要在现实中实现哲学。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的总体认识,因此它是哲学,不是无批判的解释世界的纯粹观念,而是以革命的、批判的方式解释世界,以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消灭一切国家以及为其服务的、作为观念组成部分的所谓哲学为最高宗旨的观念,因此它又超越了哲学本身,具有了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4.
反映着美国和法国殖民者之间明争暗门的南越吴庭艳集团和各封建教派之间争权夺利的门争越来越尖锐化了。最近以来,听命美国的吴庭艳集团在美国的指使和支持下,加紧进行消灭反对派的行动。这种行动引起了同法国有联系的和好教、平川派、高台教等封建教派激烈的反抗。这三个教派在三月四日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表示要结束他们之间的“传统仇恨”,联合起来对付吴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在领导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建设实践中,紧紧围绕土地革命的中心任务加强财政经济建设,着重从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封建剥削制度、让人民当家作主入手,大力开展财政经济建设,注意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灵活的财经政策和措施,重视采用武装斗争缴获敌人资财作为革命的主要财源,取得良好的成效,为我党在战争年代提供了财经建设的宝贵经验,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我国五十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作了如下评价,即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本文遵循《决议》的基本精神,试图对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缺点和偏差作一初步探讨,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农村方针政策正确性的认识。一改造没有使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其必然性,并非是某些领袖人物心血来潮的产物,这是我们今天的共识。经过土改,中国农村从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  相似文献   

17.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通过对崇祯皇帝的典型塑造,真实地反映了处于封建末世的亡国之君的黑暗统治,深刻地揭示了在绝对君权统治的制度下,专横独裁的封建统治阶级穷凶极恶的反革命本质;真实地反映了处于封建末世的亡国之君的垂死挣扎,深刻地揭示了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真实地反映了处于封建末世的亡国之君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在皇权秩序分崩离析的形势下,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悲剧的矛盾性格和世纪末情结,从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成功地创造一个活生生的独具特色的封建末世亡国之君的典型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所主张的平民革命思想 ,是资产阶级民主派对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学说的较高成就 ,它主张进行平民革命必须建立代表人民利益的平民政权 ,通过土地革命消灭封建的经济基础 ,并对文化、教育及社会进行彻底的革新。由于这一党派对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作用认识不足 ,因而 ,其主张带有一定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不仅是消灭封建土地剥削的民主革命运动,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运动。以沪郊土改中的知识分子为考察对象,分析知识分子在土改中作为参与者和改造者的双重身份语境,说明土改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积极作用,并力图展示知识分子在建国初期积极融入新政权、改造自身思想的努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展现的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与张力。  相似文献   

20.
继《贵州古代史》一九八二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十位教师,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怀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群策群力,分工合作,于去年十一月最后定稿,送交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贵州近代史》是贵州各族人民群众进行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记录,是贵州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英勇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消灭帝国主义、封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