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浙赣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流行在这块土地上的红色歌谣,产生于党领导的群众革命运动之中,在旧民谣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创新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出现,表现苏区人民反压迫求解放斗争的崭新内容,真实、生动地展示了闽浙赣苏区人民火热斗争生活的图景。在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自己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苏区创建初期,闽浙赣红色歌谣就萌芽  相似文献   

2.
闽浙赣(前期称赣东北)苏区是方志敏等共产党人领导创建的“坚强的苏维埃阵地”.1930年底之前,有“方志敏式”根据地和全国“六大苏维埃根据地之一”之称谓,故基本上被认定是独立的一块红色区域.然而,依据众多历史文献记载和对历史事实的深入研究,从1933年春季中央苏区及闽浙赣共同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之后,闽浙赣苏区已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的创建人方志敏等人在领导和建设赣东北苏区时,采取了很多有力的社会治理原则和措施,如坚持党领导苏区社会治理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建设,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坚持政府主导和百姓参与相结合、社会救济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法治为社会治理的保障等。闽浙赣苏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行政治理经验,对当前的地方行政治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闽浙赣苏区始终追求正规化和科学化的财政建设方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作为财政建设的基础。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的建立为正规化财政体系奠定下坚实的基础;税收制度逐渐科学化,银行制度的建立为闽浙赣苏区的财政体系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  相似文献   

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党内交通为基础组建起赤色邮政,先后经历了萌发、初建与被迫停办、恢复与重建、再次停办与撤销等历史阶段。这一波浪式演进的发展路径与整个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走向基本同步,反映出党领导苏区革命的艰辛与不易。即便如此,各级邮政部门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哪里需要便在哪里建立通信联系,通过增设局所、开辟邮路、拓展业务、发行邮票等举措,逐步建立起上下衔接、集中管理的邮政运行体系,不仅为党政军的通信畅通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有力维护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通信权益,为巩固与发展革命政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在闽浙赣省邮政管理局成立后,实现了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邮政运行模式,促进了邮政工作的大发展。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邮政工作实践及其成效是“忠诚于党、便利于民”办邮理念的集中体现,凸显出政治性、公共性与人民性的特点,反映了党对邮政工作的正确领导以及苏区邮工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6.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体育史略唐仁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闽浙赣”、“闽浙赣皖”根据地,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同志领导赣东北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由弋横而信江、而赣东北、而闽浙赣的历史发展过程,最后扩大到闽浙...  相似文献   

7.
史学界公认,方志敏是闽浙(皖)赣苏区的创始人,而他也是江西地方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则不为人们所熟知,个别对江西早期革命史颇有研究的同志还略有微词。笔者综合有限的资料,对此试作论述,不失肤浅,祈望有关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8.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苏区党和方志敏等领导下 ,为了巩固与发展苏维埃政权建设 ,提高广大劳苦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创造性地开展了文化教育建设 ,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与丰富的历史经验 ,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土地革命期间,皖南的地方党组织和革命武装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使得中央考虑到派遣北上抗日先遣队赴皖南发展新的苏区。为了创建皖南苏区,中央和闽浙赣省委都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支持皖南革命。北上抗日先遣队多次经过皖南,由于种种原因,皖南苏维埃只在很小的范围内短暂存在。北上抗日先遣队虽未能在皖南立足,但是对皖南革命仍然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历史地位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八年春,初创时期的闽浙赣根据地党组织制定了一个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的文件——《怎样做一个好共产党员》。它“对创造苏区与党的建设有很大作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个文件在闽浙赣根据地成为广大党员的行动准则。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个文件在老根据地的老党员中仍然是有口皆碑的。一九二八年二月,弋横暴动受挫,六路农民军会攻葛源失败,形势急转直下,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紧急关头,五县党委和起义指挥部当机立断,决定改变策略,向磨盘山转移,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逐渐发展成为艰苦的游击战争。三月弋横之敌向磨盘山大举“围  相似文献   

11.
武夷山是福建和闽北苏区“红色首府”、闽浙赣革命重要策源地之一,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武夷山红旅资源分散、管理松懈,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旅游资源,处于非盈利的尴尬境地。因此,建议整合“红色资源”,以武夷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的设计为切入点,并在设计过程中注意吸纳武夷山当地的旅游及文化元素,全面凸显闽北的区域特性。  相似文献   

12.
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志敏同志长期从事政府工作。他先后担任了信江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赣东北省苏政府主席和闽浙赣省苏政府主席等职,在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还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在这期间,方志敏同志非常重视并以极大的精力领导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经  相似文献   

13.
1934年7月,以红七军团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北上抗日。以后进入闽浙赣苏区,和方志敏领导的新红十军合编成红十军团,组成了更强有力的抗日先遣队,出击皖南。对于方志敏在先遣队中的任职,众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军团政治委员会书记,见余龙贵《忆红七军团北上抗日》等;(2)军政委员会主席,见  相似文献   

14.
公正清廉的涵义决定公正清廉的要求。其要求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不徇私请、秉公执法执纪的品格;培养严以律己、清廉为政的风尚。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一>,一护共弋横工作委员会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 书记:方志敏 委员:黄道、邵式平、方志纯 吴先民、邵棠、方远辉<二)中共信江特委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 书记:唐在刚 委员:方志敏、黄道、邵式平 方志纯、吴先民<三)中共赣东北特委 (一九三O年七月) 书记:唐在刚委员:方志敏、黄道、邵式平、方志纯 吴先民、肖韶、李杰三、胡定锉<四)中共赣东北省委<七>(/又>书记:<少乙>中共闽浙赣省委(一九三二年冬)书记:曾洪易中共闽浙赣省委(一九三三年十二月)方志敏中共闽浙赣省委(一九五三年秋)书记:关英(一九三O年十一月 书记:唐在刚…  相似文献   

1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文化教育每况愈下,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党制定的苏区教育方针和广大人民群众按照这一方针所进行的具体实践,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方志敏领导下的赣东北苏区是当时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苏维埃政权建立比较早,那时,如何兴办苏区教育尚无可资借鉴的范例。赣东北党和政府根据斗争的需要和苏区实际,自行制定了一整套教育方针、政策,建立了较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表现出可贵的革命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17.
方志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是江西第一个地方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党内比较早认识到"农民问题"并积极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的革命家;是"大革命"失败后党内最早举起共产党的旗帜、举起武装起义的旗帜、举起土地革命旗帜的领导人之一;领导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了我党历史上最早一批苏维埃政权;领导闽浙赣苏区最早实行通过发展国民经济的办法来增加财政收入,最早实行对外贸易,最早发行红色股票;红十军的主要创始人;十分重视改善民生,领导创建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公园;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思想和爱国篇章,铸就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又一座丰碑,是最早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共产党员之一;他的清贫精神和清贫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具有标杆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校发展趋势的要求,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我校科研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为地方做出贡献,努力把我校办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师专,我校于一九八四年三月成立了“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室”、“中学教材教法研究室”、“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研究室”、“赣东北方言研究室”、“赣东北历代作  相似文献   

19.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闽、浙、皖、赣四省边界。苏维埃区域和游击区有50余县,人口达100余万,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央苏区坚强有力的右翼。1930年1月,毛泽东把这块根据地称之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与“朱德、毛泽东式”相并称。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称颂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在全国苏维埃运动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血战东南半壁红”的武装割据斗争中,  相似文献   

20.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3):103-105
明人徐榜《宦游日记》反映了他践行的为政之道、为政之德与为政之术。作为亲民之官,徐榜主张为官者应恪守秉公保民的为官准则,同时加强道德自律,提升自身勤政尽职的行政修养,坚守清廉自洁的道德底线。在自箴自警的同时,《宦游日记》还具有教化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