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诗学在后期出现了明显的转向。从对“此在”的基础本体论的分析,转向对语言诗化本质(真理)的找寻;再转向对存在的理想状态———“诗意的栖居”的追求;最后转向到对神、神性等“非本真”存在的默认。海德格尔诗学对失踪已久的真理的孜孜找寻,以及对“人,诗意的栖居”之审美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当前诗学的发展,提供了些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以人类主体性为核心及文化系统为基础的视阈来审美观照"诗意地栖居"中所包含的合理人性因素."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对人性正常化的解读,海德格尔对"诗意地栖居"的阐释是认识到现代社会中人性异化现象的人性根底.诗性·人性的共通性才是"人诗意地栖居"存在的审美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人之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主要思想。他把栖居之所具化为天地神人所构成的"四重整体,"通过建立一个本真的自然世界而恢复神与人,存在与大地的本源联系,使人与物的存在居于澄明。无独有偶,张炜在其小说《九月寓言》里也做了同样的努力:对"地瓜"、"黑夜"、"九月"等独特的意象的歌吟,极富诗意地还原了自然生命的本真形态;同时,通过对小村人流浪与安居两种生存境遇的诗意描绘,昭示了诗意栖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在海德格尔的生态整体观中,人与自然、人与神(信仰)、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的"天、地、神、人"四方关联体是人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前提与旨归。阿来虽不能解答如何实现诗意栖居的问题,但他从自然环境遭破坏,人的生活方式被改变,族性、神性已失落等方面,为诗意栖居的理想唱起了哀歌,不乏智者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思与追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印象.刘三姐》产生的现实文化语境的分析来揭示其在艺术发展的轨迹上可能走向的歧路。指出《印象.刘三姐》在审美发展中最终会呈现出的历史应然趋向,这就是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后期海德格尔批判了现代主义主体中心论形而上学人道主义,认为一切人道主义都是形而上学的;这种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离开了物道、天道,人道主义成了虚无主义,导致了世界的各种危机;现代主义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存在的遗忘;对存在的遗忘就不能处理好人道、世道、物道、天道之间的关系;要超越主体中心论形而上学就要首先恢复人的原本含义,正确看待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把人看作是天、地、神、人四元之一,平等地对待世界的各种存在者,按四元要素的整体统一关联原则出发进行筑造和栖居,从而拯救世界,达到天、地、神、人和谐诗意栖居的理想状态。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批判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在逻辑上出现了悖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世界就可能回到蛮荒之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从寻找物、器具、作品的划分特点开始,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物的概念,转入追求物的真理,揭示出物即存在本身。在海德格尔的追问过程中,其思想重心经历了两次转向:不同于中期基于存在的历史的探讨,其早期立于世界维度,晚期立于语言维度探讨物性。通过对“物”的追问,海德格尔标示了其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目的是进行诗与思的对话,归根结底还是探讨存在。诗与“在”的关系,是海氏诗学框架的核心内容,诗与“在”的关系又进一步引申为艺术与真理的关系,本从真理如何被遮蔽的问题入手,试图读解海德格尔诗学的内涵。艺术是无蔽的真理显明的一种方式,诗是危机的拯救,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对诗与在的探讨最后又转入了对语言的探讨,无法走出语言的牢笼。只有在实践中,把艺术变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因素,才可以解放被传统理性压迫的力量,显现艺术的真理,确立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了"真理即全体"的思想,而海德格尔在<论真理的本质>中,提出了"真理就是解蔽"的思想,两种思想都是对传统符合论的挑战,但是,黑格尔的理论建立于绝对精神,海德格尔却立足于存在.  相似文献   

10.
笔者借用海德格尔诗学中关于“人与大地”的关系,关注《还乡》作品中人物呈现的美学意义。女主人公尤苔沙无意于聆听大地荒原的神性呼唤,无法栖居于艺术世界中,而一味追求资本主义的技术世界,与神性的冲突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