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短篇小说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她作品中的叙述技巧。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以及多重视角来叙述是其小说中重要的叙述技巧。这种叙述技巧为改革和发展短篇小说的结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是作家在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表现。但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生活才是对文学起最终决定意义的核心因素,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依赖生活才产生的。伍尔夫曾在《奥兰多》中说:"一个作家的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中。"通过伍尔夫的作品去理解她和她作品中的女性,能够体验意识流小说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3.
李建军《直议莫言与诺奖》一文认为,莫言在叙述中以自我感觉代替人物说话,作品缺乏思想。郭玉斌、孟祥中等予以了反驳。维诺格拉多夫认为,作者形象是文学作品“思想和修辞的焦点”,作品形象中包含作者对全民语和艺术现实的态度。通过分析《红高粱家族》中的作者形象,发现小说通过鲜活的民间语言,不同叙述语层的交织和多样的评价视角,将余占鳌这样一个本属于历史边缘的人推向历史中心,成功塑造了“我奶奶”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批判了不肖子孙“我”的“种”的退化,凸显了作者对历史及当下的深刻思考。概言之,莫言小说的思想隐藏在其独特的作者形象中。  相似文献   

4.
叙事类文学作品的叙述形象都是作者根据典型化原则,以人物的性格发展为轴心,运用想象创造的成果。但不同体裁的叙事作品塑造形象时具有不同的想象特点,因而在叙事类文学作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作品所包含的不同想象特点,去展开想象翅膀,把握作品形象,以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5.
叙事类文学作品的叙述形象都是作者根据典型化原则,以人物的性格发展为轴心,运用想象创造的成果。但不同体裁的叙事作品塑造形象时具有不同的想象特点,因而在叙事类文学作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作品所包含的不同想象特点,去展开想象翅膀,把握作品形象,以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6.
中韩两国史上在各个领域都自由者广泛的交流,文学作品也是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创作发展而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两国的文学作品有着相似性同时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性。本文选取了《金鳌神话》中的《李生窥墙传》和元稹的《莺莺传》作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分析在不同社会氛围中创作的作品而探究作品创作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7.
身体的病残在为作家带来身心痛苦与孤独的同时,曼重要的是使作家同生存、生活和生命所展现的时空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而借助其职业的敏感性体验,将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以缓解作家的消极情感,进入健康的生活世界.病残作家表现在其作品中的.是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真实展现和对于疾病、孤独和死亡等人生问题的形而上的思考.就其作品的价值来说,在不断丰富文学对病残这一题材的感性书写,使文学作品具有思想史的意义的同时,也提供了人类社会对于病残状态行为真相的珍贵精神样本.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借助于梦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理想和追求,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本文以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为例,就作品中的梦如何与作品中的人物的过去经历、人物的性格、人物所处的环境等相关联,并如何体现作品中人物的某种理想,体现作品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作家的思想修养、创作个性在其作品中的集中反映,是文学作品的灵魂。风格对作品的重要性要求译者应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但语言文化的差异又使得风格的传达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译文风格实际上是原作风格与译者风格的结合。但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应尽最大可能地传达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当代文学中陆续涌现出一批表现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底层写作”成为了新的美学激奋点。底层写作切入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延续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立体地多层面地探寻与挖掘大时代背景下各式人物的生存、生活与生命,又以其关注弱势群体的人性光芒,对生命人生的深刻揭示而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在对当前部分底层文学作品作共性分析基础之上,探讨了底层写作对我们时代的必要价值,以及它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存在的写作局限。从而更好地总结底层文学写作的得与失,力图拨开底层文学发展中的迷雾,以期使底层文学在新世纪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1.
《幽灵作家》是美国当代文学大师菲利普·罗斯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分析其元小说特征,指出叙述者利用想象实现视角越界,进行叙述操纵是为自己塑造一个陷入艺术和生活矛盾张力中的影子,表达了对小说和现实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精神现象和基本行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一个庞大的诗歌群落缘于"等待"这样一种情境,不论是人的情感追求还是人生价值的追求常常通过期待主体等待或期待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情境模式表现出来,抒发着处于这种情境构势中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态。本文在大量的研究和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之后,尝试性地提出了"候人"这样一个新的母题模式,将某些在精神实质或情境构势上具有"等候"这一核心内涵的文学作品纳入同一母题模式,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具有这一特征的文学作品进行重新整合与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含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0):108-111
《最蓝的眼睛》是一部以空间建构主题的黑人经典文学作品。托妮·莫瑞森也因为其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独特叙述方式以及对种族歧视主题的深刻探讨,成为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文学运动第三次高潮的杰出代表。该作品的中译文却由于在宏观结构、人名和表述上存在问题,导致了中国读者对这部小说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向来以结构精妙和语言简洁著称。结构主义文论者主张剥离文学作品中的曲折情节和复杂人物塑造,通过发掘隐藏的深层结构来揭示作品的内涵。从结构主义视角来看,《白象似的群山》体现了二元对立原则,是对真实生活的陌生化处理。  相似文献   

15.
文化教育通过语言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给人提供了很多未曾经历过的体验。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从文学作品中所获得的情感和思想体验,有助于其理解和领悟社会现实与生活真谛。因此,初等教育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正是文化教育中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16.
彭卉 《当代地方科技》2010,(23):149-150
弗吉尼亚.伍尔芙以其独特的意识流创造风格著称,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传统写法及创作手段无法表现出伍尔芙作品紧追意识、心灵以及美的影像叙述。故分析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一文作为一个展现伍尔芙意识流语言构架艺术的举证。  相似文献   

17.
论卡夫卡《变形记》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人变成甲虫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表现了现代人在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下承受了超负荷的身心压力,终被异化了的现实。其独特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叙述视角、叙述风格、叙事结构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将《最后的雾》和《穿裹尸衣的女人》对照进行女性主义解读来发掘邦巴尔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邦巴尔的作品侧重于表现女性被传统婚姻制度压抑的孤寂而痛苦的心灵世界,通过大胆的艺术想象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打破梦幻和现实的界限、填平生与死的鸿沟的超现实的世界,来完成女性对自身价值地终极追问,并以建立女性话语权威、多元语言的共存互动、意象的设置等多种叙事策略来开辟女性书写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诗的中国梦的实现既然是一个既涉及合规律性又涉及合目的性的复杂的、系统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辩证、动态地看待新诗系统内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等结构性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首先.要实现中国梦这一理想,新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应该互为目的、互为手段;另一方面应该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其次,新诗一方面应该以现实的可能性为内在根据,通过展现已经获得证明的现实中的发展规律来叙述合目的的、应当如此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又不能停留于现实生活之中,而应该表现出对可能的、应然的、合目的的生活的追求和幢憬。  相似文献   

20.
刘博 《科技信息》2013,(6):210-211
本文以《荒凉山庄》中的社会批判为着眼点展开描述。《荒凉山庄》中的社会批判以描写社会现实而展开,社会现实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外部表现与内在实际的分离方面。外部表象与内在实际的分离是《荒凉山庄》中的社会现实,也是各种社会弊病产生的根源。《荒凉山庄》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在于社会现实的描写同社会批判的有机融合。本文意在以《荒凉山庄》中的社会现实描写为着眼点,着重探讨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分析外部表象与内在现实的分离作为各种社会弊病所产生的根源,以此展示社会批评与小说艺术在作品中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