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鲁迅先生认为最早是袁枚提出来的。他所根据的是袁枚《随园诗话》里的一段话:“康熙间,曹练(栋)亭为江宁织造……其子(按应为孙)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其实,这个自叙说的肇始者是时间更早,与《红楼梦》有直接关系的脂砚斋。当《红楼梦》还处在创作的阶段,脂砚斋的许多批语,已经在向读者反复说明着《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叙。他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建《红楼梦》语料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对《红楼梦》中“冷笑”一词在原著及霍克斯、闵福德译本中的再现情况进行检索与分析,借以探求其“冷笑”翻译在意义显化与隐化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译本中“冷笑”的翻译51.20%存在显化现象,33.60%存在隐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作者为表达自身独特的存在困境而构建的“个人神话”.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和情节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我及其处境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在自己创设的虚幻世界中“虚幻”下去,而是实现了对自身悲剧性存在的伟大超越.  相似文献   

4.
象征的多义性曾引起过不少争议。笔通过对小说《红字》里最耐人寻味的中心象征“A”字的多层次意义的探讨,力求证明一部小说不断产生新意不仅有其客观的原因,也有作家本身的主观原因。象征犹如一个磁场,整个作品的各个部分、细节都要在这个磁场的不断“运动”中不断地产生出新的意义。无论是小说家、批评家还是一般读都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象征。  相似文献   

5.
<正>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说”;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作品中“直接抨击现实的细节”,“是这部作品客观上确实存在的缺点”;有人虽然承认作品中穿插的抨击现实的细节是鲁迅小说的“独创”,但又认为这是鲁迅“取战斗之一利,而存艺术之一弊”。围绕《故事新编》研究中的主要分歧,是它的题材处理。到底如何理解鲁迅在其创作中处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深刻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第一个对《故事新编》予以正确评论的是茅盾。他认为《故事新编》是五四以来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爬灰”“养叔”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原是《风月宝鉴》的“通部大纲”,喻指贾敬,宝玉与秦可卿淫乱导致天香楼悲剧,表现“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后来,创作主题的改变,《石头记》形成“全部之王惟二玉二人”的情节格局,《宝鉴》的中心故障变为从属于宝黛主线的重要辅助故障,“爬灰”的主子由原来的贾琏“家史”替代贾敬,“养叔”情节变为宝玉与袭人的主仆淫乱,表现“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主题。人物关系由此形成大对调,说明《石头》是在《宝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宝鉴》天香楼故事改头换面,疑点重重地存在于80回《红楼梦》今本,除反映曹雪芹对家世反复进行不同层次的艺术观照,使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脱胎换骨地再创造,还能成为《红楼梦》作者争论的一方佐证;不仅证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而且本书是他在自己的创作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多次修改,而形成《宝鉴》、《石头》、《石头》、《红楼》的演变事实。  相似文献   

7.
八十回本《红楼梦》成书是由三重系统构成的,《红楼梦》的总体构思是由三个层次合成的,《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也是由三个阶段连成的。《风月宝鉴》是成书的第一重系统,是总体构思的第一代。“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是创作第一阶段的一部旧稿。《红楼梦》是成书的第二重系统,是总体构思的第二代,“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虽然我们没有明义、墨香、永忠那样的眼福,得以目验这部《红楼梦》初期稿本,但是尚能从明义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推想其大概。(为区别明义所见《红楼梦》同今本《红楼梦》不致同名混淆起见,前者在本文中改称《红Ⅰ》。)至于《石头记》有没有过一部不同于今本《石头记》的初期稿本《石Ⅰ》,颇难回答。如果采用宽式的说法,不妨说曾经存在过的,其核心部分就是脂评本前十八回的底本之旧稿,标  相似文献   

8.
花袭人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或褒或贬,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仍有争议。笔者认为,当从历史的观念出发解读这个角色。袭人信守主流道德,固然有“奴性”,无可苛责;但并非“小人”,她安份守已、息事宁人,忠于职守。而她与贾宝玉之间的世俗情缘贯穿一生,加大了读者解读其复杂性格的难度。在曹雪芹的笔下,袭人在红楼诸艳中结局是最好的,颇耐人寻味。应该说这也是《红楼梦》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作家翁达杰的《世代相传》是一部相当奇特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评论家称之为“编史元小说”、“传记式小说”。在这部解构传统的文本中,作者将历史与小说、真实与虚构、主观与客观、作者与读者融为一炉,并化文本为“战场”,使这些传统中对立的双方上演了一出“战争”之戏。不过,在翁达杰笔下,传统中对立的双方不是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而是和平共处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10.
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是清代第一部敷演《红楼梦》的戏曲作品,在红楼梦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其对袭人、王熙凤人物形象的歪曲塑造,对《红楼梦》思想内涵的庸俗理解,造成了对《红楼梦》的误读,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外在的改编困境,另一方面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阅读作品,实际上是一种"召唤结构",不同读者会对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的感受。从美学角度说,每一部作品都有许多不确定点,它形成的"召唤结构"因读者在经历、文化修养与性格气质上的差异而形成认识上的区别。艾米的《山楂树之恋》和赫塔.米勒的《狐狸那时便是猎手》《心兽》《今天并未遇见我》三部曲就是论证和分析此理论的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的思想复杂、深邃,作品通过对人们生存困境的艺术描写,将“时空”与“存在”两个哲学命题形泉地表现在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对存在与生命终极价值的哲学追问,提升了作品的认识价值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3.
评论了几个世纪的《红楼梦》,的确是越说越玄。孙逊先生在《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撰文《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谈到《红楼梦》主题的三重层次,即第一层次文学审美层次,第二层次政治历史层次,认为所反映的是社会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内容,第三层次为哲学最高层次,而且认为这三重主题说是“作者创和意图的自我表白和客观体现。”见解不可谓不新鲜,但也越来越离谱,令读者越来越糊涂。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维译本是一部优秀的译著,典故作为《红楼梦》中的一大特色,笔者尝试从文化图式着手分析所搜集的《红楼梦》中491个典故,探讨《红楼梦》中典故维译的成功之处、有待商榷之处及误译现象,统计得出处理事典和语典是译者较为倾向于源语读者的文化图式。而处理名典时较为倾向于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  相似文献   

15.
《八月之光》远远不是或不仅仅是一部反映南方社会问题或种族问题的作品。作为一部“远未读懂”的小说,其作品中对人的存在、人的精神问题的深入关注,使作品具有了存在主义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  相似文献   

17.
《一千零一夜》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它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流畅生动的语言,神奇美妙的幻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到目前为止,在阿拉伯文学中,没有任何一部作品流传得象它那样广泛。《一千零一夜》中译本有的译为《天方夜谭》。“天方”来源于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内的“克尔白天房”的误音,“夜谭”是指阿拉伯人喜欢夜间讲故事。我国古时称阿拉伯国家为“大食国”,明朝以后改称“天方国”,所以后来把《一千零一夜》译为《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是一部中近东广大民间艺人、文人学士在几百年间收集加工的民间故事集。其中包括格言、谚语、寓言、童话、恋爱故事、冒险故事、名人轶事等,涉及的人物很广,上有皇帝、国王、大臣、哈里发、下有鞋匠、渔夫、农民、脚夫、童仆奴  相似文献   

18.
《前夜》(1860),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继《罗亭》、《贵族之家》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前两部作品,都以贵族优秀代表人物的历史作用为主题,“描写不久前的过去,而后一部作品则是直接反映当前的”。屠格涅夫“一直在留心观察他当代的先进积极活动家”,于是在自己的新作中创造了非统治阶级出身的英雄形象英沙罗夫。在分析《前夜》的人物形象时,多侧重于探讨英沙罗夫形象(这种探讨也是必要的),对作品中心形象女主人公叶琳娜,往往涉笔不多,语焉不详。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史》(三卷本)和《简明文学百科全书》就是这么处理的。有的文章分析叶琳娜形象时,多止于她择偶、定情,对她的别家、守志多不论及,对这一形象的美学意义,更少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点或不足。本文拟就叶琳娜形象,谈几点粗浅的学习体会,以求正于读者方家。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探佚”,曾被推崇为“红学最大的精华部分”,“最有创造性,最有深刻意义的工作”(周汝昌:《(石头记探佚》),然而实践证明,所谓“探佚”,完全是自误误人的伪科学.而其所以致误的根本原因,就是方法上的失误.蔡义江说:“探佚不应该只凭某一点迹象便作主观揣测,发挥大胆想像,它应该建立在比较可靠的基础上,所谓可靠的基础,在我的理解上,大概是要有足够的证据,客观的态度、谨慎的推断.思路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合情合理.”(《论红楼梦佚稿·致读者》)应该承认,相当多的探状者,是怀有严肃的真诚的态度的,他们和…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当世显学,《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的比较研究尤为惹人注目。“《红棒梦》的成书深受《金瓶梅》的启发”这一说法已成定论,自不待言。然而,偏激者诸如“脱胎说”、“倒影说”仍占一定地位,不无影响。姑且撇开这类论断于整部《红楼梦》是否确当,若以个别章节、情节观之,实有道理。通过尤二姐与李瓶儿之死的比较,可观《红楼梦》之“深得金瓶壹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