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我国隋唐及以后的建筑石作工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唐宋时代采石技术及石作加工能力的变化,指出了扁棱技术在唐宋时代的新发展.以宋代<营造法式>、清代<河工器具图说>和近世<营造法原>为依照,探讨了宋元时代石作技术的进步及地方石作工艺的发展,并重点对清代的石作技术和工艺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首先,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中对石油和制作石油墨的记载,对“石油”一词的最早提出者进行了考证,否定了《太平广记》中记载石油的说法,确认沈括是最早提出者。其次,对沈括“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预言进行了分析,指出“此物”不是指石油而是指石油墨,那种认为沈括预言了现在石油的广泛利用的观点是错误的。沈括是在传统松烟墨工艺造成环境破坏和原材料短缺的基础上,认为石油墨将来会流行的。最后,考察了沈括的石油墨在中国传统制墨史上的地位,发现石油墨并未如沈括所预测“大行于世”,而是在历史长期湮没无闻,直到中国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之后,才占据了制墨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发达的制铁技术以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为核心,是中国古代高温技术的巅峰。炉壁材料是冶金生产可耐高温的耐火材料,是制铁技术得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研究通过整理古文献和考古材料,总结出中国古代生铁冶炼炉壁材料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国古代生铁冶炼形成了两种炉壁材料体系,这两个体系的炉壁材料在时代分布上有较为明显的特色,战国两汉时期以单一黏土质材料为主,唐宋至明时期以石质炉体与砂泥质炉衬二元结构为主,有后来居上的趋势。研究认为,炉壁材料体系的流变与古代冶金、陶瓷手工业的关系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接上期) 5.烯烃转化 烯烃转化技术由其它烯烃生产轻质烯烃,目前主要有两种技术:即烯烃歧化和烯烃裂解.烯烃歧化是以乙烯和丁烯为原料生产丙烯.烯烃裂解是以裂解重质烯烃为原料制乙烯和丙烯.烯烃转化工艺往往与以上所述的其它烯烃生产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轻质烯烃产物的收率,并最大限度提高丙烯产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1999,(7):52-53
一、主要技术内容 该成果以煤泥为原料,采用HJ1、HJ2和HJ4复合粘结剂可以制出具有高强度的防水型煤.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29-29
该项目采用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弩利技术,形成以煤为原料制备乙二醇(煤制乙二醇)用系列催化剂规模化制备技术,为20万吨级煤制乙二醇工业示范提供催化剂技术支撑;研发新型高效催化剂,为煤制乙二醇用催化剂技术的优化和升级换代提供新的技术储备;在万吨级煤制乙二醇中试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放大和系统集成,形成与系列催化剂最佳性能相匹配的20万吨级煤制乙二醇成套技术,实现20万吨级煤制乙二醇工业示范装置的高效、稳定运行,乙二醇产品质量达到国标优级品指标。  相似文献   

7.
历史中的技术与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与艺术的起源几乎与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在其发展中关系十分密切.古代人的技艺与艺术活动虽然目的不同,但几乎采用同样的手段和工艺,而工业艺术设计则是工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产物.艺术为技术产品、技术环境提供优美合理的设计理念,而技术为各类艺术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任何技术活动都离不开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设计与工艺、产品式样中的艺术表达也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1999,(8):36-37
一、主要技术内容 该技术采用分散技术制取无团聚亚微米α-Al2O3粉,用天然矿物原料作为主要烧结助剂,采用低温快烧技术制得微晶刚玉瓷球,并通过系统优化而构成其整体.它的技术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性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主要技术内容 该项目是油、气并用生产有机化工原料的综合技术,是对天然气制乙炔技术的重大改革,达到了节能降耗,一炉同时产乙炔、乙烯、合成气三种基本化工有机原料,简称"一炉三气".  相似文献   

10.
一、主要技术内容 "甲苯液相氧化制苯甲酸及苯甲酸钠技术"系"九五"科技攻关成果项目. 苯甲酸是有机合成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它可作为染料中间体、媒染剂、塑料增塑剂、医用的利尿剂、醇酸树脂的改性剂、金属器械的防锈剂等,用途广泛.国内目前主要用作食品防腐剂及生产苯甲酸二酐醇酯增塑剂.近年来国外用苯甲酸生产苯酸,开辟了苯甲酸的新用途.  相似文献   

11.
杨玲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2):110-113,58,128
宋代出版在文明传承和汉语文化传播样态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宋代出版传播在技术进化中有两个重要表现:出版传播介质与技术的进化,从中可以看到技术进化对出版传播在文化创新、社会进步、汉字文化圈扩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平开化寺壁画有"立机子"织造图一幅,成为宋代踏板单综立式织机目前仅见遗存。其形制与金末元初薛景石《梓人遗制》中所载"立机子"相近,两幅图像具有高超的写实绘画技术,其真实性较高。从织机结构与装配工艺分析,该织机与薛氏"立机子"在中轴及马头等诸多零件上不尽相同,其分经工艺差异性较大。这两幅图像也呈现出晋南、晋东南家庭作坊式织造业发展过程中区域工具特征,是宋元时期北方小型织机代表,有着极高的图像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唐宋时期,密宗炽盛光陀罗尼信仰非常流行,人们大量雕造炽盛光经咒以消灾祈福.日本上之坊新发现北宋开宝五年刻<炽盛光佛顶大威德销灾吉祥陀罗尼经>,卷首扉画是现今所见较早的完整的十二宫与二十八宿相配合的星图,比著名的宣化辽墓星图早近150年.与敦煌、黑水城等地区发现的黄道十二宫星图比较,可见它上承唐代写本星图,下启宣化辽墓星图,是中西两大星宫体系交流并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14.
宋代牡丹谱考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宋代涌现了众多谱录类著作,其中牡丹谱共计17种,几乎占花卉谱录总数的一半,它们也是其他花卉谱录出现的前导性著作。目前,仅7部牡丹谱存世,而其他因失传已经难以确切知其具体内容。文章对包括已佚在内的17种牡丹谱进行了详细考释,包括作者经历、成书时间、书中记述的内容和结构。新颖之处在于:(1)通过对作者经历的调查,不仅明确了作者的社会地位、官位和著书环境等问题,还探明了一些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2)更精确推定成书年代,并按时间顺序将牡丹谱进行排序,从而解析出牡丹的品种以及栽培地域的变化。其结果显示,牡丹谱所载牡丹的品种和数量并不是单纯按照时间的推移而递增的,但考察各种谱录所载的品种名称时,可以了解到各种谱录总载有新的品种。宋代人不断地追求新品牡丹的同时,遗弃旧的品种,因此,各种谱录所载的品数并没有明显的增加。(3)通过研究现存7部牡丹谱的结构及内容,可以大致了解到各种谱录除了大多记载当时的名品之外,还记录了花圃、风俗、栽培技术等内容,以便传于后代。另外,谱录作者主要为宋代士大夫,他们对于出现新品种等问题怀有个人的哲学性思考。这种思考往往涉及到掌管自然现象的"造物"和"造化",并相信它影响了牡丹的变异。文章还从文献学角度介绍了现存7部牡丹谱的早期版本,并指出最可靠的善本。  相似文献   

15.
宋代农书的时空分布及其传播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代农书时空分布特征是宋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农业发展的产物和表现。宋代农书多样且有效的传播方式是其对宋代农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宋代农学确立了南方农业技术体系、开辟了园艺学等研究新领域,是传统农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日食的宿度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和分析我国古代日食的宿度记录。有宿度的正史日食记录主要集中在两汉、唐朝、宋朝和清朝。这些宿度记录显然是事先或事后通过计算得到的。明清两代某些地方志追溯了过去朝代发生日食的宿度,但所记当代的宿度却大多是错误的。通过与现代计算结果的比较,发现两汉的宿度记录是按照太阳的平运动来计算的,唐代日食记录对太阳不均匀运动作了改正。通过与古代历法中计算结果的比较,探讨了两汉和唐代日食宿度记录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宋代以山矾染色之史实和工艺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染色史上,山矾作为染色原材料被广为利用,只出现在宋代这一时期,该文阐述了山矾名称的由来以及宋代山矾用量较大的原因,并指出宋代流行的黝色实为紫黑色,山矾在染色中的主要作用是充当媒染剂,探讨了山矾作为媒染剂参与的染黄和染黝工艺。对历史上山矾几个容易引起混乱的别名也作了一些澄清。  相似文献   

18.
“验历”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改革中重要环节之一。验历的内容从汉代使用日月天象扩展到唐宋时代使用五星天象,这不但反映了历法技术上的进步,而且也揭示了五星占与历法的互动关系。通过对10世纪末宋代《乾象历》验历过程中使用的汉以来的五星天象的考证和分析,说明中国古代的五星占不仅仅具有星占学上的意义,而且具有历法上的意义,五星天象观测成为促进历法改革的重要的技术上的因素。研究表明,古代的五星天象记录绝大多数是可靠的,是当时的实际观测描述。出于政治目的而伪造“荧惑守心”和“五星会聚”的情况当是特例。另外,中国古代历法改革,既是科学活动,又是国家政治活动。历法及其天象推算技术(如五星天象),总是在这种技术与政治、国家与科学的张力中得以进展,并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某些算法的设计有时极为复杂,它们所考虑的精度要求很高,但在实际运算中并不是必须的。这些算法的设计,一方面反映了历法家对计算精度的高度追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某些计算的算法原理的深入探究。以宋元时期的太阳黄道日度算法和隋唐时期的月亮中心差算法为例,通过探讨这两种为了“以究算理之微”而特别设计的精细算法的天文意义与造术原理,可以看到传统历法家为了追求“算理”而付出的令人惊异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秤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漏刻,在隋唐及北宋前期曾是司天机构的主要计时仪器。根据古文献记述,李兰秤漏很可能是使用弹簧联结权器和秤钩,以达到平均流速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