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三、辛词之始境、又境、终境分析清代词学家江顺治认为,一篇好的词,往往有三重境界需要读者去领略。他在《词学集成·境》中引蔡小石《拜石词序》云:“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杏而弥深。始读之,则万挣春深,百色妖露,积雪贮地,余霞绔大,此一境也。再读之,则烟涛鸿洞,用飓飞扬,骏马下饭,沈鳞出水,又一境也。卒读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谈,悠然而远也。”这里提出了始读之一境,再读之又一境,卒读之仍有一境,读一篇佳作,共得三境。江顺治将它称做始境、又境、终对。那么,始境、又境、…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稼轩词的典故人物进行分类研究,指出其中所蕴含的"英雄情结"与"慕陶情结",这两种情结都是其生存状态的反应,后者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前者的现实转域,两者共同形成了稼轩词的沉郁悲美,并由此得出结论:辛词之用典并非"掉书袋",正是这些典故人物使他的作品达到了一种深沉复杂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从词汇化角度分析“生气”等离合词及其相关格式“生X的气”的产生过程,指出“生X的气”等的来源基础是“吃X的醋”格式。产生的机制是在词汇化与去词汇化的两种演变过程中,汉语整合造词造句和类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蕙风”是况周颐习用的号,且多次作为词集名。从1895至1925年,况周颐以“蕙风”为名的词集有三种:词别集《蕙风词》、词总集《蕙风琴趣》、《蕙风词》,分别收词20首、101首、123首。其中刊印于1925年的词总集《蕙风词》,由况周颐生前删定,影响最大、最广为人知。拟从文献方面探究况周颐的三种“蕙风”词的版本情况、编撰特点、所选词目,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英文“CHINA”一词的来历,一直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一词,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两千多年前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有关(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茶叶挂上了钩。最近,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周启澄公布了他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周教授精通多种西方语言,他通过对西方语言演变史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认为“CHINA”一词来源于中国的丝绸。按照欧洲语言的演变历史,周教授对丝绸与“CHINA…  相似文献   

6.
从构形、功能和发音三个方面对儿化词和轻声儿尾词作出比较,探讨了词尾“儿”读作轻声的一般规律,具体分析了普通话中出现的儿化词和轻声儿尾词。  相似文献   

7.
论朱敦儒的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人汪莘有一段独具见识的词评:“唐宋以来词人多矣,其词主乎淫,谓不淫非词也。余谓词何必淫,顾所寓何如耳!余于词所爱者三人焉。盖至东坡而一变,其豪妙之气隐然流出言外,天然绝世,不假振作。二变而为朱希真,多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其清气自不可没。三变而为辛稼轩,乃写其胸中事,尤好称陶渊明。此词之三变也”。(《方壶诗余》自序)。他在这里,把苏拭、朱敦儒(希真)、辛弃疾三家词看作为宋词的三次变革。由于这是宋代人评宋词的话,——这表明,至少在宋代一部分人心目中,朱敦儒是一位重要的词人,他在当时的词坛上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对孙词的评价问题谈到唐五代的词,有的人往往举温(庭筠)、韦(庄)两大家为代表;有的人则以温、李(煜)为其杰出代表。如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唐五代词”这一章中说:“在唐五代词人中,无论从作品来看,或从词的发展意义上看,最有成就的当推李煜。”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中说:“温庭筠是词的创始者,李煜则是词的扩大者。”其实,孙光宪的词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家,他的词无论在数量上和  相似文献   

9.
"红"与"Red"的语义扩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汉语“红”和对应的英语“red”的语义扩展模式进行对比发现,在两种语言中,两个词的原型义都是“火或血的颜色”,虽然语义扩展的路径基本相同,不同的文化视角使两千词的语义产生了差异。颜色词通过表达相应的颜色概念,把客体,颜色和主体三方面联系在一起,使颜色词不仅指称了颜色概念所表达的客体方面的特征,而且还表达了颜色在人的主体方面所能引起的一切刺激反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的“是”,在汉民族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并演变着。上古时,汉语“是”只作代词,不作判断词:“是”作主语;“是”作宾语;“是”复指前置宾语。先秦时,有些“是”很像判断词,但仍是代词。“是”作判断词,是在东汉时,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成的,且代替了先秦“……者……也”判断句句型。“是”作判断词后,衍生出一系列修辞作用。汉语“是”的代词、判断词、修辞三作用,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微妙联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韩国古文献中出现的与辛弃疾有关的记录进行分析,可看出,虽然有关辛弃疾的史传文献较早传入朝鲜文坛,但他的词作传入时间则是在壬辰倭乱之后,而各时代朝鲜文人对辛词的评价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持续热点。2003年在江西上饶召开的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结合近20年辛弃疾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论争,同时拓展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并形成了三大热点:(一)“苏、辛词派”是否存在?(二)“稼轩体”、“稼轩风”的诠释以及辛词风格如何定性?(三)辛词接受美学。这三大热点也代表了学界对辛弃疾的最新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3.
潘阆是宋初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但今人对其研究不多。其《逍遥词附记》提出了突破前人路径、以词代诗的文体观,促使词由“酒席文学”向“言志文学”过渡,并将诗学理论用于词的创作与品评,有利于词体地位的提高。其词作打破了唐五代以来以抒情为主、以“闺阁”、“画堂”为描述对象的传统,长于纪实和叙事,代之山水风光,进而由“阴柔美”向“阳刚美”过渡,其词风“句法清古,语带烟霞”,为豪放词之初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的《词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词学专论,是词学研究的重要文献。立足《词论》文本予以探讨,它是词发展的概述和对词人的品评,实际上首次提出了词学研究极其重要的两个问题:词与诗的关系和词的特质问题。基于音律规范来区分诗文和词,词在文体中“别是一家”,指出“以诗为词”和“以文为词”都会损害词的“本色”。基于内容方面的特点,社会重大题材适合入诗,而儿女私情琐事适合入词。把词从诗余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自立门户。这符合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也是宋词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一切决定了《词论》在词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词属于诗歌形式,却与诗歌不同,它是一种独立的文类。正是如此,在中西学界翻译术语中的词与词牌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译文,这种局面既不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也阻碍了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推广。基于此,极有必要对这两个术语的翻译进行探讨,即在进行术语词翻译时,可直接采用音译法来体现词的独立性;而在翻译术语词牌时,由于词牌名已不再反映其相配的音乐,译者应根据实际内容自译题目则可。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被后人誉为词中皇后。李清照词是从其切身的生活感受出发,进行艰苦的艺术构思,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融合是李清照词用以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由此可以感悟作者的心与志。  相似文献   

18.
张孝祥一直被视为辛派,但他与辛派是有区别的,表现在词学思想上就是明显的诗化和雅化倾向.诗化揭示了其词学思想之渊源,雅化则是其后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清代竹枝词数量繁多,研究薄弱,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考察。现以今人所编《中华竹枝词》一书为主要对象,具体考察其中选到的方文《都下竹枝词》、施闰章《西湖竹枝词》、张綦毋和周喟《船屯渔唱笺释》等三组清代竹枝词。  相似文献   

20.
对明词衰落原因的探讨自明代即始,明人的"研究"虽未能深入,但其论述范围奠定了后世学者研究的大致框架。词在清代实现"中兴"使清人第一次提出"明词中衰"的观点。民国时期词学者从词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对"明词中衰"的原因作了进一步拓展。在经历了建国初30年的沉寂之后,新时期的词学者继续对"明词中衰"原因进行探讨,但遗憾的是依旧在前人划定的圈子里打转。进入21世纪以后的少数论文表现出了一点新意。因此,对"明词中衰"这一相对热门话题作一纵向勾勒对全面认识明词以及整个词学发展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