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针对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缺陷,从现行的民事诉讼的答辩、举证时限、证据交换、举证责任分配、证人作证等制度方面入手,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证据是民事诉讼的基础,民事证据的收集是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目前随着我国以当事人举证为主,以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为辅的审判制度的改革,并且现行的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存在弊端,致使当事人收集证据困难。应当加强当事人收集证据的制度保障。建议尽快制定通过《证据法》;实行证据开示制度;建立依当事人申请的法官协助取证制度;完善"知情人员"违反证据;建立对证人的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证据失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直接影响到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进程。因此,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都密切关注证据失权制度的研究。本文结合2002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初步探讨了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该制度有利于民事诉讼证据结构体系制度化调整和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实体和程序权益制度化调整。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的鉴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诉讼之“公正、效益”目的的实现。而目前鉴定制度却是我国民事诉讼改革当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种种不足与缺陷已日益突出,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已经受到法律界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鉴定制度,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本从民事诉讼的视角,通过对鉴定制度概念、特点的解读、两大法系鉴定制度的比较和我国鉴定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对今后我国鉴定制度的建构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5.
证据交换是审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我国证据交换制度是借鉴国外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证据交换的内容过于笼统,实践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因此有必要对证据交换的主体、范围、方式以及与举证时限的关系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求探究如何更好地运用证据交换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燕 《科技信息》2006,(11):126-127
举证时限制度是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并于2002年4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我国首次明确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实现民事诉讼中维护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率、落实举证责任的现实价值,但该制度自身还存在较多缺陷,有待不断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专利侵权诉讼中涉及的证据具有数量众多、种类繁杂、技术性强、知识面广、难于获取、极易丧失等特性,因而对专利侵权诉讼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和确认就比其他民事诉讼证据的相关工作更为复杂和困难。对证据披露制度及其在专利侵权诉讼中的运用、专利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的一般规则以及专利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倒置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积极推动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改革,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民事诉讼证据理论。  相似文献   

8.
证据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证人证言作为民事诉讼七种法定证据之一,它对案件事实的反映最为直接和生动,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不愿做证和拒不出庭做证一直是困扰司法界的一大难题,且证人作伪证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应当对现行法律规定加以完善,建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和作伪证的惩戒制度,完善证人权利保障机制,使证人证言在诉讼中应有的证据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杨庆红 《科技信息》2008,(20):315-315
证人证言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定证据之一,当代控辩式的审判方式要求证人必须出庭作证。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证人出庭作证率一直比较低,本文对造成证人出庭作证率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出庭制度的相关建议,即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相关立法,加强法制教育.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大力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0.
自认制度是我国证据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自认作了进一步具体化的解释,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了自认制度。作为强化当事人主义程序模式和相应弱化职权主义程序模式的产物,自认具有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的功能,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11.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民事诉讼法的一个基本问题,对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进行了界定,明确提出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是证明任务,不是证明标准,介绍了证明标准的类型和作用范围,并对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构建进行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2.
证据交换制度最早产生于英美法系国家,由于其独特的诉讼价值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陆法系国家的一致认可。但是,我国在引入该制度时,由于缺乏立法与司法上的协调,还有法律规定过于模糊、法制环境欠佳等因素,使得该制度在我国的运行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证据交换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阶段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对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诉讼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该制度的规定不尽合理,对当事人的证据知悉权未予充分保护:一是体现在该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的法律后果不清晰、不合理;二是该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允许当事人提交新证据,但对新证据定义不清晰。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强化证据失权,设定提交新证据的门槛,赋予超期举证一方证明是新证据的义务,并在法律中对新证据的类型予以明确界定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证据知悉权。  相似文献   

14.
民事公诉制度是否应当建立,这个问题不是一个逻辑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实的问题。从检察机关的性质中不能合逻辑的推论出民事公诉的正当性。同时,民事公诉在解决国家和社会公益保护问题方面并不是有效率的方法,而且可能在实际运作中陷入困境。检察机关对公益的保护应重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市场经济下法制民主化的客观需要,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对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由于内在的相关性,新的审判方式必然会对证据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势必成为民事审判改革的一大"重音"。而现实中取证保障被忽视、"取证难"的现象层出不穷,如何切实地增强当事人取证能力,保障其证明权的顺利实现,正是建构民事诉讼证据调查令制度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6.
潘欣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5):120-123
随着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各企事业单位未经有关部门的批准或软件著作权人授权而擅自复制和使用计算机软件的现象十分常见。基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件的自身特点,民事陷阱取证几乎成为了此类案件最为有效的取证方法。然而,民事陷阱取证是民事诉讼领域一个新的课题,关于其适用的可行性,无论在学界还是在司法实践当中,都存在着颇为激烈的争议。为此有必要对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民事诉讼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法官在遇到证据不够充分、事实难以认定时更愿意直接适用证据规则,而不愿尝试适用自由心证制度。然而,多数现代国家认为自由心证制度是最好的证据制度,即法官应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排除外界干扰,基于自身内心的理性和良心对案件进行事实认定,将追求客观真实作为其终极目标,只有在追求客观真实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才退而求其次选择法律真实,适用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18.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呼唤司法制度改革。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是司法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背景下,我国民事审判方式主要在审判模式、审前程序、庭审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然,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包括不可分割的三层涵义,即提供证据的责任、证明主张的责任和败诉的风险责任。举证责任的三层涵义在民事诉讼庭审过程中都有表现,它贯穿于法庭审理的全过程,成为民事诉讼证据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各国纷纷进行民事诉讼司法改革之际,我国也在进行着一系列的司法改革。许多学者提出,我国应从立法上设置当事人证据失权制度,以适应我国的庭审模式的改革。本文从证据失权制度所应体现的公正与效率等价值理念出发,分析了在我国设置当事人证据失权制度的必要性,并就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我国在建立证据失权制度时,必须要考虑到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同时还要完善相关的制度,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证据失权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