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东南印度洋海域冬季水文特征及其水团结构,利用澳大利亚海洋与南极研究所2012-2013年南半球冬季在东南印度洋观测得到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温度呈现明显的北高南低态势,次表层均存在较强的温度、盐度、密度跃层,且均呈现出高/低盐带与高/低溶解氧带,高盐带在经向断面上最为明显;在105°E断面上存在显著的中尺度现象,且呈现上下层暖、冷涡叠置的分布特征,根据温度、盐度及溶解氧的特性,除南印度洋中央水和南极中层水外,分别将研究海域其他水团命名为副热带东南印度洋表层水、副热带东南印度洋次表层水、副热带东南印度洋模态水、副热带东南印度洋中层水、副热带东南印度洋深层水和副热带东南印度洋底层水,并给出各自的特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厄尔尼诺现象不断发生,使全球海洋和大气状况在大范围内发生异常变化,从而给海洋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如不久前,在南美厄尔尼诺和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洋寒流水温会异常地升高,不仅使得海洋中鱼类大量死亡,而且还造成了陆地上洪水灾害。据亚洲开发银行近日发表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在1997年里总共给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以及一些太平洋岛国造成了至少2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印尼、马  相似文献   

3.
大洋地壳的跷跷板现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前后,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分别升降40cm,水均衡作用使洋壳反向升降13cm。由此形成的东西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是厄尔尼诺现象与地震火山活动一一对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助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赤潮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一个完整的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起始-发展-维持-消亡),研究水体中Fe,Mn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赤潮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水中,赤潮发生的起始阶段Fe,Mn浓度很高,分别为大于17.8μmol/L和0.51μmol/l。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区域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做超前/滞后相关性分析, 研究导致西太平洋SST异常的主要因素。基于东、西太平洋相互作用理论和印度洋电容器效应理论, 将热带西太平洋SST异常的变化分别与热带东太平洋和印度洋SST异常做超前/滞后相关性分析, 得到每个格点与强迫场之间相关性最显著的月份, 从时间的角度研究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与东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关系。按照上述两种理论, 由于海洋的比热大, 热响应时间较长, 西太平洋SST变化应滞后于东太平洋或印度洋2~3个月。分析结果显示, 在El Nino和La Nina事件下, 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均超前于东太平洋1~2个月时相关性最显著; 同时, 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超前于印度洋3~4个月时相关性最显著。 这表明热带东太平洋和印度洋都不是导致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 西太平洋SST异常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不同区域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做超前/滞后相关性分析,研究导致西太平洋SST异常的主要因素。基于东、西太平洋相互作用理论和印度洋电容器效应理论,将热带西太平洋SST异常的变化分别与热带东太平洋和印度洋SST异常做超前/滞后相关性分析,得到每个格点与强迫场之间相关性最显著的月份,从时间的角度研究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与东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关系。按照上述两种理论,由于海洋的比热大,热响应时间较长,西太平洋SST变化应滞后于东太平洋或印度洋2~3个月。分析结果显示,在El Nino和La Nina事件下,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均超前于东太平洋1~2个月时相关性最显著;同时,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超前于印度洋3~4个月时相关性最显著。这表明热带东太平洋和印度洋都不是导致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西太平洋SST异常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复Morlet小波变换对海洋水文要素时间序列的年际变化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南沙海区月平均表层水温时间序列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南沙海区月平均表层水温时间序列各时间尺度上的时域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2.5年和5年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8.
西太平洋暖池是热带太平洋西部由海表温度28℃等温线所划定的海域,也是热带太平洋海洋和大气之间大尺度变化现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暖池面积、暖池强度、暖池质心纬度和暖池质心经度4个指数来表征暖池大小和位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通过优化序列长度、学习率和迭代次数3个超参数,对未来10年暖池面积、强度和质心位置的变化进行预测.经巴特沃斯滤波器平滑后发现,暖池各指数低频变化与多变量ENSO指数(MEI)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使用预测结果对2019—2028年ENSO事件的发生做出判断,演示了该模型的合理性.预测结果认为2019年底—2020年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与现实中2019年底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草原火烧后土壤养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草原不同时间、不同频次火烧后,土壤的金属元素和营养物质发生很大变化。火烧后,土壤中大多数金属元素和表层水解性氮含量有所增加,而速效钾、全氮和金属铜含量有所降底。火烧后,铁、钾和镁在土壤中有一明显积累层,该层随时间推移而下移。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新近发展的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CM-1.0)已积分300a的结果中40a模拟结果,通过与多种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热带印度洋海温的气候变率特征,并对气候变率中存在的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进行了重点讨论.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模拟出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SS-TA)气候变化的整体一致性和偶极性的特征,可以模拟出IOD出现的不规则年际变化特点;模拟的IOD表现为1至5a周期变化,其中具有统计性检验的周期集中在1至3a之间;模拟的IOD存在季节位相锁定,其主要发生在8至10月份,在10至12月份发展到盛期;该模式较好地模拟出IOD期间热带印度洋东西相反的海面高度距平分布以及表层洋流距平的分布;该模式能够再现IOD期间海表面风应力异常和海-气界面热通量异常的基本分布特征.但FGCM-1.0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热带印度洋SSTA整体一致性变化的模拟偏弱,对SSTA的偶极性变化模拟偏强;模式模拟的IOD的发生和发展要滞后观测约2至3个月.  相似文献   

11.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气候异常的现象,它的产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为严重危害。我们应加强对厄尔尼诺现象的预测预报,及时做好防范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护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1979-2007年OLR(Outing Longwave Radiation)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我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地区(22.5°S-22.5°N,40°E-80°W)OLR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9年来热带太平洋南部地区OLR值有增加趋势,而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北部呈减少趋势。EOF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夏季OLR场具有东西反位相和南北反位相的变化特点,小波分析表明,这种变化主要存在着准5 a和准12 a左右的周期振荡。SVD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夏季OLR场与我国夏季降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谢在永 《科技潮》2001,(5):52-54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的一项有16个国家专家参与、历时19个月的厄尔尼诺现象研究项目,对1997年~1998年厄尔尼诺发作期间各国所采取的对策进行了考察。调查结果显示,最近的这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内夺走了数千人的生命,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20亿美元。考察报告认为,该现象每2~7年就要出现一次。因此,全球一些易受其影响的国家及地区应及早防范,为下一次厄尔尼诺的来临早作准备。  相似文献   

14.
论述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其对世界气候的影响,介绍了预测和控制厄尔尼诺现象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南极考察第16和第21航次现场走航观测的数据,从卫星遥感获得资料分析了南大洋夏季海表层水的叶绿素和温盐在1999-2000年和2004-2005年间的年际月平均变化.结果表明:南大洋叶绿素分布呈现随时间变化向岸梯度递增,高值区主要在冰边缘、岛屿附近和陆架海域;海表层水温由南向北呈现明显的随时间变化梯度递增,2℃等温线随年际变化南移至66°S,在南极辐散带和0经度断面上有明显的SST高值区;表层水的盐度呈不规则的盐度值或高或低的空间块状分布.从生产力和温盐三方面佐证了南大洋上升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与海平面异常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OF)及Hilbert-Huang变换等统计方法,分析热带印度洋的海表面温度(SST)与海平面高度异常(SLA)的相关关系。通过对热带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MI)与南方涛动指数(SOI)和SLA的相关性分析,得出IOD与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关系,此外,IOD与海平面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通过对IOD爆发年的DMI以及海平面变化的分析,证实IOD具有季节锁相的重要特征,并探讨了该季节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IOD事件与海平面的变化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南极考察第16和第21航次现场走航观测的数据,从卫星遥感获得资料分析了南大洋夏季海表层水的叶绿素和温盐在1999—2000年和2004--2005年间的年际月平均变化.结果表明:南大洋叶绿素分布呈现随时间变化向岸梯度递增,高值区主要在冰边缘、岛屿附近和陆架海域;海表层水温由南向北呈现明显的随时间变化梯度递增,2℃等温线随年际变化南移至66°S,在南极辐散带和0经度断面上有明显的SST高值区;表层水的盐度呈不规则的盐度值或高或低的空间块状分布.从生产力和温盐三方面佐证了南大洋上升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前赤道一带正在形成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是百年来最具破坏力的气候模式。美国国家气象局头一次讨论厄尔尼诺现象的时间和不寻常的覆盖面,作出了准确的预测,让你应付紧急事故的人员几乎在半年前就接到太平洋将出现  相似文献   

19.
 不是的。1997-1998 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1998 年气候变暖较为明显。自那以后,平均地表气温的增加相对于之前的快速增长来说已经放缓。尽管变暖的速度减慢下来,但21 世纪初的气温仍然高于20 世纪90 年代(图1)。地表升温的短期放缓,并不会与人类引起温室气体含量变化将使全球气候长期抬升的解读相悖。  相似文献   

20.
济州岛西南海域被认为是多种水团的"集散区",水团分析有助于理解当地的水文特征以及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变动.基于欧洲海洋核心模型(NEMO),利用浓度混合分析方法,定量地给出了该海域各水团混合比例的空间分布以及体积分数,其水团空间组成的周年变化:1—4月2个水团,东西两侧分别为黑潮上层水和东海陆架混合水,黑潮上层水占有明显优势,体积始终在50%,以上;5—7月4个水团,西侧表层为东海表层水,底层为东海底层冷水,东侧表层为黑潮表层水,底层为黑潮次表层水,黑潮次表层水占优势,体积一直在45%,左右;8—12月3个水团,东海底层冷水消失,其余3个继续存在,黑潮表层水占优势,体积基本都在50%,以上,黑潮次表层水主导底层,势力8月最强,以后逐月变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