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在经过先辈们不断演变后一直延续下来,逐渐形成了如今独特而丰富的丧葬文化。小凉山子差拉彝族是凉山彝族的重要分支,当地丧葬习俗复杂,文化内涵丰富,在传承了凉山彝族丧葬习俗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特殊的人文、历史、地理,发展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丧葬习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邓昌宁县珠街彝族乡少数民族文化灿烂多彩,古老独特,主要贯通和体现于婚姻风俗、丧葬礼仪、节日庆祝、宗教信仰、传统服饰中,深深扎根于当地人们的生活之中.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珠街原生态文化,提出发掘、抢救、保护这些文化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风水与赣南客家人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在赣南客家传统社会的丧葬习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赣南作为风水两大流派之一的江西形势派的发祥地,风水在此地区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同时赣南客家地区的丧葬习俗保留比较完整,也颇有特色。本文以地方文献考证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从介绍赣南风水的概况入手,进而分析风水观念下的赣南客家丧葬习俗,并就民众在丧葬习俗中笃信风水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赣南客家风水与丧葬习俗之间关系有个较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南涧县乐秋乡苗寨的丧葬仪礼较完整地保留了苗族丧葬习俗的原初风貌,具备个案研究的典型性。在对数次田野调查资料进行比对、抽离等技术处理之后,归纳出乐秋乡苗寨丧葬仪式的11个主要环节。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对乐秋乡苗寨丧葬习俗进行深描、阐释。以期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解读,揭示出苗族丧葬习俗中蕴含的生命图式、社会功能与多元信仰。  相似文献   

5.
汉代的丧葬艺术最初表现为西汉早中期的一些大中型木椁墓中体现某种丧葬观念的帛画与漆画。随着来自汉代社会以及其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转变,新兴的所谓开通型的室墓逐渐取代了传统密闭型的椁墓。以至于到了东汉以后各种类型的砖室墓、石室墓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流行。而正是这种墓葬形制的转变,为汉代的丧葬艺术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所以自从西汉中晚期以后,以壁画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为代表的汉代丧葬艺术得以迅速地发展,成为汉代丧葬制度中的一大特色。本文就汉代丧葬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探析其背后的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6.
罗平布依族丧葬歌谣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丧葬歌谣中的祖先起源故事反映的是原始群居时代布依族先民的生活情形,丧葬歌也反映出布依族的民族发展史和与汉民族的交往情形;丧葬歌反映出布依族的宗教观:凶兆、禁忌意识和魂灵观;丧葬歌记录了布依族的丧葬礼仪和习俗;丧葬歌还体现了布依族尊老爱幼、礼让团结、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7.
丧葬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仪式,在诸多仪式的背后潜藏着人类的种种意识。在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中,丧葬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隐含着当地人的意识。在人类学的视野下,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仪式中显示了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和狂欢意识。探讨在丧葬活动中的仪式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给羊子"是普米族世代流传的传统丧葬仪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呈现,它不仅是一个族群意识形态的象征,更是一个族群精神重组的纽带,故而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基于云南省怒江兰坪县河西乡的普米族传统聚居区的"给羊子"丧葬习俗的调查,从丧葬中的礼物流动、色彩象征以及《丧葬经》三部分进一步探究了普米族丧葬习俗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鲁甸县拖姑村丧葬活动为研究对象,试图应用"通过仪式"理论,阐述回族丧葬仪式文化,挖掘回族丧葬仪式内在的结构模式,探析回族丧葬仪式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丧葬礼俗是中国古来极富特色的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其场面大多充满了庄重、严肃、悲痛的氛围,但南方少数民族丧葬仪式中却出现了“以喜寄哀”的丧葬舞蹈,这种特殊的仪式既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又蕴含着共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丧葬制度。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丧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事死如生;奉行儒家礼仪;等级森严。丧葬制度内容很多,既表现在葬礼的过程中,又表现在坟丘的建筑规模上。丧葬制度直至今天还有着很广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景吭村傣族从灵魂不灭的观念出发,认为人死后与活人一样地生活,生前生活在同一个村落,死后也同样生活在同一个墓地.于是,整个丧葬礼仪都围绕着死者的灵魂展开,其和谐意识贯穿于丧葬过程的始终,成为傣族葬仪的主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丧葬文化作为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它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宗教问题有着密切关系。普洱地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中,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较为突出,小乘佛教对傣族、布朗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为明显,伊斯兰教只对回族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风俗现象,其中也以生动的笔调描写了一些人物的葬礼,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丧葬礼仪、风俗和观念。  相似文献   

15.
任辉  李波 《枣庄师专学报》2009,26(4):109-112
鲁南丧葬文化属于传统儒家大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亚文化系统,其礼仪程序及其内容典型地反映了世俗道德准则的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他律性以及道德情感的实用性、功利性特征。所以,鲁南丧葬文化所显示出来的基本伦理特征是功用性、外在性和随机性。与之相较,宗教道德与理性道德虽则各自有不同特点,但也具备自律性、稳定性的这样的共性,以及道德观念的严肃性、理智性和情感的真实性等共同性特征。虽然这两者之间的道德本质也有区别,但是在丧葬形式上,节制与节俭则构成了他们的共性和一致性。其实质在于其道德信念的本真。  相似文献   

16.
丧葬是中国古代庄严且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礼俗仪式.处于"礼崩乐坏"时代的孔子十分重视丧葬礼俗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在<论语>中都有所体现.涉及丧葬礼俗的言论显示了圣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愿望,也渗透着儒家礼、仁、孝等核心思想.梳理<论语>所见之丧葬礼俗,研究它与儒家思想的密切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文本和孔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西冯封村多年的考察,记述了该村丧葬礼仪15项程序及配合程序所用传统音乐,展示了该村村民的风俗习惯,分析评述了传统音乐与丧葬礼俗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之现状。  相似文献   

18.
佛教的轮回思想、利他思想以及施舍精神贯穿于整个藏族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中,成为藏族丧葬习俗最根本的思想基础。藏族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卜算、施"颇瓦"法、送殡、天葬、吊祭等内容。文章指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在藏区地方性文化的时空中,按仪式顺序依次展演分离-过渡-聚合的全部过程,充分反映了藏民族对待死亡的智慧,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死亡打破平衡后,通过仪式的净化,得到新的平衡,使生者的生活能够继续。  相似文献   

19.
墨脱县地处于肥沃的河谷地带,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四季常青,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的少数民族门巴族,因人杰地灵的地理环境、钟灵毓秀的文化风俗和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突出体现在门巴族的丧葬礼仪和丧葬文化上,以火葬、水葬、土葬、复合葬、树葬、遗葬、塔葬等多种葬式并存为特色。但最广泛使用的土葬、水葬、火葬以及复合葬四种葬式,并在独特的宗教观影响下,发展出了独特的丧葬观,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元江县白族的丧葬习俗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方式,受其它民族的化观念与习俗的影响,显示了作为多民族地区的元江白族丧葬习俗的特异性和包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