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通过对前往澳大利亚班布里海豚探索中心的访客进行调研, 使用新生态范式量表, 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 探析游客对在野外生境中接触海豚的环境态度及差异性, 主要结论如下。首先, 受访者样本总体环境态度分为三类: 近人类中心主义、近生态中心主义和立场中立者, 样本总体的环境态度归属近生态中心主义。其次, 不同环境态度群组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具有差异性。人口社会学特征中, 性别和学历在环境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收入和家庭状况对环境态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后, 旅游行为中旅游经历、信息来源途径对环境态度具有显著差异, 旅行同伴、消费额和停留时间对环境态度无显著性差异; 重游意愿对风险感知具有显著性差异, 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野生动物旅游者特征和理解人与野生动物接触的复杂过程, 对野生动物旅游目的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者是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方面,而足够数量的生态旅游者样本则是该研究得以进行的前提。以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在总结国外相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K阶最近邻(KNN)和反向传播(BP)前馈型多层神经网络所构成的综合分类器对百花山游客中的生态旅游者进行识别,又根据“每年去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的旅游次数”和环境态度尺度NEP得分两项指标将生态旅游者进一步细分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经常的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其中经常的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归为一般的生态旅游者,从而构建起严格的-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分类体系。分类结果经预测有效性、内容有效性、理论有效性和收敛有效性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以"国家生态市"苏州为例,测度旅游者对旅游地生态文明形象的感知,并运用多样本限定潜在类别模型检验方法,分析不同行为类型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生态文明形象感知差异.研究表明:(1)旅游者对苏州市的生态文明形象感知要素评价存在明显分歧;比较不同行为类型旅游者,生态文明旅游者以好评为主,非生态文明旅游者以差评为主.(2)"绿化繁茂"、"城市风貌独特"和"水质优良"分别为最佳、次佳和最差感知要素,这与苏州市相关建设实际相符;2类旅游者感知要素评价存在相同结论.(3)旅游者对苏州市的生态文明形象感知分为"高感知组"、"中感知组"和"低感知组";生态文明旅游者感知类型优于非生态文明旅游者.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模型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M.Wackernagel于1996年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和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旅游者生态足迹的模型,应用该模型以中国1999年各个地区的生态足迹为基础数据,对旅游者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1999年大部分地区为旅游生态赤字,旅游业处于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可见旅游者生态足迹模型是计算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突破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政治实践方式,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生态中心主义的整体和谐思想又是对现代主体性美学内在逻辑的背弃与超越,指向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生存之境,所以生态中心主义又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审美观。因此,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核心精神建构而成的生态美学必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它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紧密契合。  相似文献   

6.
选取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案例地,针对旅游者网络评论中文文本,借助ROST Content Mining 6和NVivo 8软件,使用内容分析和质性主题分析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旅游者在访问圈养环境中的大熊猫研究基地时的旅游体验。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旅游体验的核心主题是旅游者、目的地和大熊猫;旅游者动机主要为熊猫迷、教育和目的地品牌;旅游者的行为主要体现在3个环节"参观"、"拍照"和"接触";旅游者的满意度与熊猫接触的程度密切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大熊猫的行为状态、参观游览的时间季节、游客的秩序、价格等。  相似文献   

7.
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例, 将游憩机会谱(ROS)应用于野生动物旅游情境, 构建野生动物旅游地游憩机会谱(WROS)。采用文本分析法, 对游客评论的体验活动进行分析, 运用八爪鱼采集器V7.2.6版, 对蚂蜂窝、去哪儿网、携程网和猫途鹰等网站的游客评论进行采集, 共得到 9192条有效评论。利用微图文本分析工具, 对这些文本进行可视化表达; 结合野生动物旅游地保护需求制约及游客体验, 分析游客关注的景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三大属性要素特征, 确立景观自然程度、游客密度、游客特征、可达性、旅游基础设施、野生动物保护强度和游客管理7个指标, 将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划分为迁地保护圈养展示区、科学繁育半圈养观赏区和野外放归生态考察区3个空间类型, 并构建对应空间类型的野生动物旅游地游憩活动清单和机会谱。WROS的建构, 可以缓解不同区域功能的游憩活动带来的资源保护压力, 同时提升游憩体验质量, 为类似的野生动物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技术中心主义企图征服自然,却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交换,生态中心主义提倡万物平等,实际上已阻碍了人的进一步发展,在佩珀看来,新人类中心主义是最好的人对自然的态度。当下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剥削自然并剥削人这一事实的存在,而社会公正的实现是解决环境危机的前提,所以佩珀提倡把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到由环境主义者倡导的生态运动中来,红绿联盟,从而把生态运动推进为一场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9.
以长沙洋湖湿地公园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游客人口统计学信息、湿地知识、环境态度和游客行为信息,通过便利抽样的方式,探讨生态旅游景区环境教育对游客行为的影响,从而为生态旅游景区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研究发现:湿地知识对游客的环境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湿地旅游者的环境态度对其环境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生态旅游景区开展的环境教育在增加游客湿地知识的同时,与其环境行为之间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远古时期的中国神话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欲望。这类神话以人类中心主义和征服自然为特征,从中体现出的非生态思想,或从文化根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前往澳大利亚班布里海豚探索中心的访客进行调研,运用因子分析、K-means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分析游客对在野外生境中接触海豚的风险感知程度及差异性。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共识别和提取野生动物旅游风险感知量表的3个维度:体验质量风险、舒适性风险和身体安全风险。受访者感知程度最强为体验质量因子,其次为舒适性,最后为身体安全。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依据量表均值得分,将受访者分为3类:弱风险感知、强风险感知和中等风险感知,而样本总体对接触海豚风险感知程度归属为弱风险感知,认为接触海豚是相对安全的活动。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比不同游客特征对野生动物旅游风险感知的差异性。结果发现,人口社会学特征中,除性别外,不同年龄、收入和家庭状况在风险感知程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旅游行为中,旅游经历、旅行同伴、消费额和停留时间对风险感知具有显著性差异,信息来源途径无显著性差异;满意度和重游意愿对风险感知都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大鼠细小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存在多种血清型,分为不同毒株。该病毒可自然感染实验大鼠和野鼠,不同毒株感染后临床症状不一。该病毒可对大鼠的组织或器官造成影响,导致大鼠生理生化参数改变,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对感染大鼠的筛选鉴定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系统阐述大鼠细小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情况,对比不同的方法,提出了问题和展望,为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对前往澳大利亚班布里海豚探索中心的访客进行调研,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分析游客对野生动物旅游中场所涉入程度及差异性。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受访者依据涉入程度不同分为浅度场所涉入、深度场所涉入和中等场所涉入,样本总体的场所涉入程度归属深度场所涉入;不同游客特征对野生动物旅游风险的感知具有差异性,年龄和学历对场所涉入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性别、收入和家庭状况在场所涉入上均无显著性差异;旅游行为中停留时间、场所消费、信息来源和满意度对场所涉入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对野生动物保护、目的地管理和市场营销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创新旅游目的地评价方法为目的,基于旅游网络评论数据,从旅游目的地发展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构建旅游目的地关注度—满意度分析(ASA)模型.整合国内8大在线旅游平台评论数据,采集全国23 496个景点的1 368 052条有效评论,建立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基础数据库.通过模型化和可视化的方法对省域旅游目的地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网络旅游关注度呈现长尾和极化特征,约80%的在线旅游评论集中在10%的核心旅游景点;核心旅游景点空间聚集度呈现出由高到低的“东—中—西”格局;2)不同类型景点在网络关注度和满意度上均有明显差异,且游客对不同类型景点具有不同的正负面情感特征.基于上述特征分析,结合31个省市自治区ASA定位分析结果,提出了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发展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信阳郝堂乡村旅游发展为实证,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游客满意度,并判断研究对象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提出成长性建议.结果表明:判断乡村旅游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是明确其成长质量和成长趋势的关键;郝堂乡村旅游处于起步期和发展期的过度时期,应采取合适的措施促进其成长;判断乡村旅游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除了依据旅游地产品特征、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游客的满意度是判断的主要标准;影响乡村旅游成长的因素包括交通、游览体验、餐饮体验、景区人际关系和环境卫生体验.  相似文献   

16.
陈青松  马耀峰  李森  刘智兴 《河南科学》2014,(11):2366-2372
目的地城市旅游供给评价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入境旅游为视角,基于市场调研数据,构建了目的地城市旅游供给指标评价体系,借鉴模糊物元模型对我国六大城市的旅游供给水平进行测评,把目的地城市旅游供给要素分为核心、辅助和瓶颈等3个要素层次.结果发现:北京、上海、西安和成都为二级供给水平,广州和昆明为三级供给水平;形成了目的地城市供给评价的3883结构;城市间旅游供给要素水平存在差异,供给特色鲜明;模糊物元模型在旅游供给水平测评上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的资源空间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综合承栽能力进行了分析与测算.结果表明,规划区最佳日游客容量为4148人,合理年游客容量为75万人次/a.甘泉湖风景区的现状年、日游客接待量均处于适载状态,应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加大游客的实际接待量,促使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湿地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发展迅速,但公众对湿地、湿地旅游等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在北京、天津两个城市就公众对湿地的感知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京津两地的公众湿地感知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地区公众湿地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社会特征、不同旅游经历和不同消费特征的公众湿地感知存在显著差异.应加强宣传,拓宽销售渠道,适度开发和合理保护,促进京津两地公众对湿地的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