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命运的不幸,史铁生为求思想上的解脱看了一些宗教类的书,也曾不断地谈佛说道谈信仰谈宗教。这期间,史铁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宗教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精神个性的宗教观。主要内容是:佛(神)不是福报的源泉而是苦难里心魂的一条救路;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天堂在人追求信仰的过程中;宗教精神不等于宗教,宗教的要旨是靠神对人的拯救,宗教精神是人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对自我的拯救。史铁生宗教观的实质是为自己为人类寻求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卢杰 《中国西部科技》2010,9(8):94-94,96
史铁生特立独行、意境鲜明的生命经历和写作历程,让他对生命意蕴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使之真正走出了心灵的深渊达到了自我精神上的极大超越。史铁生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宗教精神和文学精神是一脉相承和相通相融的,都是对于人类生存境遇尤其是精神处境的关怀。通过梳理、分析和归纳我们可以看到史铁生作品中"宗教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史铁生以一己的生命体验述说着人之存在的根本困境——心魂相隔。从身残后的愤激到而立之年的顺应天命。再到智者式的豁达,他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遮蔽进行了由表及里的追问。以偶然的生命错位所导致的必然命运为由,他的作品显现了贯穿亍其中的心路历程,其思索的向度也从哲学层面相应地走向具有宗教关怀的品格。  相似文献   

4.
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是以对生命的独特沉思入诗。冯至诗歌的沉思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冯至非常关注个体存在,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宗教被他用来探讨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使得冯至的十四行诗成为沉思的诗的典范,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不容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青年时代的艾芜经过6年的流浪辗转来到上海加入“左联”,想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但事与愿违,他在这里无法找到自己追求的自由和理想,并陷入巨大失落和迷茫中。后在鲁迅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创作《南行记》,想在各色人等的流浪生活中,再度寻找理想的精神家园。从《南行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家心灵与社会的纠葛,那是现实与梦想、感性与理念的复杂交织。他时常感到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生存的尴尬,但是依然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艾芫将继续远行,继续流浪;他将继续寻找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肯定宗教信仰在人生活中的地位,并以“天人合一”的方式理解宗教,从而消解了神或超自然世界对人的制约,突出了宗教对人的生命存在所具有的超越意义,体现了他对人的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世界,他以独特和冷峻的目光把对死亡的深刻认识融入到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表现了人生存境遇的险恶与艰难,肯定了人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逐渐接受死亡、又不断超越死亡的勇气和在精神的荒野上重塑自我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小说《人的杂志》中,张炜试图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种渴望源自他的危机意识,既因为中年的“荒芜”,更因为社会的浑浊。然而他倾心守护的田园牧歌还是无法摆脱现实,终究是个“乌托邦”,而且在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作者充满了困惑,表现为主人公人格的矛盾性,也许淳朴、率真、健康的心性才是人类灵魂最终的栖息地,所谓“高原”实质上是一种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创作中构筑理念宫殿,同时将学术批评生成为自我强劲的创造,作家兼学者路文彬正是始终生活在这一丰富的双重实践中。而在文体转换的操练中,想象力与思想共同蓄力并以回返的形式互为促进。以知识分子主体的身份认知作为根祗,路文彬的伦理追寻与文学创作交汇于通往自由之路、返回之反抗和关怀弱者的爱之哲思这三方面。他既在小说创作中呈现个体对自由生命状态的追寻,也在学术论著中建构本真的自由伦理;同时阐发了反抗之回归的本质与终极目的,而小说随笔中反抗精神也早已内化;路文彬始终在伦理学意义中追索爱的真谛,并传达着对被遮蔽弱者的关怀,其小说随笔里,也流溢着丰富的爱的情感。不受制于学科的界限区隔,路文彬以杜绝陈见的勇气,漫游并创造着自己的语言,并深切关注着人的生存。  相似文献   

10.
死亡,人生命的毁灭。它可以最极端的方式来表达爱情、憎恨,甚至于人的思想。哲人,一个沉思的群体,将自己的思想加赋在自己肉体消灭的基础之上,直达政治的核心。死亡,不是哲人参与政治唯一的方式,但至少是相对有效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学法制教育的人文设计,就是把学生作为关注的焦点,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法律,在学习法律中感悟法律精神,在感悟法律精神中成为真正的人。 本文通过模拟审判案例设计,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改变传统的法制教育中僵化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在多种活动中拓展生命和提升生命的人文精神。[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精神家园是指人的心灵的归宿,是一个人们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要如何去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呢?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修身治国的大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对现如今的大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有着借鉴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文坛因为有了史铁生才显得不那么浅陋与浮华,在繁华人生的热闹处,他显得孤独而凄惶。但是,他对人的生与死、苦与乐、爱与欲、残与全等等人们本不该忽略的大命题进行了深入而有力的拷问。面对人类无法挣脱的多种根本性的生存困境,他以自己的生命来思考,并给我们指引了一条通向理想天国的朝圣之路。  相似文献   

14.
按照古欧洲人的观念,大地上的生命处于永恒的周期性转化之中。因而,将所有女神像视作核心职能为赐予生命、掌控死亡、使万物再生与复元的同一位大女神的不同方面似乎更加合适。古欧洲人与外来的印欧宗教冲突的结果,在古欧洲女神的被贬黜,神庙、礼器和神圣标记的消失,以及视觉艺术中宗教意象的急剧削减中清晰可见。不过,这种转变并非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而是两种不同象征体系的逐渐融合。古欧洲女神宗教暗中仍在延续。  相似文献   

15.
池田大作每年发表"和平倡言",其一以贯之的思索脉络始终以"人"的"精神"、"人类"的和平、时代精神、世界精神、地球文明为主题.他关心的是人,是生命,是人的精神,是人类的共生,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文化,是"地球文明".池田思想的构成及其表述多以对话展开而不断创造,多为开放、流动的思想表述文本.但通过"和平倡言",池田以彻底自我省察,遍历哲学思想,以宗教思想家睿智的思索,建构了他和平思想的体系,"和平倡言"文本就是池田和平思想最充实完整的具现.  相似文献   

16.
莫言在写作中十分注重对生命感觉的描写。他的作品以显性的方式呈现人对历史的感悟,以隐性的方式书写历史对人物的评价。在人物与历史之间,历史只是一个被淡化了的时间背景,人对生命的感觉才是莫言创作的核心与关键。  相似文献   

17.
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是对生命的独特沉思。冯至诗歌的沉思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冯至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发展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给予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个新的阐释。这使得冯至的十四行诗成为沉思的诗的典范,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不容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费希特的"自我"异化思想中,他从理性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及批判精神。他首先承认了人是理性的动物。在《论学者的使命》中他把人的最终目的看成是对非理性东西的自由驾驭。费希特的"理性"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看是与自由相联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理性"则是对普遍有效的规律的追求。但是费希特将对现实的理解变成了包含着对第一原理的追求与知识学的构建,从而来对现实社会进行哲学上的抽象批判。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世界,他以独特和冷峻的目光把对死亡的深刻认识融入到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表现了人生存境遇的险恶与艰难,肯定了人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逐渐接受死亡、又不断超越死亡的勇气和在精神的荒野上重塑自我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表达了对死亡的思考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来看,作者面对生活的苦难,他选择了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以对苦难的担当、对命运的抗争来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因此,其生命过程就成为了存在的展现,从而获得了超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