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在不同的环境和自身条件下有着不同的核心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需求。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和传承主体,不同的需求构成不同的创造和传承动机,从而影响创造和传承的行为。研究不同类型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保护政策,对其传承行为进行有效激励和引导,是对非遗传承人保护的关键。促进非遗保护可持续保护传承发展,政府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考评和激励一体的保护政策体系,增强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2.
以皖西大别山区作为研究范围,报道了大别山民歌的生存现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分析了大别山民歌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不足,表现为法律法规的缺失、清理整合工作不够深入、传承人即将断层、展示平台单一、资金严重不足等。结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具体提出一系列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策略,即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发挥政府与文化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理、整合工作,加大对传承人的搜寻、保护和支持的力度,搭建与高校合作的平台,促进民歌进校园,广泛筹集资金,进行保护性开发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出康巴地区藏医药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方法以康巴地区藏医药相关的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甘孜州南派藏医药"、"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为切入点,以康巴地区藏医药的传承与保护为重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发掘康巴文化与藏医药的形成、发展、传播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果康巴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孕育发祥了丰富多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甘孜州南派藏医药",由于老一辈传承人年事已高,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康巴地区藏医药的学术传承有待进一步加强.结论康巴地区藏医药是康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亮点之一,进一步推进康巴地区藏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促进康巴地区的政治稳定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重要承载者与传递者,他们对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前景具有相当程度的决定作用,了解传承人的真实意愿和现实需求,对提供行之有效的保护具有基础意义。我们应该立足现实,从文化多样性的大视野上、从中华文化传承角度来思考问题,培育文化生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5.
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日益狭窄、文化一体化的消解与外来文化涌入带来的冲击、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后继乏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限投入,致使目前邢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通过开展生产性和建立传承人基地、培训辅导传承机制、发展广场文化、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各种方式进行记录、拓宽宣传广度、加大经费投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措施对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武术史学中,民间武术秉承"体魄育人、武德育人"的指导思想.在此指导思想的作用下,东乡武术获得了政府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引导,使其以民族特点、乡村特色,走进了中国武术本土化研究的视域.本文通过文献、访谈、分析讨论的研究方法,以安庆东乡武术为视域探讨其民间武术传承与保护的困境.结论认为:东乡武术的技术体系既是东乡武术的主要内容,也是东乡武术发展的重要线索.东乡武术传承缺乏相对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现存的拳谱不完善;传承人年事已高,其动作演练呈后继乏人之势.  相似文献   

7.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国家财富,非遗保护的核心即传承人保护。我国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环境艰难且正面临断层的危机,当前非遗保护中的传承人制度存在着认定机制不合理、扶持力度不够、资格取消不当等问题。新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关于传承人制度的第29、30、31条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上述问题,未来应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合理确定传承人认定的数量和标准、完善多渠道的认定程序、加大对传承人扶持的广度和力度以及废止传承人资格取消制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中有关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团体、民俗文化遗产等概念的辨析,以及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用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案例等的分析,认为日本是少数几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其最成功的经验就是通过立法的方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重要文化名牌,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终极体现。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研,发现全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着分散且规模小、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无法适应现代化工业化生产等问题。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转型的原因主要是自身经济效益低、社会认同感不足、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等。因此,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需要传承人组建联盟,加强新媒体宣传,同时政府应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提供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10.
陕西华县皮影戏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现实中对其具有一系列的私权,并且私权可以达到现实中的和谐。传承人私权问题的合理解决,对于人类保护与传承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土家族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多样,并拥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三峡库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面临消失、濒危、变异、衰退等状况,亟待保护与传承。三峡库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充分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之上实现产业化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问题,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意义、责任和建设问题,用个案的形式讨论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证性问题,是国内外学界运用博物馆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三个重要方面。尼洋阁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贯彻了国家非遗保护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保护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是首次将博物馆成功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取得圆满成功的范例,开拓出了一条文化援藏的新途径,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了全新的榜样。  相似文献   

13.
韩国在保护大量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经验在于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建立起来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系统和1962年出台的《文化遗产保护法令》,而且还致力于建构一个申请与继续传播相结合的完整的遗产体系。同时,文章也指出了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应该建立在对其生存机制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汕尾妈祖信仰的生存机制十分优越,进入到可持续的运作态势。其表现在既不断涌现妈祖显灵的辉煌事迹,又将妈祖信仰融入国家主流话语体系,民间信众和政府共同促进了妈祖信仰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内涵和要素,论述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能,提出了通过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根据蒙古族安代舞的起源及发展变化过程,阐述了蒙古族安代健身舞的体育文化现象.对于传承历史悠久的科尔沁蒙古族安代健身舞(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将成为内蒙古各族人民世代健身、休闲、娱乐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为“活态遗产”。“活态”包含了活性、活品、活现和活传;是人类的生命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中身体实践为关键词。文章围绕着身体作为活态遗产的内涵以及所包括可一些面向进行辨析和讨论;特别是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天人合一”,其生命意义和身体表述具有重要的特色,构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形成民族特色经济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16字保护工作方针十分明确.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发展为优势文化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特色发展并使其发展“反哺”非遗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