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骏声在其著作《说文通训定声》中非常重视转注和假借,且对它们有新的界定,这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在他的定义中将转注和假借这一传统的文字学领域的概念引入了词汇学之中,并认为转注就是词义的引申。  相似文献   

2.
对章氏“音转说”的本旨进行了严谨的分析,认为《转注假借说》是章氏基于自己的认识提出了“转注说”,而并非为求许慎转注说的本义,并对有关章氏“音转说”本旨的种种误解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3.
<正> 二形声化的改革趋向汉字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象形、指事和会意为初级阶段;假借为中级阶段;形声、转注为高级阶段。象形、指事和会意是初级阶段;它通过"依类象形"的原则创造了象形文字,即"字形表义"字。假借为中级阶段;它是从象形、指事和会意的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通过"同意代替"的原则使"字形表义"字变成了"字音表义"字。黄侃《论学杂著》:"文字根于语言,语言发乎声音。"这种借音表义实即语源义,其它语族的拼音文字正是从这借音表义的直音化的假借阶段走上拼音文字路线的;汉字却没有这样,它通过形声和转注开始向"字形表义"回归。形声、转注为高级阶段;它是从假借的中级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通过"形声相益"的原则使"字音表义"字变成了"标音衍形"字。其中,转注是给"转声托事"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4.
转注、假借是造字法,而且造出了新字形。转注是造字部件省略笔画的造字法,假借是借事造字而不是借字来用,是抽象意义字的造字法。六书是六种状态字的造字法,包括了所有情况下的汉字。形声字是表示同一事物不同种类的名称的字,这一类字是以表音来区别字义的,是汉字的特例。转注字是简化构字部件而造出的字。假借这种造字法,是既不能象形也不能会意还不能用形声来表义的抽象意义的字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5.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假借正诠周官保氏教国子以六书,六书者,造字之本也。文字不越形、事、意、声,故六书之中,指事、象形、会意、形声之为造字,其事易见也,转注之同意孳乳,其为造字,亦人所易晓也。独假借以节文为造字,其事甚晦,其理似乖。故自来说假借者,直不胜其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六书”中的次第问题。认为“象形”应置于“指事”之前,“假借”应置于“形声”之前,“会意”也应置于“形声”之前。所以,除了“转注”的“五书”的次第应为: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吸取众多学者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六书"作为汉字构形的演化,尤其对其中的"假借、转注、形声"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提出了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这六种造字方法,被现代广告标志设计者用来,成为标志设计的元素。而且这一元素的运用,发扬了汉字这一表意文字的特点,突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了汉字的光辉,使标志设计独具中国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六书"是传统文字学中关于汉字结构的基本理论,历来为汉字学者所宗。"六书"把庞杂的汉字分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类型,自许慎《说字解字》赋予其定义并附加字例开始,两千多年来,由于学者们没有做到周密完善,致使有些字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明确归类,从而造成汉字在"六书"区分和辨识上存在一些困惑。本文以赵撝谦《六书本义》为基点,综合古今学者的观点,试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判别作一浅显探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就《六书音均表》一书探讨段玉裁在古音学上的成就和地位。其成就主要表现为:在继承先贤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创新-首先是古韵分部上的创新,其次是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如支脂之分立、尤侯分立、真文分立的论断,十七部排列次第与合韵说,同声必同部说,古三声说,语音分三期说等,正基于此,人们才第一次对古音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同时,段氏还从语音角度解释假借、转注;并将古音理论运用于训诂实践中,因声求义,等等,为我国古音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音学地位若单从时间先后看,是承先启后的,而从乾嘉时代学术的特殊性考虑,确是遥遥领先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技艺随朝代更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古汉字造字法"六书"中"形声"、"象形"、"会意"、"假借"、"指事"、"转注"角度出发,追寻造字法与古典园林的联系,对汉字造字法在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的应用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2.
本有其字的假借,一般认为有仓促之间写了别字,但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东巴文本有其字的假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别音义、避重复、求新奇、不规范、仿古。这对研究其他文字本有其字假借字的产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把假借定义为“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他认为假借必有本字,假借包括同声通写字、话名标识字等内容。其假借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对于我们理解音近义通、探求词和词之间的语源关系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假借"小议     
“六书”之一“假借”,许慎“本无其字”说宜作“本非其字”解;同源通用是假借;同音代替是假借的一种形式,也是“依声托事”;本字不等于初文,更不是后起字。  相似文献   

15.
过去,一说汉字的构造,人们便崇尚“六书”,即《周礼·地官司徒·保氏》里最早提到的,后经东汉许慎归纳总结出来的所谓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t??iε〕~2)诎(〔t??‘y〕'),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  相似文献   

16.
关于转注的争论历年不休,各有千秋。这些差异多是角度不同。笔者欲从转注分类造字法这个角度出发,简论转注中遵循会意形声的原则以源义素为转变核心造转注字,以转注原体字为声符,添加"类首"为形符,形成形声转注字。而另一种就是在转注原体字的基础上,添加形符或转形符,形成会意转注字。互训可能是转注原体与转注字间的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17.
假借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比较棘手的问题。长久以来,对于假借这个概念的理解,各家观点不尽一致。本文把假借字分为真假借字和准假借字,表述了假借的概念、分布及发展状况、产生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借虽然没有新增文字形体,却使一个原无字形可表达的语词固定地有了一个书写符号。从文字记录语词的原则来说,它是一种造字法。假借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困难。许慎《说文》对“假借”的定义,“本无其字”指的就是客观造字要求。“依声托事”则是为语词寻求书写符号的主观认知过程。假借字的含义,与其本义可以有联系,但关键在“依声”。假借字的使用,既突破固有的象形表意的方法,解决了语词字符的文化交流需要,也节制了字符的数量膨胀,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音的新途径。在汉字发展史上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马氏文通》字类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通》以义定类:一字一义,则一字一类;一字数义,则一字数类。后者即“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实际上就是字的兼类。且《文通》的最小运用单位是字而不是词,因而一字数义的兼类现象就多了起来。而当某个字的甲义临时引申为乙义时,该字则由甲类字“假借”为乙类字。可见,《文通》的字类理论自戍体系,其“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并没有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20.
假借通假和破读等现象,既是文字词汇的问题,又是重要的语音问题,由于它们似同实异,辨别起来有一定困难,妨碍了我们对古文的阅读,因此,区分它们对掌握古汉语字词的形、音、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上述问题,结合具体的语境作比较分析。假借和通假。从广义上说假借和通假都是假借,不过前者是造字假借,后者是用字假借,我们通常所说的假借是指“六书”中的假借,而不包含通假。假借是因有限的汉字不能记录极为丰富的语言中的词,为了解决这个字少词多供不应求的矛盾而产生的特有现象。它是用业已存在的字来托事,表达另外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