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氧化氢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由于它分解所产生的氧具有漂白、氧化、消毒、杀菌等多种功效,且具有无副产物、无须处理等特点,被广泛用于造纸、纺织、化工等工农业生产中.我国过氧化氢生产大致经历了电解法、镍触媒悬浮釜蒽醌法和钯触媒固定床蒽醌法3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为规模小、能耗高的电解法,1971年开始使用镍触媒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技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黎明化工研究院推出钯触媒固定床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技术.经过多年的实践,此法工艺技术越来越成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现对钯触媒固定床蒽醌法工艺技术的优势作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2.
以草酸氧钛酸为前驱物,采用"浸渍-提拉法"在玻璃纤维丝基体上生成纳米TiO2前驱物薄膜,经过热分解得到纳米TiO2光降解触媒丝.XRD分析表明触媒丝表面薄膜为锐钛矿型TiO2, SEM形貌分析表明有部分小颗粒TiO2团聚在薄膜表面,颗粒粒度≤100 nm.该纳米TiO2光降解触媒丝能够在1 h内使罗丹明B在紫外光作用下降解66.67%~72.22%.  相似文献   

3.
就Ni_(70)Mn_(25)Co_5合金触媒材料中的氧含量对合成金刚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氧在合成过程中的行为和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触媒中氧含量降低,会提高其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4.
用石油硫醚(I~#)—TCE溶液作萃取剂,经酸度、贵贱金属萃取体系的分离、反复使用次数、萃取容量、萃取时间、合成试验等表明:在萃取工艺条件下,石油硫醚(I~#)—TCE溶液,可使铂、钯达到选择性分离;并找到了6M NH_4OH溶液是载钯有机中相反萃钯的适宜反萃剂。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六种铁基粉末触媒(FeNiNa,n=0,1,2,3,d,5X。代表Fe在触媒中的含量,Xn〉xn-1)在国产六面顶压机上进行了金刚石单晶的合成实验,研究了高温高压条件下(~6GPa,~1600℃),铁基粉末触媒随铁含量的改变,石墨碳—铁基触媒体系合成金刚石条件的变化规律以及金刚石单晶的生长特性,利用穆斯堡尔谱对金刚石中铁元素形成的包裹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随着铁基粉末触媒中铁含量的增加,合成金刚石的压力和温度条件逐渐增高,金刚石生长的“V形区”上移,同时得出了铁基粉末触媒适合高温区(110)和(111)面生长以及金刚石中铁元素以FeNi和FeyC形式存在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革命的推动上,我院已小批量生产651触媒。在研制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驗室現有設备,不断改革工艺条件,簡化流程,提高了651触媒的活性质量,同时协助使用单位,选择較佳操作条件,延长了651触媒使用寿命。北京某工厂使用此触媒,使用寿命已达一年半以上,現仍在继續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后过渡金属催化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合是制备功能化聚烯烃最为直接高效的方法,其中催化剂的选择是核心问题.在α-二亚胺镍、钯催化剂之后,磷氧配位的磺酸-膦钯催化剂是性能最好、研究最多的一个体系.对近年来报道的磷氧配位的镍、钯催化剂在烯烃聚合以及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介绍含有磺酸-膦、酚-膦以及双膦单氧配体的3个磷氧镍钯催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钯(Ⅱ)—硫氰酸钾—罗丹明B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聚乙烯醇存在下,钯与硫氰酸钾和罗丹明B的显色反应.在0.001—0.002mol/LH_2SO_4介质中,生成离子缔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89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48×10~5L·mol~(-1)·cm~(-1).钯含量在0—8μg/25mL内服从比尔定律.还研究了多种离子对测定的影响.方法应用于钯——活性炭催化剂中钯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便宜的高分子做载体原料,制备了三种新的聚合氧膦——钯络合催化剂。在烯烃及硝基苯的催化氢化中,其活性明显优于文献中二价钯类型的催化剂。1 实验1.1 药品及仪器微晶纤维素(层析用)直链淀粉(自制),聚乙烯醇为试剂级,二水合氯化钯为分析纯,氯化二苯基膦(自制)。103—型气相色谱仪;ESCALABMKⅡ光电子能谱仪;P—E—303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LPHA CENTAVRI 红外光谱仪,721A 型分光光度计。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五十年代,在高温、高压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触媒的被采用,才使人们第一次实现了由石墨向金刚石的转变。而以后的研究证实,优良触媒的选择,对金刚石的优质高产又有重大的影响。 本文引述了金属触媒的优选原则,并对十种触媒进行了有目的的探讨。研究表明,不同的触媒对获得强度高、完整性好的优质单晶体确实有重大意义从对比中可知,金属钻更为符合优选原则,其结果亦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低钯新型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流动体系微型反应器、TPR、TPD技术研究了La-Ce-Zr-Ti-O,Pd-La-Ce-Zr-Ti-O,Pd-Rh-La-Ce-Zr-Ti-O3种体系的催化剂在低钯负载量(<1.0‰)时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对低钯型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0.8‰的钯含量是比较合适的;铑在催化剂中对NO的转化具有独特作用,但并非不可替;在Pd-La-Ce-Zr-Ti-O催化剂中,TPR谱图上550℃左右的还原峰对应的氧物种应该是催化剂主要的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12.
ZA—1型氨合成催化剂是浙江化工学院经过七年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进行了一百六十七次的反复试验,制备和测定了三百二十三只样品,取得了二万余个数据,于一九七六年六月在实验室内研制成功的低温高活性氨触媒剂。在完成实验室工作后,在湖南省桃源氮肥厂的支持下,进行了扩大生产。首批试制产品分别在桃源氮肥厂和我省海宁、余姚化肥厂进行工业试用。七七年又有七个厂进行了第二批试用。下面将海宁化肥厂使用该触媒还原的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循环伏安法分别研究了在酸性水溶液与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中钯电极上的氧还原反应(ORR),并探究了离子液体中质子供体(水)的引入对氧电还原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酸性水溶液中钯电极上氧还原反应的4电子途径不同,在质子惰性的[Bmim]BF4离子液体中钯电极上的氧还原是通过1电子途径进行,还原生成离子液体中能稳定存在的O2●-,且该反应有较好的可逆性.而在离子液体中引入少量水后,氧还原反应逐渐向不可逆的2电子途径转化,生成过氧化物.  相似文献   

14.
以活性氧化铝为载体,采用超声波浸渍法制备不同钯含量的催化剂,用于氢气中微量氧气的去除.研究了反应过程中催化剂钯含量和氢气空速对出口氧气含量的影响,采用红外热成像方法对催化床层反应区域进行了检测.研究发现,随空速增大,氧气转化率降低;出口氧含量曲线在空速为10~12s^-1和15~17s^-1两处出现拐点,且钯含量越高,拐点越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在氢氧催化反应中,内扩散为反应的主要控制步骤;当钯含量高于0.20%时,提高钯含量对催化反应影响不明显;采用较低的钯含量、较小的颗粒、较大的催化剂装填量有利于提高除氧反应效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以1.2—二氯乙烷萃取钯(11)—硫代米蚩酮—高氯酸盐离子缔合物光度法测定微量钯,该缔合物的1,2—二氯乙烷溶液的最大吸收在525nm,在0-7.0μgpd(11)/10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其摩尔吸收系数为2.68×10~5Lmo.1~(-1)·cm~(-1),本法可用于合成试样中微量钯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以活性氧化铝为载体,采用超声波浸渍法制备一系列不同钯含量的催化剂,将此催化剂用于除去氢气中的微量氧气的实验。实验测定含有一定氧气的氢气在钯催化作用下,催化剂钯含量和氢气空速对出口氧气浓度的影响,采用红外线热成像方法对催化床层反应区域进行了检测。实验显示,随空速增大,氧气转化率降低。出口氧含量曲线在空速为9s-1和15s-1两处拐点,且钯含量越高,拐点越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在氢氧催化反应中,内扩散为反应的主要控制步骤,在钯含量高于0.2%,提高钯含量对催化反应影响不明显。采用较低的钯含量、较小颗粒、较大催化剂装填量有利于提高除氧反应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扼要阐述在生产中采用超载量(多层物理吸附的)Zn(AC)2活性炭触媒,以正常触媒交换方法复活严重老化的高温(200℃)椰核触媒,使STY由0.47恢复到0.8,质量、消耗均较同条件的反应好。为复活和延长触媒寿命提供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完善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Ni_(40)Mn_(30)Fe_(30)触媒合金中加入了(0.1—O.2%)的B,B+N,Y,Ce,混合稀土。含B(或B+N)的触媒,明显地提高了金刚石的抗氧化性能,对平均抗压强度也有提高;此种触媒可以推广应用。稀土元素也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把含有和不含有微量元素的Ni_(40)Mn_(30)Fe_(30)触媒片分半对称地组装在同一高温高压反应腔中,造成水平方向的微量掺杂原子的浓度梯度,研究了硼等微量原子对高温高压合成金刚石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对触媒形状的变化关系与表面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制备类泡沫触媒的基础上,总结了类泡沫触媒在国产六面顶压机上合成金刚石的基本工艺规律,并对类泡沫触媒在六面顶压机上合成金刚石的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确定.结果表明,增加石墨与触媒的接触面积或反应面积,是提高合成金刚石转化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关于钯和镍管泄氢性能的实验研究报告。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镍比钯的工作温度要高2~3倍,但前者比后者泄氢的稳定性好。为了提高钯泄氢的稳定性,适当选用较高的工作温度是必要的。待纯化的氢气中含有微量水蒸汽时,可引起两者泄氢能力的严重下降,并出现不稳定。当钯和镍表面有氧化层生成时,亦可使泄氢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将钯和镍放在氢气中分别用500℃和1000℃的高温加热法加以取除。对于经过长期使用而老化的钯管,用热处理方法试图恢复和提高其泄氢能力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报告还讨论了钯泄漏器在加速器和离子源经实验中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