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呈现出新的特点.但由于存在农村劳动力技能低、农民进城务工具有较大盲目性、政府职能缺位等现象,又加之部分农民还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阻力很大.当前,政府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健全劳动力市场职能、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等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在对2个街办3个乡镇150余农户抽样调查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土地流转、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驱动机理,并提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需完善保障机制、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镇建设等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集聚,城市规划用地供给日趋紧张,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福建省城市土地产出率是亟需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把政府干预程度、经济结构和城市用地规模等指标融入生产函数,以此构建土地产出率的理论模型,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替代效应使得劳动力集聚与资本集聚相比对城市土地产出率的正向影响更强,但是劳动力过度集聚无法提升福建省城市土地产出率;劳动力的收入效应提高城市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提升福建省城市土地产出率;劳动力转移、土地供给扩张以及政府干预过度反而降低土地产出率.本文认为促进经济集聚、优化产业结构和合理利用土地等政策都有利于提高福建省城市土地产出率.  相似文献   

4.
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引起农村家庭承载的生产、教育和赡养功能弱化,形成的留守家庭问题,已危及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作为政府和社会、劳动力流入地城市和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共同构建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阐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状,提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为今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化转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理论界上的劳动力转移既包括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又包括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前者称为"极化效应",后者称为"滑流效应"。美国经济学家赫什曼认为,经济主体受到利益驱动,劳动力和资本总是从边缘地区(农村)向核心地区(城市)转移,因此"极化效应"是主要效应。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农村人口比重高,城乡收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至今,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目前,我国建筑业的5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50%的从业人员均来自农村.可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是目前山东省乃至全国都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通过运用历史数据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并运用推拉理论,以城市为视角,实证分析了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吸引力,同时指出城市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的推力.最后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难题之一在于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成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但目前的培训工作存在培训体制不顺、统筹协调不力、培训工作开展不平衡、培训条件和质量普遍较差等问题。对此认为,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键在于: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教育服务富余农民工作的领导;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基地建设;搞好部门联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加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过低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技能、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特别是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除近年来已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了1.l亿人外,目前仍还有剩余劳动力1.2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从而每年约有7千万人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非农产业,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人口大流动,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城市文化消费为例,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方法,对省域层面农村劳动力对城市区域公共服务的影响机制及可能的空间外溢效应进行了识别。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显著增加转入区域及其周边城市文化消费价格;转移劳动力的低技能水平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收入水平,而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公共服务供给产生了较明显的负面影响。为了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并抑制其对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负面影响效应,重点应该是加大对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提高转移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同时,积极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公共服务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和产业对转移劳动力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3.
牛艳华  黄向球  李赛 《河南科学》2013,(12):2269-2274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实现健康城镇化的关键因素,也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前提.为探索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利用近几年来河南省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抽样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县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特征、发展趋势及促动因素,并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应重点推进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及城乡就业制度创新,同时提升各级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立城乡互通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这些措施促使县域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够真正融入城镇,进而使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4.
《创新科技》2006,(12):5-6
吴敬琏指出,国内民企目前面临诸多新挑战。第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形势正发生变化。现在,农村可转移劳动力在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转移出来了。过去,民企享受到了“人口溢利”,吃苦耐劳,低成本,守纪律的进城民工,配合企业家精神,产生出了强大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文章主要使用计量方法,研究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农业劳动力与农业增加值是反方向变化;2)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力;3)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相似文献   

16.
2004年,中央针对“三农问题”,开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工作,2006年中央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部六个部委,又以共同文件形式下达了《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的通知》,余庆县农广校在具体的组织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发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户籍、就业政策、社保、文化素质、土地政策等许多因素的制约,结合农村基n_r-.作的实际,提出相应对策,以保证中央这一惠农政策能深入民心。  相似文献   

17.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难点问题,也是我国如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河南作为农村人1:7占75%以上的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尤为突出。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河南省能否顺利搞好现代化建设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入手,找出河南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制约因素,并分析探讨当前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和对策,从而加快河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期早日实现河南由农业弱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所带来的收入与城市打工的劳务收入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土地闲置,从而产生了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本文以魏岭乡为例,通过对该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就今后如何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丽琴  建立黄 《科技信息》2011,(18):I0045-I0045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面临着劳动力总量过剩、素质偏低等问题。转移农村劳动力,必须转变观念,广开渠道,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社会就业岗位同步增加。  相似文献   

20.
土地和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的两大要素,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能够有效促进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基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和永胜县的抽样调查,分析山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土地流转现状,运用线性回归方法、趋势线方法,研究山区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非农就业两者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受农户自身素质、土地耕种条件、地形条件等影响,山区土地流转规模小,比例低,行为不规范,效益低;山区农村非农就业以文化程度较低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转移为主,且非农就业经济收入比重偏低;土地流转与非农就业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913 9,地势平坦的区域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