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收集测定的带鱼渔捞统计及生物学资料,研究带鱼亲体与补充量关系,得出关系式为R=9.7542 Ae-0.1477A。从而求得最大持续产量所需的亲体量为5.3亿尾。而1986年的亲体量仅为4.6亿尾。确认带鱼产卵亲体已严重不足,亟需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
东海区带鱼限额捕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历年带鱼资源的调查和监测资料,运用数理模式和以往带鱼研究成果,计算了东海区带鱼的资源量、可捕量、最大持续渔获量,分析了资源状况,确定了东海区带鱼的总许可渔获量,探讨了东海区实行带鱼限额捕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带鱼是东海区年产量最高的鱼种,占东海区海水鱼总产量的35%,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东海群系带鱼资源水平不断下降。尽管先后采取了底拖网“伏休”,张网休渔期,幼带鱼保护区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对产卵带鱼的捕捞强度未加控制,春夏汛期间大肆捕捞产卵带鱼的现象日益加剧,致使目前带鱼亲体数量严重不足,正常繁殖亲体缺额1.5亿尾。  相似文献   

4.
东海带鱼补充群体数量预报及冬汛渔获量预报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对东海带鱼补充群体数量与气象、水文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东海带鱼补充群体发生数量预测方程和改进后的新的冬汛带鱼渔获量预报方程,预测和预报结果经检验后表明有较高的精度,对东海带鱼资源的评估研究和渔政管理、渔场生产安排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根据日本水产厅1981年到2009年间的日本海·东海带鱼系群渔获量和单位努力量渔获量(CPUE)数据,对东黄海海域带鱼资源进行了评估。本文主要利用年龄结构产量模型(Age-structured production model,ASPM)评估了该海域带鱼系群的资源尾数和生物量,描述了带鱼资源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海域带鱼系群的资源尾数持续下降,从1981年的1.7×10~7尾降至2009年的0.8×10~7尾。至于年龄组成,4到8龄的资源尾数急剧下降,从1997年开始几乎没有高年龄组资源。从1981年到1985年,种群生物量急剧减少,从7×10~4 t降至不足3×10~4 t。从2003年开始,种群生物量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低于1981年的10%.参数敏感性测试表明,相较于其他参数,陡度系数h和自然死亡系数M对模型的影响较大。当M的值越小时,评估的资源尾数越小;当h的值越大时,资源尾数下降的速率越慢,即补充的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数学模式对带鱼进行评估分析,并探讨调整捕捞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的途径。结果为;生长参数:W_∞=2176克,K=0.274,t_0=-0.87。自然死亡系数:M=0.44捕捞死亡系数:F:在六十年代前期为1.01,七十年代后期为2.09。最大持续渔获量:MSY=922万担。相应的捕捞力量f_(max)=3829×10~2作业日(60马力机帆船)根据当前的捕捞状况,若F=2.0时,开捕年龄由0.5龄推迟到1龄和由1.0龄推迟到1.5龄。则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Y/R 分别可提高25%和20%。当前调整捕捞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的途径以限制夏、秋季拖网渔船捕捞1.5龄以下的带鱼比较合宜。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北江流域can的个体生殖力与雌亲体多项形态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can个体绝对生殖力(F)和体长相对生殖力(FL)均与体长、体重、净体重、成熟系数和性腺重呈显著相关;体重相对生殖力(FW)与性腺重和成熟系数显著相关,与其他形态学指标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北江流域(鳖) 的个体生殖力与雌亲体多项形态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童个体绝对生殖力(F)和体长相对生殖力(FL)均与体长、体重、净体重、成熟系数和性腺重呈显著相关;体重相对生殖力(Fw)与性腺重和成熟系数显著相关,与其他形态学指标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980年以来东海带鱼的资源状况和变动原因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基础以八十年代中期最为薄弱,近几年的带鱼资源数量已增加到八十年代初的水平。但资源量的增加部分均为低龄鱼和幼体,高龄鱼比例反而下降。目前带鱼低龄化、小型化现象明显,资源尚处于生长型过度捕捞中,渔获量的上升并非资源的根本好转。影响带鱼资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捕捞强度过大和不合理利用资源。针对资源现状,文章提出了“夏保、秋养、冬捕”的管理意见,在近期可先增加实施夏秋季底拖网局部或全海区休渔2-3个月的管理措施,以减轻捕涝压力,逐渐使资源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0.
用营养动态模式估算东海区大陆架渔场渔业资源蕴藏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用在东海区渔场进行的"海洋生物资源补充调查和资源评价"获得的初级生产力调查结果,综合已有的研究数据,采用PARSONS和CUSHING营养动态模式,对东海区渔场的渔业资源蕴藏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96~2005年东海区大陆架渔场渔业资源平均营养级为3.531级,近10年渔业资源年平均蕴藏量为836×104t,可捕量为418×104t左右;其中东海陆架渔场平均资源量为591×104t,可捕量296×104t;黄海南部平均资源量为245×104t,可捕量123×104t。2002~2005年东海区大陆架渔场平均资源蕴藏量为855×104t,可捕量为428×104t左右;东海区大陆架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14.59t/km2,可捕量7.5t/km2;有机碳与鱼的比例为10.32:1,在世界各渔场中均属于较高水平;东海的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8.89t/km2,东海区海域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10.20t/km2,可捕量分别为4.5t/km2和5.1t/km2,高于黄渤海区和南海,略低于福建海区。目前东海区大陆架渔场的年渔获量已达750×104t左右,远远超过估算的420×104t左右年可捕量水平,使渔业资源始终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要使渔业资源恢复到良好状态,至少要减少目前40%的渔获量。  相似文献   

11.
根据山东省1996—2017年渔业统计数据,对山东省11种主要经济海洋鱼类捕捞量的变动与鱼种结构进行分析,并结合捕捞方式,讨论4个优势种捕捞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山东近海主要经济鱼类的捕捞总量在1996—1999年保持增长态势,之后下降明显;鱼种结构的多样性与均匀性不断增加;经多年捕捞利用,蓝点马鲛、带鱼衰退明显,个体趋于小型化;鳀鱼在2003年以后虽然出现衰退现象,但生殖力明显增大。总之,山东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蓝点马鲛、带鱼、鳀鱼仍处于衰退状态,需要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2.
浙江渔场鲐鲹鱼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浙江渔场鲐鱼资源利用研究组长:宋海棠副组长:苗振清、黄传平成员:商金发、陈阿毛、李平、丁天明、水柏年浙江渔场鲐鲹鱼资源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专业物种数据库(IUCN, OBIS 和 GBIF)、文献数据库和专著中提取并整合分布在我国海域的 86 种受威胁海洋鱼类的基础信息数据, 利用 GIS 技术得到热点分布区域和捕捞压力格局, 通过比较物种丰度图层和脆弱度指数加权丰度图层, 探讨我国受威胁海洋鱼类的分布与受威胁状况, 并结合现有保护区信息与渔业捕捞热点区域进行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 1) 我国受威胁海洋鱼类分布热点区域包括台湾海峡海域、闽南海域、台湾以东海域、粤东海域和珠江口海域, 面积达到23.1 万 km2, 占我国海域总面积的7.7%; 2) 我国海洋保护区面积仅占受威胁海洋鱼类分布热点区域的2.3%, 覆盖度需要加强; 3) 浙中南部分海域既是捕捞“热点”区域, 也是客观上受捕捞威胁严重的区域, 需加强管理; 4) 结合Global Fishing Watch的捕捞数据分析显示, 我国的禁渔政策对鱼类多样性保护效果显著, 在休渔期捕捞强度降低80%以上, 但整体捕捞压力仍巨大。  相似文献   

14.
夏秋汛浙江渔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1991—1993年夏秋汛浙江渔场浮游动物的调查结果,初步研究了该渔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该海区的主要种类为暖水种,少数为近岸种,暖温带种,共46种,隶属于27科32属。其中水母类12种,上层鱼饵料生物34种。主要种类为浮游甲壳类、毛颚类。1991—1993年,生物量分布不规则。总趋势是:6月—9月,高生物量区北移,调查区北部内侧高于南部。渔汛期间,浮游动物较丰富。1991年属丰富年景。1992年属中等年景,1992年属偏低年景。  相似文献   

15.
赣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场现状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赣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场现状,于2008年4月至2009年6月间通过现场采样和社会调查2种方法对赣江中游赣州至新干段12处四大家鱼产卵场进行了调查,并对水文和正在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对产卵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采得标本共计3 942尾,其中四大家鱼58尾;采集卵苗590尾,其中四大家鱼鱼卵38粒,获得51份渔民鱼类资源调查问卷。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赣江中游原有12处产卵场中赣州储潭和峡江巴邱四大家鱼产卵场保存较好。  相似文献   

16.
长江铜陵段老洲水域鱼类资源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江铜陵段老洲水域中的鱼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该水域中鱼类共计36种,隶属于8目15科和30属;这些鱼类可分为淡水、洄游和河口3个生态类群,其中以淡水类群为优势类群.自上世纪中后期以来,长江铜陵段老洲水域中的鱼类组成及资源发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动,主要特点为鱼类的目数和种数减少、珍稀鱼类的濒危甚至灭绝、渔获物的低龄化和小型化.本文从不科学捕捞、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和生物入侵四个方面总结了造成该水域中鱼类组成及资源变动的主要原因,并为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三峡水库消落期不同出库流量与洞庭湖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加权可利用面积之间的关系,选取水深和流速作为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关键影响因子,建立生境适宜性曲线,基于物理栖息地模型定量评估鱼类产卵生境适宜性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量化鱼类产卵所需的适宜生态流量。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消落期增加出库流量对洞庭湖的水位及流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对东洞庭湖的影响明显,对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影响较小;随着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的增加,湖区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加权可利用面积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不同湖区的加权可利用面积变化趋势及对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的响应情况具有显著差异,东洞庭湖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加权可利用面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南洞庭湖加权可利用面积总体增长幅度不大,呈现双峰曲线,西洞庭湖加权可利用面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适宜生态流量范围为18 500~24 500 m3/s,最适宜生态流量为22 500 m3/s。  相似文献   

18.
北部湾是著名的渔场,湾内鱼虾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广西沿海地处北部湾,发展渔业生产得天独厚,但长期以来捕捞生产大部分都在近海作业,捕捞强度过大;今后要充分利用北部湾丰富的中上层鱼类资源和湾西部公海渔区的鱼类资源,并向湾口及外海发展,进一步发展广西海洋捕捞生产。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6年5月~2007年2月在浙江南部外海渔场使用单拖网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的鱼类样品,初步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区系特征。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渔场调查海域共有鱼类205种,其中硬骨鱼类为195种,软骨鱼类为10种,隶属于20目,85科,145属。大多数为暖水性种类,共有135种,占鱼类总种数的65.9%;暖温性种类次之,共有67种,占鱼类总种数的32.7%;冷温性种类较少,仅3种,占鱼类总种数的1.5%。鱼类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日亚区,其区系关系与我国南海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是日本,而与黄海、渤海关系较疏远。在调查所得的鱼类中,以底层鱼类所占比重最大,为65.9%,近底层鱼类次之,占15.6%,岩礁性鱼类、中上层鱼类分别占9.8%、8.8%。经济价值较高、捕捞产量较好的重要种类主要是刺鲳、竹筴鱼、短鳍红娘鱼、带鱼、黄鳍马面鲀等。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87—1993年鲐、鲹幼鱼发生量调查,分析研究鲐、鲹鱼的资源变动趋势,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鲐、鲹鱼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调查表明,在海况正常的年景、幼鱼发生量指数(密度指数)与上层鱼渔获量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资源丰欠和夏秋汛渔情预报的一个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