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与旅游产业效应及联动发展有关,使用分形理论可以为区域旅游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调整提供指导。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分形维数的测算,结果发现旅游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是分形的,且聚集性很强,未来可能会出现多中心并存的空间格局。各旅游吸引物基本呈现出由南向北的线性分布,同时吸引物体系具有多分形特征,系统空间结构的自组织优化功能不足。据此,构建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双核心,四板块”旅游空间结构,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综合交通路网络,利用GIS空间分析中成本距离算法,选取平均旅行时间和可达性系数指标,对示范区五星级农家乐空间可达性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区农家乐空间布局呈现大分散,小集聚圈层结构。依据缓冲区范围内的农家乐个数,将其空间布局归纳为交通依赖型、景区辐射型、都市边缘型3类;示范区内的农家乐平均旅行时间都在3h以内,平均用时1.794h,综合交通网络较发达。但可达性系数极差达到0.964,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突出,内部差异显著;可达性空间格局表现为以农家乐为核心的距离衰减规律且交通网络指向性特征明显。农家乐空间分布和交通路网结构是影响可达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设立是安徽省建立"旅游经济强省"的一项重要举措.皖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多元性、差异性、民族性特色,基于经济全球化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从文化异质性视角出发,围绕入境旅游发展,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与国内热点入境旅游目的地进行比较,提出其国际化战略构想:凸显文化特质,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走向世界;加强旅游联合,优化国际旅游路线,发挥热点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新常态下,旅游中心城市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载体。通过构建旅游中心性指数测算模型,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测算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中心性分类指数和旅游中心性综合指数,并对旅游中心城市的等级划分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市旅游中心性指数存在差异,可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一级旅游中心城市为黄山市,二级旅游中心城市包括池州、芜湖、安庆3市,三级旅游中心城市包括宣城、马鞍山2市,四级旅游中心城市为铜陵市。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经济发展,城市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期。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典型案例,借助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测度示范区服务业集聚程度,分析其集聚演化特征,探索集聚形成原因。研究发现:(1)2003—2010年示范区四类服务业空间基尼系数普遍较低,发展较为均衡;2011—2015年示范区消费性服务业和分配性服务业呈现较为显著的聚集特征;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略有上升,社会性服务业分布呈现均等化趋势。14个服务行业呈现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从静态来看,2015年,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集聚程度均较高;从动态来看,除教育,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外,其他所有服务行业正处于集聚发展阶段。(2)示范区核心区的相对专业指数较高,黄山市消费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最高,而其它各城市专业化程度总体相对较低。示范区服务业地域分工现象已经显现,形成了"马芜铜"和示范区核心区两大空间板块。各城市形成了相对不同的专业化行业,并表现出不同行业特征。(3)选取13项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识别了市场需求因子、创新要素因子、人力资本因子以及城市发展因子4个影响因素,4个影响因素对示范区服务业集聚都有一定的正向解释力。市场规模有效促进了服务业的集聚;创新要素是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的驱动力,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推动服务业高级化;交通设施条件、信息化水平能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人力资本要素对服务业集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示范区城市发展水平与服务业集聚密切相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  相似文献   

6.
7.
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随着旅游业空间形态、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的变革,旅游新业态成为旅游市场和学术界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研究区域,在文献梳理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尝试将旅游新业态划分为内部创新型和融合创新型两个类别。通过相关指标的测算,揭示了示范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新业态总体呈现出发展演进态势迅猛、空间集聚格局凸显、区域特色优势突出和产业融合趋势显著的特征,并受到资源、经济、交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8.
张泉  葛敬松  李喃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10):4255-4264
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全域旅游与文旅深度融合新趋势,开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格局的研究,能够为示范区后续开发建设提供思路与导向。借助平均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示范区内A级景区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示范区A级景区整体分布不均衡,呈现集中分布特征。②示范区内A级景区显现“两主、四次”的空间格局,呈现“Y”字型分布态势。③遗产点密度因子驱动力最强,经济发展因素对A级景区空间分布影响程度较大,自然环境因素驱动力较弱;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多数因子聚类特征表现明显;交互探测结果表明两种因子共同作用强于单因子作用。  相似文献   

9.
旅游转型升级是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分析皖南示范区旅游转型升级的动因,分别从旅游经济、旅游产品、旅游形象、旅游市场四个方面探讨皖南示范区旅游转型升级的效应,揭示皖南示范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制约因素,由此,提出理念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市场升级等旅游转型升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文化旅游示范区,而文化旅游场的营造是文化旅游体验的核心问题.本研究提出文化旅游场的营造模型,模型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建而成:一是目标市场系统为导向,二是目的地文化系统为根本,三是表达方式系统为载体.这三个关键要素构成了一个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系统;并以西方文化背景的游客为目标市场,对徽文化客栈体验旅游场的营造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区域旅游线路开发设计——以皖南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线路设计是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中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区域旅游线路设计的原理,分析皖南旅游区旅游线路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旅游线路开发、建设构想,充分发挥皖南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区域旅游效益。  相似文献   

12.
"点—轴系统理论"对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根据图们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旅游地系统布局现状,运用"点—轴系统"理论,构建了图们文化旅游发展的模式。即一个中心点、一条发展轴、两大旅游增长极、三大联动区域的城市布局。  相似文献   

13.
当前,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功能正由原来的散客空间组织向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转变.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的发挥需要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景区空间整合的相关研究.笔者立足于解决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景区空间整合问题,基于设施选址理论,以创造城市游客总体满意程度最大为目标,构建了考虑交通方式、景区质量高低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景区空间整合模型max∑∑∑i∈I j∈Jk∈Kairig°ijkxijk.把所建模型应用于石家庄市,得出其合理的需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数目应为5个,确定了其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景区的空间整合联系,绘出整合图,提出了如下相关建议:1)石家庄市应在当前的2个旅游集散中心基础上增加3个;2)基于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景区整合的交通联系通道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需要加强;3)平山县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应进一步加强,以保证旅游公共服务水平;4)石家庄市政府需加大对旅游集散中心的介入程度,强化旅游集散中心公共务服功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流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模型,并基于"精英空间"分析了城市新的空间极化产生的机理和结果.以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样本数据进行区位商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探讨了信息时代新的城市空间极化现象.研究表明:流动空间通过精英空间来影响城市空间极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集聚,是人力资本、财富和科技知识的空间集中.  相似文献   

15.
当前乡村聚落正面临转型和空间重构,村镇体系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分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皖西南溪镇为实证区域,对大别山区村镇体系的空间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南溪的村镇体系结构一定程度上服从Zipf定律,村镇体系规模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2)无标度区范围跨度狭窄,村镇体系的分形发育不完善,其空间分布既非高度集中也非均匀分布,呈现出中间状态.(3)山区村镇的职业结构分化显著.从业人口中,职业结构分化显著,这将有利于山区城镇化的推进和村镇体系的空间优化,而非从业人口基本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山区居民点调整中应给予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百度指数搜索,采用“自上而下”方法,对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张裕国际葡萄酒城网络关注度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张裕国际葡萄酒城网络关注度呈现波动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移动端网络关注度增长较快,PC端有所下滑;东部地区的网络关注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基本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空间递减格局,这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格局一致;网络关注度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且具有“近邻效应”,与景区较近的区域网络关注度高;网络关注度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表现为低、高网络关注度省区分别与低、高网络关注度省区为邻,空间集聚性大于异质性;网络关注度在局域空间分布上较为稳定,高高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及长江下游地区,网络关注度的“冷点”区域分布在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旅游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对优化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长岛为研究区,利用2016—2020年POI数据表征旅游要素,采用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法,探讨了长岛不同旅游要素的时空分布、演化规律以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旅游要素在长岛的空间布局呈现较明显的由南向北延伸的趋势,新增旅游要素的数量具有先递减后逐渐增长的特征;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会受到经济因素、土地因素、旅游景区知名度、旅游资源承载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据分形理论和方法,利用四川省和重庆市1950年1月—2009年9月(震级≥4.0)的地震数据和川渝地区大地构造图,计算一级和二级构造单元内地震空间分布的信息维,并对地震空间分布及其分维值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显示:1川渝地区的一级和二级构造单元内的地震空间分布具有分形结构,二级构造单元的地震空间分布分维值差异比一级构造单元更明显;2地震空间分布分维值大小与构造单元内地震发生的次数没有互相对应的关系,而与地震点空间分布密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地震空间分布分维值与构造单元复杂程度、地壳活动强弱之间有较好的联系,其信息维是构造单元活动性强弱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
以兰州-白银城市区域为例,运用分形理论中的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模型对区域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城镇空间分布以兰州市区为中心向四周呈密度衰减状态,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吸引力也是从中心逐渐向四周衰减;城镇高度集中于某一地理要素(交通干线或河流),其自组织演化在空间结构方面具有优化趋势;城市区域空间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20.
由于岩体内部结构面的分布规律具有随机性、复杂性的自相似的特征,可以运用分形理论对其进行研究。通过现场节理调查,描绘了待爆破区域原生节理的分布网络,并统计分析了节理迹长和倾角的概率分布模型;运用盒维数计算方法得出了结构面分布的分形维数D,讨论分形维数D与岩体的工程质量以及结构面分布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对岩体的工程性质以及不同尺度结构面的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节理面的倾角和迹长分别服从正态和对数正态分布;江咀料场节理分布的分形维数D=1.315,响水沟料场节理分布的分形维数D=1.275,河口料场断层系的分维数D=1.164,可见分形维数D越大,结构面越发育,岩体的工程质量就越差;另外随着调查尺度范围的增大,分形维数D反而减小。研究结果可对分形理论在岩土工程质量评价及节理岩体的爆破块度预测等方面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