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主教简介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随着罗马帝国分裂为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基督教也于1054年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后来,经过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又产生了许多否认教皇权力的新教派,统称为“新教”。天主教有一套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皇自称是“基督在世的代表”,对世界天主教会拥有“最高的管理权”。他由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因穿红衣,故俗称红衣主教)相互选举一人担任,任期终身。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新教是16世纪初期在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派别,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其创始人是德国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19世纪初期基督教新新教传教士开始到中国传教,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新教传教士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纷纷进入我国内地传教。1861年,亲行政雒魏林在伦敦布道会的派遣下,首先来到北京创了传教事业。从此,基督教新教在北京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3.
广西省是基督新教在中国进入最晚、布道区最少的省份之一,清末民初才有基督新教大规模进入广西。此前,广西境内天主教活动得较为频繁,是法国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主要的传教地。基督教在广西广泛开展的传教活动对广西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传播的历史是广西近代城市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1890年,基督新教的"内地会"首先在洛阳传教,随后新教的信义会、圣公会和天主教等先后传入洛阳.基督教传入后,设立教堂、开办医院、建立中小学、举办孤儿院,大力发展信徒,积极传播福音.基督教在洛阳的传播有以下特点: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教会医疗事业比较发达;各派之问和谐发展;注意在中国人中发展传教的骨干分子;传教组织比较严密;对洛阳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8世纪中叶,天主教开始在川东地区广泛传播。19世纪中后期,基督新教开始在这里传播。本文在分析地方志文献的基础上,从传播过程、传教方式和传教效果三个方面介绍了近代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川东地区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三大教派尤其是新教和天主教依附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在华传教的合法权利。西方教会利用政治手段来达到传教目的的事实和传教士在华的种种劣迹行为,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反感,成为近代教案频繁发生和义和团运动的基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内战前爱尔兰天主教移民空前涌入美国,冲击了原有的宗教秩序,引起了社会文化震荡,壮大了美国天主教的实力,改变了天主教与新教的力量对比,增强了天主教在宗教格局中的影响力,使美国天主教打上深刻的外来移民烙印,出现了新教徒为主体的美国主流社会所不愿意看到的天主教"罗马化"现象,引起了主流社会的恐慌和不满,他们发起了强烈的反击,最有代表的反击便是兴起了"一无所知党"。  相似文献   

8.
叶德运同志: 你来信问:“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是不是同一种宗教?它们之间有区别吗?”对你所提问题,现简复如下: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基督教和犹太教不是同一种宗教,但也有某些历史渊源。犹太教是犹太人的宗教。它远在基督教产生以前数世纪就流行于巴勒斯坦一带。犹太教是一神教,这个神名叫耶和华。教民笃信神话中所传耶和华神将派遣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无所不在的“恶”,而“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在悲剧中,莎士比亚一方面表现人的理性力量,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人的有限性和悲剧性处境。这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新教对人的本质理解是一致的。从莎士比亚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基督教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文化翻译实践,继承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因子,另一方面,通过对《圣经》的民族语翻译和宗教改革,革除了中世纪晚期基督教弊端,打破了罗马天主教对欧洲思想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对基督教新教的发展、欧洲社会思想领域的变革、民族国家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早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是当今世界宗教色彩最为浓厚的发达国家,具有悠久的宗教传统和众多的宗教信徒,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影响美国内政外交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基督教新教依然是美国的主流宗教,美国人的宗教信仰与其社会政治立场密切相关。美国外交的两大指导思想种族主义和扩张主义都有其宗教源头,分别对应基督教孤立主义和普世主义。宗教对美国外交实践的影响体现在战争、法律、组织建设等方面。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宗教因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外交意图,把握美国外交走向,丰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全方位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美国出版了不少宣扬“人民资本主义”和把美国描绘成“福利国家”、“丰裕社会”的书。与此同时,美国也出版了一些戳穿这种神话和揭露美国贫困真相的书。《另一个美国》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出版于1962年,作者迈克耳·哈林顿是一个资产阶级社会评论家,曾任《天主教工人》杂志的副主编,并曾做过天主教社会工作,在纽约市的贫民窟博维里区、芝加哥的工人居住区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的农场等地进行过调查。本书就是他根据个人的观察,以及研究机构的调查报告、官方发表  相似文献   

13.
张书军 《科技信息》2008,(20):158-158
基督教新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18世纪资本主义思潮的时代特征,同时对职业体育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长远而深久的影响。职业体育的运动伦理与精神追求体现了基督教新教教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中西精神。现代西方文明是以资本主义精神和基督教神学文化精神为社会基本价值取向建立起来的,美国社会是这两种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典型产物,美国可以说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代表国家。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就是谋取利润和维护个人利益,具有强烈的利己性。而基督教文化精神的核心是“拯救世界”的问题,即基督教的普世性。在一些西方人眼里,凡是非基督教文化以外的文明都不是“文明”的,需要改造,所以,丛林法则的运用成了首选。“上帝选民”般的“文化优越”和“普世情结”成了一些西方人的普遍心态。中华文明中的“和谐”和“包容”的精神是以人为主要根基的人文精神,在倡导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当今世界弥足珍贵,为人类和平友好相处,为各种文明相互借鉴、学习,共同发展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李辉 《创新科技》2008,(6):50-51
<正>15世纪的明朝,当钦天监有名无实的天文官们正吃着老本优哉游哉。此时的欧洲,则正经历着他们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一起重要事件——基督教分裂。分裂的起因在于罗马教会的腐败让多数人尤其是新兴的市民阶层忍无可忍。他们掀起的反教皇权威的宗教运动最终让基督教在欧洲形成新教同旧教相对立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永恒的幸福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对人类终极关怀和终极意义的找寻和追求。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废黜了传统基督教信仰中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超验的上帝,甚至高呼“上帝死了”。然而在完全世俗化的今天,在“上帝之死”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寻求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终级关怀?美国新教神学家加布里尔.瓦哈尼安独特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提出人类应该通过文化的革命,超越“上帝之死”的文化困境,关注“现世”,追求作为“此世超越性”之典范的耶稣基督,从而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的历程,提出学者争议的焦点是中西文化力量强弱对比和基督教神学与中国文化能否相融两大问题,并分析围绕两大问题形成的不同意见,进而探讨其各自的理论前设,即“冲击一回应”理论与文化互动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应注意经由“他者”认识“自我”,努力达到存异基础上的“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8.
, 《世界博览》2012,(23):38-39
欧洲,特别是在传统上倾向于天主教信仰的国家往往比较宽容、开放,在德国、北欧等新教信仰的国家,在态度上就比较保守。而在美国,由于国民倾向于将政治人士对家庭的忠诚与对国家的忠诚联系起来,所以问题往往就会复杂、严重得多。  相似文献   

19.
赫景秀 《世界博览》2011,(23):72-73
基督教精神让美国人乐于做慈善,同样,“人生而有罪”的教义,又会让人们加紧对这些慈善机构的监督。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早年在研究西学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基督教。对基督教的认识,虽有客观的一面,但是总体上持排斥态度。特别是在戊戌时期,面对严重的的文化危机,康有为主张通过保卫儒教来对抗基督教,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但是他的主张不合时宜,在当时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在20世纪初年被“存学”的主张所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