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有侧边传动正转旋耕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法,开发了一种兼具正反转功能的新型旋耕机,体现了现代设计法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农业机具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现有侧边传动正转旋耕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法,开发了一种兼具正反转功能的新型旋耕机,体现了现代设计法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农业机具有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蔬菜棚室内系列作业机具是浙江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研制的新型作业机具,它主要用于蔬菜大棚、温室、蔬菜露地‘苗圃、山坡地和果园的耕整地、植保、喷灌和运输作业。课题组在研制过程中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1.旋耕工作原理.经对传动方案、部件结构和整机配置等进行多种方案的分析、试验和比较,本旋耕机采用无驱动轮旋耕的工作原理,旋耕刀辊兼有翻土、碎土和行走功能,本旋耕机的机械效率高于拖拉机挂接旋耕机的机械效率。2.传动系统和总体布置.传动方案的确定是旅耕机设计的关键,考虑到蔬菜棚室内作业对机动性有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温室大棚、果园、茶园等设施农业的特点,在传统旋耕机的基础上,以锂电池+直流电机代替汽油机驱动,增设变速箱、差速装置、离合器等机构,优化旋耕刀具排列,组成新型环保电动微型旋耕机。旋耕机电机功率1.5kW,耕幅0.48m,旋耕速度60~360r/min,旋耕深度0~12cm,旋耕前进速度0.2~0.6m/s,一档一次充电可满载连续工作6h,耕地0.173hm~2;二档一次充电可满载连续工作1.5h,耕地0.156hm2。该旋耕机具有节能环保、方便灵活、噪声低、旋耕效率高、安全可靠、成本低等优点,显著降低了农耕工作强度和操作难度,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综合犁耕和旋耕之优点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耕耘方式———斜置旋耕。研究表明:斜置旋耕碎土质量高于正置旋耕机,功耗低于正置旋耕机。斜置旋耕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旋耕机刀辊与机组前进方向保持为垂直的正置旋耕概念,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魏珊珊 《科技信息》2011,(33):140-140
旋耕机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旋耕机械正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机械的一个重要门类。因此使用者应熟悉旋耕机,正确地掌握其使用方法与故障排除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旋耕机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对棚用深耕旋耕机的功能和实际使用进行了研究、设计和制作。改进链传动壳体上的一部分须伸入土层,研制者把整个耕深分为两部分, 分别有犁体和深松犁体来完成链传动壳体正上方泥土的松碎任务,从而解决了链壳受泥土反力造成的整个旋耕部件上抬的问题。为了实现深耕无级可调,该机特设计成传动壳体能绕主动轴摆动。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旋耕机单刀切削阻转矩的一种三参数模型和旋耕机组耕耘转矩的仿真模型,并对旋耕转矩作了仿真试验。这种仿真试验的方法可用于旋耕机的设计和机组的匹配。  相似文献   

9.
通过正、逆转单刀旋耕对比试验,分析了旅耕过程中不同的旋耕方式对于旋耕功耗以及各种负荷的影响,并提出了在一定耕渠条件下的旋耕方式.  相似文献   

10.
蔬菜作畦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现有起垄机具作业效果达不到蔬菜苗床整理要求的问题,结合菜地整理农艺要求,采用双刀轴分层耕作原理,设计了一款蔬菜作畦机,分析并确定了关键工作部件的结构参数.以机具前进速度和动力输出轴转速为影响因子设计了田间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具一次作业能够完成深层土壤旋耕、表层土壤精整、起畦和畦面镇压等多项工序;所选的两因素对作业质量都有极显著影响,较优的工作参数组合为前进速度2.5 km·h-1,动力输出轴转速1 000 r·min-1,碎土率达92.58%,平整度为2.24 cm.在相同工况下通过与传统旋耕起垄复式作业机的作业性能对比,作畦机作业耕深增加2 cm左右,碎土率提高8.87%,畦面平整度降低2.56 cm,明显提升了作畦质量.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潜土逆转旋耕被抛土垡质点与旋耕机曲面罩壳的碰撞机理,建立了碰撞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利用计算机在AUTOCAD R14平台上,从运动学的角度进行了碰撞过程的动态仿真,分析了旋耕机曲面罩壳的结构参数与位置参数对潜上逆转旋耕工作效果的影响,为旋耕机曲面罩壳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2.
旋耕机曲面罩壳与被抛土垡碰撞过程动态仿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研究了潜土逆转旋耕被抛土垡质点与旋耕机曲面罩壳的碰撞机理,建立了碰撞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利用计算机在AUTOCADR14平台上,从运动学的角度进行了碰撞过程的动态仿真,分析了旋耕机曲面罩壳的结构参数与位置参数对潜土逆转旋耕工作效果的影响,为旋耕机曲面罩壳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3.
旋耕机工作部件设计方法的研究(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旋耕机的作业质量及能量消耗,除受其本身运动参数及结构参数的影响外,还直接受其工作部件——旋耕刀形状的影响。尤其在南方水田地区,土壤粘湿,稻茬、残株的韧性大,如刀片设计不当,容易造成旋耕机缠草拖推。因此探讨旋耕刀的设计方法(主要是刃口曲线),是旋耕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针对南方水田的耕作要求,从分析现有刃口的滑切性能入手,提出另一种设计和制造都比较简便的偏心圆刃口曲线设计方法(本文先讨论侧切刃设计,关于正切刃的设计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论述)。  相似文献   

14.
辽河盆地反转期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盆地目前发现 7个反转构造带 ,均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 .正反转构造可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 2大类 .因受力方式的不同 ,单一型正反转构造可分为挤压倾滑型和压扭型 2亚类 ,复合型正反转构造分为压扭复合型和挤压倾滑复合型 2亚类 .这些反转构造均经历了裂陷—坳陷—反转的 3个发展阶段 .纵向上正反转构造的幅度均小于拉张期的构造幅度 ;平面上由于受力方式和力的大小差异 ,各个带正反转构造的类型和强度因此不同 .正反转构造直接覆于凹陷之上 ,十分有利于油气聚集保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内外小型旋耕机的分析研究,结合我们自己的试验,设计出一种耕深可达到20cm的小型深耕旋耕机。较系统的进行了受力和所需功率的计算,其主要特点:尺寸小、功率大、耕深易调节以及在刀辊驱动装置下方安装有V型犁铲。  相似文献   

16.
利用AT89C52单片机作为控制器,产生脉冲宽度调制(PWM)波形以控制直流电机的转速,进而控制震动的速度和幅度,实现对人体某部位的按摩.利用直流电机芯片L298N驱动12 V直流电机,实现电机的正转、反转和多级调速,并在LED上显示按摩器的档位和正/反转情况.设计的智能按摩器的具有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功能多样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耕作过程中保持耕深稳定是提高耕作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小型耕耘机的后悬挂旋耕部件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积分分离式PID控制的耕深自动测量和调节的系统,采用双倾角传感器检测耕深,消除了田块自身与绝对水平面倾角的误差影响,通过在误差信号的处理中使用积分分离式PID控制算法,利用Simulink中的SimHydraulic模块对耕深控制系统进行动态仿真研究,与未加入PID控制算法时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几乎消除了系统的耕深超调现象.同时,将响应时间由4.0s左右缩短到1.4s左右,使耕深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达到较好的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耕深设定为10cm和16cm时,实测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分别为6.05%和3.54%,均低于10%,达到了农业机械作业标准所规定的旋耕作业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ANSYS微型旋耕机旋耕弯刀的应力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耕弯刀是微型旋耕机的主要工作部件,为保证其在承受外载荷时不发生残余变形和过量的弹性变形,应提高旋耕弯刀强度计算的精确度。采用美国ANSYS软件,给出了旋耕弯刀应力计算的有限元力学模型,计算出所选关键点的应力大小及旋耕弯刀的应力分布规律,得出了应力集中的位置,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设计可靠性,降低了产品的原材消耗。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与RS支持,以渭南市为研究区,定量分析固碳释氧价值、涵养水源价值和土壤保持价值与土地利用转移流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0年,耕转林、草转耕和耕转建为渭南市的关键土地利用转移流,占总量的50.83%;草转林、耕转草和建转耕为次关键转移流,占25.45%.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贡献度最大的主要是耕转林和建转耕,分别达3.52和2.07亿元;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是耕转建、林转未和林转耕,分别为-3.62,-1.19和-1.09亿元.研究时段内,引起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和土壤保持三大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增加的土地利用转移流有耕转林、草转林、建转耕、水转耕和水转草,导致三大生态系统服务协同降低的土地利用转移流有林转耕、林转草、林转未、耕转水和耕转建.草转耕和耕转草存在权衡问题.其中,草转耕利于固碳释氧和涵养水源,但导致水土流失,总体生态效应为负,宜予以遏制;耕转草会导致固碳释氧和涵养水源能力的降低,但利于水土保持,且总体效应利于生态服务价值的提高,宜予以提倡.  相似文献   

20.
大耕深旋耕刀的制造工艺及其耐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大耕深(耕深大于20cm)旋耕刀表硬心韧的性能要求,提出对旋耕刀"表面渗铬—淬火—中温回火处理"的制造新工艺(简称渗铬热处理工艺),考察了采用该工艺所制旋耕刀的室温干摩擦磨损行为,并与传统制造工艺(整体淬火—低温回火)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渗铬热处理工艺制造的旋耕刀具有典型的表硬心韧组织结构,其表层为高硬度的渗铬层,心部为高抗弯强度和韧性的回火屈氏体;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经渗铬热处理后试样的摩擦系数降低,相对磨损率仅为经传统工艺处理后试样的0.408,可较好地满足稻麦两熟作业区大耕深旋耕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