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是人的“自我”存在境遇的两极;终极关怀是对人的“自我”现实生存状况的超越,它必须返回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之间,以人的“自我”的独立、自由和解放作为目标和尺度,科学家首先应当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其次才能做一个专家,他要比社会中的其他人肩负更为重要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批判神学自然观和机械自然观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自然观。在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自我生成、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生态系统。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工业革命后成为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变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自然生态恶化的根源,无产阶级是生态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实现人类与自然的真正和解,需要超越资本主义,走出人类需求与资源消耗的恶性循环;超越主客对立,促进人类发展与生态平衡的有机统一;超越消极无为,充分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人类学意义。它能够开启和拓展人的“身外的自然”,创造人所特有的人工工艺和“工艺学”;还能延伸和放大人的“自身的自然”,使人真正以类的力量进行活动;科学技术还是人类自我超越的重要维度,人类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和占有了自己的全面本质。  相似文献   

4.
价值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是对人和自然界价值论地位的三种确立方式。人类中心主义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否定性的关系;自然中心主义是人与自然界之间肯定性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则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界之间只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对立统一之合理的“度”或“点”在于发展的可持续性,它是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后现代文化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后工业社会意识的呈现,后现代资讯社会的知识转换提示可持续发展路标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整体利益和终极价值三方面论述,指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后现代文化意识的呈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在加强对心的哲学这一领域的研究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身的哲学的研究,免疫系统是人体中可与遗传系统,神经系统“相提并论”的第三巨大信息系统,它的基本功能是识别身体的自己和非已。本文指出:身的自我的根本特性是其特异性乃至唯一性,身高的自我有:身体的本我,身体的超我和对“身体的超我”的再超越。  相似文献   

7.
几千年来,人类在奋力追求“客观真理”,精心建构“客观精神”和顶礼膜拜“客观理性”的对象化实践过程中,渐渐忘却了“自我”,淡远和生疏了对“主观真理”的内向追求,忽视了对“主观精神”的内在建构和对“主观理性”的本体执守。由之,模拟外部世界运动机制的机械主义认识论及客观理性主义法则,才会逐渐主导人的心智坐标与思想轨道。诸如理性预设主义、决定论、还原论和客观知识论,科学价值中立论与工具理性论,教育上的“知识主导论”与“唯智能论”等实用理性观,便是科学文化对人类思维与行为方式所产生  相似文献   

8.
环境伦理的三层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之辩,存在共同的前提性错误:将不同逻辑层面上的问题置于同一层面,试图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环境伦理学要走出这一话语圈套,向前推进,需要区分三层境界:朴素的人类中心论、无立场的众生平等论、既人类立场又超人类立场的众生和谐论。环境伦理学根本问题是要在人类立场与超越人类立场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超人类主义的“未来学”思想根植于启蒙人文主义,但又在人类增强与技术想象的不同层面实现了对它的超越。从理论生成与发展的角度看,超人类主义的“未来学”思想包含着批判与建构两个主要的维度。这意味着超人类主义的“未来学”思想首先是在对生物保守主义有关思想、观点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误解的批判基础上得以澄清和呈现的;其次,超人类主义在建构其“未来学”思想的过程中,有着它自身独特的底层运作逻辑,而这种具有哲学未来学意义的逻辑被我们恰当地总结为对人类自由可能性条件的反思。最后,这一逻辑也是深刻把握和洞悉超人类主义“未来学”思想其当代价值的内在依据和标准。事实上,超人类主义的这种未来学反思是一种行动性反思,或者从权力诉求的意义上而言的一种政治性反思。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中最具独特价值,且蕴藏着无可替代强大生命力的唯有内证法。本从儒、道、佛三家求道的方法论实践出发,描述了其在精神领域、心灵层面实现内在实证的基本过程。三家虽在求道的终极追求上各不相同,但其“静观”、“存想”和“禅定”的内证表现出如下特征:统合主客、摒弃言语、超越经验等。内证作为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中觉知自我意识的极有效方法,也极大地扩展了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和视野。  相似文献   

11.
1.什么是强互惠 强互惠(strong reciprocity)系指一种超越或突破“经济人”与“理性人”假说的人类行为模式。2004年2月,美国《理论生物学杂志》发表萨缪·鲍尔斯①和赫伯特·金迪斯②的论文《强互惠的演化:异质人群中的合作》,认为人类行为具有超越“经济人”和“理性人”假设的“强互惠”行为模式,即超越“利己”动机,为公平公正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不惜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12.
发展伦理学的价值革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发展模式是一种只有动力机制而缺少评价和规范机制的发展模式。它在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相当成功,而在解决“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的问题上却是失败的。发展伦理学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是对社会发展本身的价值关怀和伦理关怀,在对“自然价值”的理解上,发展伦理学克服了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的片面性,合理解决了自然界所具有的“工具性价值”与“环境价值”,“存在性价值”与“消费性价值”的内在冲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价值的,伦理的基础,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消费价值对使用价值的背离,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挥霍性的消费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消费方式和消费观的革命,把人类的利益,子孙后代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规范社会发展的提高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尺度,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3.
传统西方哲学对人的个体研究侧重于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问题。而当代哲学则更加注重于人的价值学和实践生活方面的研究。而且,当代哲学超越于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通过回应当代自然科学技术革命最新成果,加深了对人的本质、价值和实践等问题的理解。比如,前些年人学研究热烈讨论“裂脑人”、“冷冻人”、“挟体人”、“复制人”等问题。最近时期,克隆技术的发展向我们提示“克隆人”时期的到来。网络技术发展使“网络虚拟人”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也尖锐地摆在面前。韩民青教授在他关于未来人类大结局的设想中更是提出了“非原生人”、“文化系统人”的理论,这些都使得传统哲学关于人的理解面临一次实质性的革命。笔者认为,无论面对何种奇妙形式的人学或人格自我论问题,我们都必须坚持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看作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生成、发展和自我完善化的存在。我们还要立足于价值论思考,把当代人类现实生活需要与意义的满足作为理论的归宿。我们还必须坚持辩证法的批判与开放宽容精神,要通过各种理论观点的比照与辩驳,来发现解答当代人学问题和人格自我论各种问题的真理。  相似文献   

14.
灵长类动物学家德·瓦尔和康德主义哲学家科斯嘉德之间的一场争论表明试图论证强调人类道德具有进化论的根基并不必然破坏道德的独特性。进而,被科斯嘉德认为是规范性的主要源泉的反思性的自我意识也可以在其他灵长类动物身上找到某些起源。认知性的移情以及其他个体间的能力是自我反恩的基础。但是,在动物世界中找到人类道德的构成性要素并不意味着伦理学应该被生物学化;相反,道德的“突现”特征要求我们对人类的整个道德系统在其不同的层次上从不同的分析模型出发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限度和其超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限度的逻辑和历史的分析,指出:人类要超越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限度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与自然不可能客观上平等;也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可以评价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终裁决者只能是人而不是其它;现代思想家们试图消解人与自然二分理论的基础-主-客体二分理论,也是矛盾重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悲剧的临近,也不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错误,相反,只要我们在这自然限度内活动,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的“思想的狭隘性”,光明的前途仍属于人类,也属于自然。  相似文献   

16.
网络自我的本质是数字自我,是自我意识的数字化转换与展现,是信息化在场的自我、动态建构的自我、注重体验的自我。认识数字自我的生成与本质特征,对正确认识网络空间中的自我,提升网络生存理性,优化识网、用网、管网、建网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嵌合体研究经历了从兽-兽嵌合体、人-兽嵌合体到涉及人类神经系统的人兽嵌合体的发展历程,在伦理上引起了广泛争论。目前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涉及人类神经系统的人兽嵌合体是否将侵犯人类尊严。支持涉及神经系统的人兽嵌合体研究的观点认为只有神经系统上的改变不会使人兽嵌合体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不损害人类尊严。文章论证了并非只有完整的自我意识才具有人类尊严,最低程度的自我意识是具有人类尊严的基础,且自我意识产生于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中。因此涉及人类神经系统的人兽嵌合体可能产生最低程度的自我意识,对其进行实验就是侵犯了人类尊严。应该对人兽嵌合体实验进行合理规范,杜绝涉及人类神经系统的人兽嵌合体出现。  相似文献   

18.
价值敏感性设计的产生肇始于信息技术系统及其伦理问题的爆发,试图通过技术设计实现人工物系统中“价值偏差”最小化,是技术哲学经验转向之后一种典型的工程创新实践进路。其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使关于技术与人类价值关系的哲学理解与经验性、微观的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对日益增多的新兴技术伦理问题的一种综合性实践方法回应。面对新兴技术的持续涌现与伦理问题的复杂性,在未来研究中,不仅要完善实践方法,更要超越自身的“工具性”角色,对新兴技术重构之下的人机关系,现代西方技术的发展路径及技术转型等实施根本性反思,以真正促进技术与人类伦理价值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最低环境代价生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科学的实在主义研究方法论出发 ,对当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质疑。研究结果发现了许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悖论。得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哲学语言———可持续发展就是“不可持续发展” ,不可持续发展就是“最好的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证实 :最低限度的环境代价生存可以使人类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促进国家之间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依据广谱哲学的价值场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同的原则,建构价值目标相容的价值场网,即区域命运共同体;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更高的共同利益基础上,遵循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建构价值目标相容的更大的价值场网,并对之进行调控,实现合作共赢,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