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士们、先生们:陈校长、吴院长、李院士:第二届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在徐杰舜教授的全力推动下,我能与李亦园院士联袂前来参与盛会,感到无比欣幸。在宁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宁夏社会科学院的积极筹办下,今天终于能在银川市长相忆宾馆正式隆重开幕。就像自然科学中的数学一样,人类学是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最基础的学科,所以在先进国家中日益受到重视,毫无疑问早已是一门显学。人类学传到中国已一百多年了,由于其比较的、历史的方法,功能的、结构的观点,同时从体制、语言、文化、环境与考古等多方面对人及其历史作出全方位的、深入的…  相似文献   

2.
尊敬的各位学者、来宾,远道而来的朋友们:下午好!在紧张有序的日程之中,本次人类学高级论坛已经接近了尾声。我谨代表会议主办单位之一的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欢迎各位学者的光临,并祝贺此次会议的圆满成功。人类学是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的一门社会科学。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曾经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殖民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鼓吹者。自从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提倡“文化相对论”以来,人类学逐渐摆脱了进化论和欧洲中心论的教条,探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及其相对性价值。人类学家以研究异文化和所谓的“野蛮人”为己任,他们在…  相似文献   

3.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朋友们:今天我们能够在这里欢迎来自各地的人类学民族学专家来进行一次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在这里我首先代表我们这次会议的主办单位,宁夏大学、西北第二民院、宁夏社会科学院向来自各地的专家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刚才跟乔健先生见面,他告诉我们,他是第一次来到银川,我想在座的朋友们有许多也是第一次到我们宁夏来。宁夏是我们国家比较小的省区之一,但是也是一个极富有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的地区,非常值得大家来这里参观考察,特别是我们以后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这里有很多值得我们研…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类学发展的新篇章──北京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简介杰杰中国人类学发展的新篇章,于1995年6月21日在北京大学经国家教委批准,由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承办的“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的开班典礼揭开。作为当代世界人文社会科学中一...  相似文献   

5.
一、人类学高级论坛 :中国人类学的一个新平台进 入 2 1世纪以来 ,中国人类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这是自 1 995年以来 ,由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牵头 ,先后举办了六届中国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 ,中国人类学从复兴走向崛起的必然结果。在这个新的学术背景下 ,中国人类学以发展的态势进入了 2 1世纪。面临 2 1世纪诸多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 ,中国人类学的学者们任重而道远。为了从更高更新更深的层次上讨论和研究人类学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的应用 ,从更高更新更深的层次上讨论和研究中国人类学乃至国际人类学的发展 ,人们需…  相似文献   

6.
实地的调查研究是每一位文化人类学工作者最主要的基本功。整个文化人类学领域离开了实地调查研究就没有生命力。文化人类学工作者应特别重视参与观察法和深入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 ,这一方法是在主动避免“自我文化中心”的偏见的基础上 ,在某一具体民族社会中间通过“三同”生活 ,既研究其文化的不同形式的方面 ,又注意其文化及社会现象的公开一面 ,既留心常态的社会现象 ,又不放过变态社会现象 ,努力取得反映各该社会群体历史和现状的第一手材料。调查研究方法大致分为准备工作、实地调查、整理分析三个阶段进行。从现实入手 ,也就是使用谱系法、搜集“社会的化石”——生活习俗和民族文物等方法进行田野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者潘年英教授有两重身份,一是作为人类学学者(他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作家或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一是作为土著的身份(许多时候他表现为土著利益的代言人)。这使得他的人类学著作很难做到像一般的人类学那样“客观”,但也因此而使我们见识到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和新观点。他的“土著文明说”虽然还略显粗糙,远未成型,但业已使我们倍感惊奇和骇异。这是人类学本土化的最经典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自唐宋至近现代以来,世代定居在安宁河流域的多续人与周边诸族群发生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多层次互动。这种历史记忆与族群互动,自然在多续藏族群体的内心深处形成巨大反差,族群意识因而不断得到强化。袁晓文研究员以他自己的生活背景、求学生涯、工作阅历为个案,叙述并分析了一位藏学家对自己所属族群的族群观。一叶知秋,在全球化、经济化、一体化趋势加剧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文化自觉理念,学者对于诸多在语言、历史、文化上处于弱势的族群应更多一份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SARS灾难是新世纪瘟疫对人类的一种警告 ,它使中国人的文化愚昧暴露无遗 ,促使中国人进行反思 ,而实现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0.
就人类学的中国话语主题,学者们各抒己见,认为中国人类学要有自己对于田野材料的理论提升即话语权,就必须做好研究,进行系统的学科建设,以及跨学科整合。  相似文献   

11.
徐新建:各位学界同仁,在今天的两岸圆桌讨论会上,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院士和乔健教授作为主题发言人;此外,今天做主题发言的还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王明珂教授;来自厦门大学中国人类学所、中国人类学学会秘书长彭兆荣教授;论坛的秘书处特别邀请到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现任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秘书长的王建民教授;我们今天的论坛还有两位女性的发言人,她们是牛津大学博士、台湾佛光大学翁玲玲女士和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刘源女士。我是徐新建,来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今天的圆桌论坛由我来担任主持。下面…  相似文献   

12.
7月18日至22日,由中国人类学会和厦门市社科联联合主办的“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市厦门宾馆召开。由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全国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也同时举办。在开幕式上,中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中国台湾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教授、英国人类学会会长帕金教授作了主题发言。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内的学者180余人,以“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分组进行了畅所欲言的讨论。同时举行的第五届全国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就21世纪人类生存相关的生态…  相似文献   

13.
第四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圆桌会议的主题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生活”,学者们认为,作为人类,必须善待自己,才能善待他人,这样才能生存下去并健康地生活。  相似文献   

14.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比较文学第十届学术年会上首次成为专场会议之一。此次专场会议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1.关于人类学转向问题的理论研讨;2.对文学人类学元话语和方法论的思考;3.有关文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费先生一生的学术生涯中,其学术研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然其研究一直没有脱离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费先生的笔下,微视研究和巨视研究一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管是和先生一起随行调查还是品读先生的论文和著作,我常常感到先生的社会人类学思想在两者间应用得游刃有余,并不时地产生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作为一门产生于西方社会的人类学,对于东方人类学者而言,能自如地把西方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得以本土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在困扰着众多的东亚的人类学者和社会学者。而费先生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他非…  相似文献   

16.
文化残存研究——文化人类学方法论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索人类群体的具体文化发展脉络时,通过对“社会的化石”——文化残存的研究,上下求索,可以为历史、考古和民俗及人类学研究等多种学科提供解决问题的信息是颇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乡土中国许宪隆秦璞/整理在徐杰舜(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广西民族学院学报执行主编,中南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人类学高级论坛为大家搭起了一个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今天上午大家听了6位学者的主题演讲,下午又举行了“海峡两岸圆桌论坛”,现在我们进行评论,先请特约观察员评论,然后开放给大家评论。下面我们先请台湾来的余光弘教授给我们做观察员评论。余光弘(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访问教授):在座的诸位大家好,我现在要把早上还没有讲完的第二段向大家报告。我把这个会议的论文集稍…  相似文献   

18.
教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田野工作的方法也是其重要研究方法 ,在多民族国家中 ,应实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其目标是培养既能保持自我文化认同又能适应 2 1世纪的具有跨文化意识态度和行为的全球人。  相似文献   

19.
2012年9月22日,第二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国内外20余名学者参会,提交论文的内容广泛,包括史学理论、婚姻、家庭、女性、女学、军事等,具有国际视野,理论深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一直是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一研究传统是有其国外的学术传承渊源与国内社会历史背景的。二战后,尤其60年代以来欧美社会文化人类学者在反省“欧美中心主义”传统的同时一改过去只对非西方社会文化进行研究的传统,大量开展了对自己社会文化的研究。面对我国正发生的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我国社会文化人类学者应打破过去只研究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传统束缚而将汉族社会文化纳入自己主要的研究界域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