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高"建设为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赋予了新使命,这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面临的新形势与主要问题,提出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是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奋力推进"双高"院校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内在价值的外化过程.基于锦标赛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教育行政部门强化对"双高"建设科研绩效考核评价,高职院校优化内部科研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以及培育教师科研创新意识、提升科研素养的视角提出高职院校科研创新...  相似文献   

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于2019年3月29日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出了"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简称"双高"建设)的号令,要求高职院校坚持产教融合,施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双高"建设为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高职教育实现高效、快速发展的动力,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机遇。基于此,该文就推行"现代学徒制"对我院"双高"建设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双高计划"背景下,专业群建设成效将成为评价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高职院校应对区域产业集群化的重要举措以及高职院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在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专业群建设认识不够全面、专业群建设教师整体水平不...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就业工作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是高职院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经济条件改善的重要条件。就业是学校和每一个高职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该文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招生和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为出发点,分析了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困境的主要原因和就业现状,针对问题和现状给高职院校招生和就业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职院校职称工作存在的三个问题:评审标准不够完善、评审方式不够丰富、聘后管理较弱。提出了“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改进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主要路径:突出以德为先,强化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建设;对标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深化评价体系内容;精准施策,执行分类评价标准;聚焦贡献水平,推动“双高计划”建设;加强职称评审监督,保证公平性;加强聘后管理,保证学校师资队伍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教育部公布197所"双高计划"建设名单,高职院校拥有了 自己的"双一流"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国家、社会和高职院校关注的重要焦点之一.当前,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主体单一化、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学业评价主观化等突出问题.为此,构建职业核心能力结构,强调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于日常教学的思想是很...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大多数学校采用了单独招生。为了保证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对单招生在学校学习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状况在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班级管理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完善行政管理队伍激励机制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行政管理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建设实际中,基层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容易被忽视,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有效管理重视不够、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职业成长通道不畅、物质激励措施单一等问题,这与“双高计划”建设要求不符。高职院校应通过积极构建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拓宽职业发展通道、优化薪酬分配体系等途径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双高计划”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甘肃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总体现状的基础上,从单招生发展基础薄弱、单招生自身基础脆弱、学校教育管理存在漏洞、单招生教育管理研究空白四个方面总结了甘肃高职院校单招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切实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单独生教育管理的研究、切实提高单招生教学质量、进一步创新单招生教育与管理模式五个方面提出了创新单招生教育管理的对策,以期对培养单招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高考对以往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志愿填报方式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新形势对高职院校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但同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提供了良机。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改革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以优质生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以高质量就业吸引优质生源填报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学校内涵建设,形成学校品牌,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双高"背景下,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体现高职院校发展内涵的重要指标与特色项目,是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建议坚持建设成本低、能与产业接轨、有特色有内涵、有创新能示范四项基本原则,将"1+X"证书制度与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科学研究、社会...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技能有利于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企业、政府三个层面,指出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应从通过重视学校专业的合理设置,建设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学校与企业间的学生技能培养体系;政府也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资金支持,加强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制定地方职业能力标准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机要保密工作有着很强的"业务性""时效性""保密性",是高职院校信息传输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机要工作的基本要求,结合新时期"双高"建设中高职院校机要工作将会面临的新挑战,提出工作方法、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林婧 《科技资讯》2014,12(17):233-233
论文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国家对高职院校招生的改革试点,构建了高职院校"多维立体化"单独招生人才选拔模型,鉴于此,作者阐述了高职院校"多维立体化"单独招生人才选拔模型的理论依据,总结分析了该模型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渗透到各行各业,人们对于科技新闻的关注度持续升高。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的推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科学研究、技能人才培养等受到了广泛关注。如何顺势而为,做好高职院校的科技新闻宣传,为学校科技创新营造浓厚的氛围,提升学生和公众对科技新闻的认知和兴趣,助力“双高计划”实施,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按照因材施教、多次选择、面向人人的原则,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制度。江苏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拔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促进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分类考试招生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招考方式的合理性选择;合适生源的需求与供给;生源类型多元化与因材施教。鉴于此,分类考试招生在加强宏观指导、优化招考方式、重塑高职教育发展生态、探索差异化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完善及推进江苏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徐迅成 《科技信息》2013,(15):14-14
近十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高职开始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质量发展转变。学风是学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竞争力。本文的学风调查对象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电子系应用电子专业"3+2"1141班。通过对这么一个典型的高职"3+2"直升班级学风的分析,可以得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学风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对高职院校学生学风的改进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王琴 《甘肃科技》2021,37(20):101-103
"互联网+"视域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崛起,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提供了新理念.新的视野,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职院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基于目前双高计划建设,从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实际要求出发,有针对性提出了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即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加大财政支持,配套信息化的相关设备;组建专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团队;档案信息化法规,标准的建设及档案信息安全等.以保证高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面临择业心态失衡、沟通表达能力欠缺、实践能力短板等主要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提出具体就业优化路径建议,为我国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