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理国的高氏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势力范围遍及大理八府四郡。高氏不仅作为护法公积极发展地方佛教,更作为住持执掌大理佛教名山水目山。通过对高氏家族及水目山碑刻、史料的研究,发现水目山师承崇圣寺并修习显密二法,探讨高氏家族在水目山传承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分析水目山对高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今仍耸立在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城南约十余里的苍山马耳峰麓、太和村西、唐代南诏初期首府太和城故址旁的《南诏碑》,一称《南诏德化碑》,此碑为云南屈指可数的大碑,也是南诏史上很富有资料的一古碑,为南诏第五代主阁罗凤所立,据考立碑年代当是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1961年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项,这碑也在其中。碑文惜多漫漶,今正面碑文仅只存220字,好在明、清时的方志及金石学家把以往的碑文著录  相似文献   

3.
我校南诏史研究室周祜副教授长期热心于地方民族古籍、古牌刻、宗教、语言文字、民俗的考察和研究,退休后,矢志不移,成果颇丰。近年来,他把曾发表的相关作品编辑成《大理历史文化论集》,由中国社科出版社和新西兰霍兰德出版有限公司联合出版发行。该书主要内容有云南及大理著名的“三碑”考释(《南诏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山花碑》)、《云龙记往》笺注及大理元碑、梵文碑、本主信仰、白语文的探讨等。独道见解的考释,鲜为人知的探讨,构成该书的显明特色,是一本研究云南及大理历史文化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4.
针对邓拓先生《中国救荒史》及民国报刊关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云南大理地震灾情不确记载与报道,根据《民国十四年三月云南大理凤仪等属震灾报告》《云南大理凤仪等属地震区域图说》《云南地震考》和《民国十四年四月云南三迤各县荒灾报告》等一手资料,对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强烈地震的次数、灾区范围、死伤人数等予以补正,提醒后学注意经典著作和报刊中可能存在的作者自身难以控制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本针对本刊原发表的论中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该根据大理国时期的碑刻资料,对明清时期有关史料对大理祥云水目寺的始建年代进行全面的考证,认为水目寺应该是大理国时期的建筑而不是南诏龙兴年间的建筑。  相似文献   

6.
崇圣寺,在大理古城西北一里许的点苍山圣乐峰下,为古代云南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兴建绝对年代,讫今尚无可靠的资料,且据明嘉靖时昆明倪辂本《南诏野史》称“开成二年,嵯巅建大理崇圣寺,基方七里。”(“开成”系唐文宗第二个年号,二年当公元837年,即南诏世隆时。)这座宏伟的寺院,从唐代到清代中期,历千多年而不衰,清代末期地方兵燹,整座大寺院荡然无存,仅余一躯铜铸丈六观音大家(俗称“雨铜观音”)与山门前三座大塔。寺山门内钟楼上悬挂的一口铜铸巨钟,据文献纪载,巨钟铸自南诏世隆建极十二年(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是一稀世之物,亦在兵燹中毁去。  相似文献   

7.
佛教密宗传入云南大理的时间缺乏明确的记载,大多数学者根据历史文献及历史文物证明最迟在公元9世纪中期密宗巳在云南大理流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樊绰《蛮书》卷十记“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正月初六日寅时,有一胡僧,裸形,手持一杖,束白绢,进退为步,在安南罗城南面。本使蔡袭当时以弓飞箭,当胸中此设法胡僧,众蛮扶异归营幕。”城内将士,无不鼓噪。这次南诏进攻唐安南都护府的战争中已用了胡僧,此僧在战争中作法事助战,是密宗阿吒力僧人  相似文献   

8.
大理祥云的水目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大理历史上是佛教胜地。学界时大理佛教的传播有诸多说法,本文从水 目山的部分古碑刻记载进行考释,提出了佛教于中唐传入大理,早先传入的是汉地密宗等论点。  相似文献   

9.
攸关南诏史的第一手资料《南诏碑》撰者名氏,最早见的是唐懿宗时人樊绰《蛮书》卷五:“(大和)城中有大碑,阁罗凤清平官王蛮利之文。”到五代时刘煦《旧唐书·南诏傅》中说“有郑回者,本相州人……(山焦)州陷,为所虏,阁罗凤以回有儒学,更名蛮利。”又到元朝初年,朝廷命官郭松年抵大理,后撰《大理行记》,文中云“立德化碑(《南诏碑》),使蜀人郑回制文。”从此以来,人们对这著名的《德化碑》撰者,皆以为出自郑回之手而无疑者。直到龙云当政,开设通志馆编纂省志时。纂志诸公,仍认为《南诏德化碑》文撰者乃郑回。碑的文字自明代以来剥落严重,好在修《新纂云南通志》时,有关碑文撰者的文字尚完好,志馆诸公因之拟议,在该《志》  相似文献   

10.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二期发表了王丽珠的《巍山南诏遗址》一文。 一千多年前,存在于我国西南边疆的南诏政权,从始祖细奴逻于唐太宗贞观23年即位(公元649年),到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大长和国建立,历时二百五十三年,传十三世。其中,在皮逻间兼并五诏,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县太和村)以前的八十九年,南诏都在今云南巍山回族自治县境内。这段时间,南诏生产力逐渐发展,领土不断扩张,  相似文献   

11.
大爨碑管窥     
大爨碑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洲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碑高近丈,南朝刘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清道光年间,云南总督阮元在陆良访得、始著于世。 爨碑于清代出土后,引起人们广泛重视。解放后,国务院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大爨碑现存陆良薛官堡,小爨碑现存曲靖一中。前者称为《爨龙颜碑》,后者称为《爨宝子碑》。之所以称为“大”、“小”,系以碑版规模区分。历来并称为“二爨”或“南爨”;与“北碑”齐名。大爨碑立碑距今一千五百二十五年,小爨碑距今一千五百七十八年。小爨较为完好,字迹清晰;大爨全文仅十数字漫漶难认。这两块碑,为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历史及六朝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城西点苍山中和峰麓的三月街上,矗立着一幢巨大的石碑。碑高四.四四米,广一.六五米,系由两块青石相接而成,高高地架在一个石雕的赑屃之上,这便是《元世祖平云南碑》。它是研究大理古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这块碑的碑文是元代翰林院学士程文海奉元成宗诏命所撰的。程文海(1249—1318)字钜夫,因避元武宗庙讳以字行,故《元史》本传为《程距夫传》。他先世乃徽州(今安徽歙县)人,后迁郢州的京山(今湖北京山县),最后定居在建昌(今四川省西昌市)。程文海的叔父程正卿是南宋的建昌通判,忽必烈征大理路过建昌,正卿以城降,程文海入京作为质子,元朝授他为宣武将军、管军千户。程文海聪明有识,才气不凡,为元世祖所赏识,选拔入翰林院,屡进为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年,加翰林集贤直学  相似文献   

13.
《大理丛书》首发式领导组:值兹《大理丛书·金石篇》举行首发式之际,谨向全体编辑人员和各位顾问致以诚挚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在尹俊同志及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各位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王希季等关心大理文化的知名人士的赞助下,经过全体编辑人员的积极努力,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大理丛书·金石篇》,今天正式与读者见面了。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地区是云南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剑川海门口青铜文化向东发展,形成以石寨山为代表的光辉灿烂滇文化;中原文化向西传播,形成以大小爨碑为标志的西爨文化。西来的土著文化与东来的中原文化互相撞击的结果,产生了大放异彩的南诏大理国文化。以上各种文化之间不仅有纵向传承与横向传播的关系,而且始终构成云南三千年  相似文献   

14.
杨慎生命的一半岁月是在云南渡过的。1524年(明嘉靖三年)以三十六岁的盛年之身被谪戍云南,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七十高龄之年回乡,还被“巡抚遣问指挥逮之还”云南戍所,直至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客死滇域永昌(今保山)。云南与杨慎的关系,不可谓不深。而在云南,与杨慎关系最深的,又莫过大理。杨慎对大理山河,寄托着深厚的感情,其《点苍山记》一文中说:  相似文献   

15.
《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因墓主张玄字黑女,故又名《张黑女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五百三十一年),原石久失,清道光年间何绍基于山东发现此碑装裱本而闻世,因海内孤本,故极为珍贵,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阿嵯耶观音像是印度僧人菩立陁诃于南诏保和二年(公元825年)传入大理地区最早的一尊观音像,阿嵯耶观音像手结妙音天印与中原传入大理地区的观音像手执柳枝、净瓶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对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发现的阿嵯耶观音像的研究,表明大理的佛教文化,不仅只是从中原传入,而且还从印度传入。阿嵯耶观音像的发现,反映了大理古代各族人民与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艺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传世的《唐颜真卿书多宝佛塔感应碑》(下简称多宝塔碑)北宋拓本已极罕见。据文物出版社一九六二年影印出版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多宝塔碑》的出版说明称:“象这样的北宋拓善本,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一九七八年重版影印该碑帖时又称:“这个拓本是故宫博物院所藏,也是保存至今的宋拓本中最好的一本。”唐代颜真卿是我国著名的书法艺术大师,颜书流传下来的北宋拓本是极为珍贵的艺术珍品,对研究我国书法艺术有很高的价值。据考,我校图书馆珍藏的《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亦为北宋拓本。《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为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四月廿二日建,正书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南阳岑勋撰文,琅琊颜真卿书,东海徐浩题额,史华刊,碑文为楚金禅师一生学佛事迹。碑石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写刻于1275年的八思巴字碑刻《龙门神禹庙圣旨碑》的用字进行研究,发现其所涉及到的韵母、韵部与《蒙古字韵》的相符程度很高。该文献共出现95个八思巴字字头,而真正关系到韵字归部的与《蒙古字韵》的差异仅有一处,即■(-■-)尧。我们据此可以推断,在《龙门神禹庙圣旨碑》(1275)写刻的至元十二年即公元1275年,作为八思巴字书写规范依据的《蒙古字韵》应该已经成书。  相似文献   

19.
南阳市博物馆现存一方宋崇宁四年(1105年)丕师塔记碑。此塔记为南阳县崇胜寺毗卢院住持僧惠海为其师前住持宗丕撰写的塔记铭文。塔记系前人草书诗文碑碣改制而成。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方《住持僧惠海塔铭》,该塔铭也是前人碑刻改制,背面为汉代持笏门吏画像石,两方铭文碑皆是一石二用,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本文试通过对塔记铭文的考释,了解宋代佛教对南阳地方的影响以及前人的书法艺术等。  相似文献   

20.
何格恩,杨承祖,李世亮先生写的《张九龄年谱》(分别见《岭南学报》1935年第4卷一期、1980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始兴文史》1988年第8期),材料丰富,考证有据,颇有见解。然其中仍有伕漏或不够详尽之处,为此特作一些补遗。二十六岁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徐浩生(703—782年)。徐浩是张九龄的外甥,两人关系密切。张弍《东海徐公碑》:“(浩)始自登朝,时为中书令张曲江所器重,忘年定契,不复以礼秩关情。”九龄卒后,徐浩撰写《文献张公碑铭》。三十七岁开元二年公元71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