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论网络时代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时代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准确地把握时代提出的问题。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计算机互联网在人类创造便利的同时也撞击着人类苦心营造的传统伦理壁,从关怀人性和满足人性的高度对计算机互联网网络可能造成的伦理问题进行冷静的理想思考是人类的权利和责任。  相似文献   

2.
对现代科技的伦理预见和伦理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关于科学技术是否可以进行伦理评价的讨论中,有一个问题是一直被忽视的,即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评价,实质上同时是一个对科学技术的伦理预见的问题。对科学技术而言,伦理预见优先于伦理评价。现代科技的发展迫切地提出了对科学技术伦理预见的必要性;同时,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评价是不可能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的生态伦理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70年代生态伦理学的勃兴和80年代后开始盛行的生态旅游,是后工业化时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知和新的实践。生态旅游满足人对自然的精神需要,但生态旅游以其伦理标识区别于其他形式的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旅游。生态伦理的人类应当保护自然的道德命令支持生态旅游发展,但生态旅游所选择的是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没有在生态旅游实践中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4.
儒家伦理在高科技时代的张力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伦理陷入困境,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出现危机.中国儒家伦理对解决危机和回应高科技对伦理的挑战具有合理的张力.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把握这种张力,并克服其在高科技时代的局限,推进儒家伦理在高科技时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伦理的多重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新的、更广阔的视域审视和建构科学伦理,提出科学伦理不只是科学家的伦理,也不只是科研伦理和科学成果的应用伦理,而是全员伦理、全程伦理,归根结蒂是社会伦理、国际伦理。只有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使科学知识的创新与进步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科学与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6.
当代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伦理风险,突出表现为“人工进化”与“自然退化”相伴出现,“个人增强”与“社会冲突”相互诱发,“智能提升”与“心态失衡”并行发展,由此带来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公正以及人格同一性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从机体哲学角度看,造成这些伦理风险的一个深层原因在于:人们习惯用非机体的手段处理各类机体之间的关系,使得人工机体的存在形态、演化规律和管理模式借助新兴人类增强技术发展不断渗透到生命机体、社会机体和精神机体之中,造成各类机体原有关系变得不稳定、不确定、不可持续。消除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风险需要借助机体哲学的方法论和价值观,调整好各类机体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通过伦理治理引导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善用”。  相似文献   

7.
机器人伦理是科技伦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情侣机器人将引发与传统的婚姻伦理、性伦理相冲突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如何看待人与情侣机器人之间的爱情,情侣机器人的地位与权利问题,与情侣机器人之间的性关系是否道德,是否可以虐待情侣机器人,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及其解决,需要哲学家、科学家、制造商与使用者共同面对,从而使机器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8.
技术的伦理与政治意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技术的伦理与政治意含高亮华传统的观点认为技术简单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中性手段或工具体系。根据这种观点,技技术本身似乎是无可指责的,技术所带来的一切不良后果、它现在所拥有的毁灭性能力都仅仅源于人类对工具的滥用,源于人类对技术目的的不适当的规定。然而,历史...  相似文献   

9.
和谐:一种新的伦理视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单向伦理只强调人类的中心地位,把人类看作惟一的价值主体或衡量其他存在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尺度,只要求其他存在对人类应有的服务功能,而漠视人类对其他存在必须承担的责任,因而,实际上是一种"霸王伦理";双向不对称伦理虽然扩展了价值视野,实现了单向到双向的升级,但是,由于认为人类与其他存在的价值从而所担负的义务是不对等的,因而是一种不对称伦理,或称失衡伦理;而作者基于和谐发展观而提出的和谐伦理观则既承认万有存在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又关注人类对万有存在应负有的责任,认为人类与万有存在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双向度伦理关系,是对等的价值实体.从单向伦理、双向不对称伦理到双向和谐伦理,是伦理学合乎逻辑的演进.和谐伦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每个现实的人经过努力随时可以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发展的伦理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主张,为消除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必须反对传统伦理观念中只关心一个物种(人类)的福利的价值观,并把伦理的视域扩展到"构成地球进化着的生命的几百万物种"[1]身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生物科学新词层出不穷,加快新词汉语定名及规范化的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在编订《英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词汇》(以下简称《词汇》)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将“选新词”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并对一批新词进行了初定名和简单注释,我们希望这种做法能够为这些新词的流通使用提供一个初步依据,同时也促进有关定名的逐步完善。全国名词委关于开展新词工作的决定既十分必要也非常及时,将对生物科学新词定名及规范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今年起,我们正着手用大约两年或更长的时间,对《词汇》进行大幅度的增补修订,其着重点为加收新词,加强注释及强化重点学科词汇,我们希望这次修订能与全国名词委的新词工作密切配合,使有关名词的定名既快又规范,真正实现我们为《词汇》的编订及增补工作所规定的选词新、译名准和注释精等三个目标。在开展生物科学新词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些初步的体会,以下我分四个方面加以简单介绍。1.新词工作要重视信息引进,加强国际联系,充分反映出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当今生物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我国基本上仍处于落后局面。新词工作与科技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切实重视信息引进是开展新词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全国名词委应当充分利用被誉为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因特网(Internet)。有关生物科学新词定名与释义的讨论,也有必要充分利用国际通用数据库的资料,有计划、分阶段地引进和审定有关词汇的汉文名,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经常化。举例而言,目前已测定序列的核酸及蛋白质,按国际惯例均收入Genbank/EMBL/DDBJ三大核苷酸序列库和PIR/Swiss-Prot两大多肽序列库,而已确定的蛋白质基序,均收入PROSITE资料库。根据最新资料,Genbank的条目数现为2 209 000(EST条目不计),PIR条目数现为125 388。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目每天每月都在快速增长,是名符其实的“日新月异”。国际科技界为建立和保持上述一系列数据库已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如果我们从事有关新物质、新概念的汉语定名工作对这些资料弃而不用,将是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将必要的开支花到信息引进方面,切实加强国际联系,才是加快新词工作的捷径,否则,“充分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是一句空话。2.生物科学新词的审定工作要尊重学科发展的规律,各学科的定名及审定工作要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还要适当打破学科界限。在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学科之间的交叉融汇是一个显著特点,许多学科间的关系已经达到如胶似漆的地步。在已经审定的生物科学各子学科名词中,交叉重叠屡见不鲜。开展生物科学新词工作,要注意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叠。3.生物科学新词的审定工作要尊重术语学的规律。这一方面我想着重谈四点。第一,新词的使用必须经历从不统一到统一的过程,其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冀望通过一两次审定就确定汉文名,并硬性地借助行政手段(比如评奖、发文件等)加以推行,并不符合术语学规律。例如,白细胞介质-2(interleukin-2)过去就有近十个异名,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TV)最初也有多个不同的名称,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逐渐统一起来。时间尚不成熟时,要允许一定程度的不统一,不能强求一律。第二,尊重约定俗成,是术语学的基本规律。评断一个术语定名的成败,最终的标准是要看是否被科学界广泛接受。实践证明,轻易改变业已广泛采用而无十分不妥的术语,其结果往往是导致更加混乱。同样,新词的定名也要充分考虑科学界的接受程度。例如“ribozyme”按英文词根与汉语译名一一对应的原则定为“核酶”,既与“核酸酶(nuclease)”相区别,又能反映其特征。这一名称已逐渐被接受,就不宜另起炉灶,改定其他汉语名。第三,新词工作要花大力气加强宣传,这是推广规范化定名的唯一途径,全国名词委公布的生物科学名词在科技界流传尚不广泛,应当总结经验,通过组织编订较大型的工具书以及充分利用各类学术刊物等多种途径,继续对审定公布或审定试用的名词和新词进行推广介绍。第四,根据术语学规律,我建议今后审定新词应当包括定名、释义及参考文献三部分。离开释义的定名往往成为无本之木,很难确定其真正内涵和外延。而离开参考文献,释义也会显得软弱无力。一个科技术语的定名、释义及参考文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理应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全国名词委的任务虽然不同于百科全书编委会,但其工作性质并无截然分别,只是侧重点不一,在一定程度上,两会还应密切配合。以上谈了开展生物科学新词工作的几点意见,其中有失偏颇乃至错误之处,希望生物学界及术语学界的专家多加指正。  相似文献   

12.
数学心理观作为一种新思想和新观念,既有其发展的历史和进程,又表现出特有的内涵和形式,数学心理观在接受相关学科强有力的证实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由未知而产生的问题和挑战,数学心理研究为哲学、数学、脑科学、人工智能技术和心理科学等多个学科群的未来发展,掀开了一片新的蓝天,我国新世纪的心理科学不仅应在方法上确立心理的量化观念,而且在认训论上确立心理“量”的数学属性的数学心理观。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对当代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进行了尖锐而又深刻的批判,但马尔库塞并不是彻底的技术悲观主义者,他在批判技术的同时又在呼唤那种"非压抑性的统治"的新技术的出现。这种新技术将使人与自然获得解放的同时,也推动两者之间形成平等的主体关系。哈贝马斯对马尔库塞这一观点的批判是建立在以"旨趣"为基础的认识论上的,他认为,新技术与新自然是马尔库塞的一个罗曼蒂克的梦想而已。然而,后经验主义的理论表明哈贝马斯对马尔库塞的批判是无的放矢的。  相似文献   

14.
"红"与"绿"即"红色绿党"与"绿色绿党"分别是新全球化时代西方生态政治运动中公认的两大绿党主流派别.它们之所以成为不同于传统党派的新政治,最根本的在于双方围绕人类如何走出生态危机这一时代主题,展示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政治哲学新思维:即"红"与"绿"展示了新的政治哲学主题--生态政治、展示了新的政治哲学思维方式--生态思维、展示了新的政治哲学价值取向--"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这些生态政治哲学新思维对于中国不断加强和提高政府和公众的生态政治意识、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生态责任、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商品抑或礼物: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在赛博空间的对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处于两种文化的张力之中:新自由主义将所有制和私人产权的概念应用到赛博空间,把网络经济喻为现代的“丝绸之路”,在网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电子商务大潮,并以此成为经济腾飞的发动机;而新左派认为礼物交换是赛博空间的根本特征,他们反对知识产权,反对赛博空间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并针对新自由主义网络经济政策提出了“烹锅模式”、“教堂模式”。  相似文献   

16.
工程与文化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上海的虹桥工程提供了一个认识和分析工程与文化互动关系的典型案例。大虹桥被赋予了国际贸易中心承载区之一的地位,与大浦东不同,它对接的目标是长三角。大虹桥是加快上海发展,提升城市能级的又一战略支点。而其体现的创新、开放、融合之意,都是新海派文化的涵盖。新海派文化给大虹桥带来了必要的精神支撑,使大虹桥的开发建设均蕴含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之意,更是有锐意创新的大思路。同时,大虹桥又进一步增强了新海派文化的新开放、新融合,推进新海派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省探索科学技术基金投入渠道多元化的实践经验及其给我们的启示。一、相关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已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科技产业化的创新源头。在科技部统一领导、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以及地方政府直接领导下,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要辅助力量的地方基础研究工作,在扶持创新人才成长、储备创新技术成果、形成创新特色产业、孕育创新综合实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承上启下作用。在此背景下,源头创新的管理工作如何创新?能否适应新形势的严峻挑战?成为科技管…  相似文献   

18.
根据测绘学名词委员会要求,在第二版《测绘学名词》出版以后,开始征集新名词。从术语选择的角度,简要分析了近年来电子航海图的新技术特征及其形成的新技术术语。  相似文献   

19.
贸易术语是进出口商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风险大相径庭,《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解释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最新版本《202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将给世界商品进出口贸易带来重大影响.与2010年版本相比,2020年版本对贸易术语...  相似文献   

20.
传统哲学是一种以概念分析为中心的思辨哲学。思辨哲学"思辨"方法的局限导致了"直觉危机"的产生,引发了对"哲学承诺"的寻找和"去经验"的冲动;技术的进步有助哲学家展开经验导向的实证研究:哲学内外多股力量的合流促进了哲学实验的开展和实验哲学的诞生。实验哲学包括"基于实验的实验哲学"和"基于思辨的实验哲学"两类。运用系统的实证方法特别是"直觉探查"的新工具替代"思辨哲学工具三件套",实验哲学做出了"诺布效应"和"自由意志的时间真实性基础"等一系列重要哲学发现。实验手段是思辨方法的重要补充,有助于解决某些思辨哲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新工具引发了一场重要的哲学变革,这同时是当代哲学对认知科学挑战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