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精神病病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986例入院的精神病病人进行血清HBV标志物检测.结果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03%、30.80%、3.58%、3.58%、11.50%.结论 由于精神病病人疾病的特殊性,因此对感染HBV的精神病病人应采取监测、隔离、治疗等措施,而对精神科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安全教育,做好防范措施,防止HBV的传播感染.  相似文献   

2.
宝福凯 《广东科技》1998,(10):20-21
一、GB肝炎因子的研究历史 1967年,Deinhardt等在研究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动物模型时,用5份血清分别给绒猴注射时,其中2份血清诱发典型肝炎。这两份血清一份为混合血清,另一份来自一名34岁患黄疸3天后的临床医生,该医生名字的英文缩写为GB,故将该病人血清中的致病因子称为GB因子。绒猴感染GB因子发病后其血清仍可感染其它绒猴。通过比较研究发现,GB因子不是甲肝病毒(HAV),也非乙型肝炎病毒(HBV),而是另一类病毒,当时归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NANBV)范畴,也有人称其为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3.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监测的五项指标(即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b——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b——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及HBc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无论在书写文字及语言表达上显得复杂,因此我们建议,根据五项指标阳性的情况组合排列分别进行统一编码,简化表达利于交流,且节省时间和文稿篇幅。现将其组合模式、编码及临床意义简介如下: 1 编码命名。以1、2、3、4、5分别表示HBsAg、HBsAb、HBeAg、HBeAb、HBeAb。五项全部阴性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提高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降低成本,对PCR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将HBV特异性基因片段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中,提取质粒,利用PCR扩增HBV C区基因,对PCR条件中的退火温度、Mg2 浓度进行优化,并比较3种不同Taq DNA聚合酶的灵敏度.结果:HBV C区基因扩增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8℃,最佳Mg2 浓度为1.5mmol/L,Biostar Taq DNA聚合酶扩增到10-6.讨论:对HBV C区基因进行了转化和PCR实验条件的优化,为扩大PCR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病病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986例入院的精神病病人进行血清HBV标志物检测。结果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03%、30.80%、3.58%、3.58%、11.50%。结论由于精神病病人疾病的特殊性,因此对感染HBV的精神病病人应采取监测、隔离、治疗等措施,而对精神科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安全教育,做好防范措施,防止HBV的传播感染。  相似文献   

6.
高飞鹤 《甘肃科技》2016,(4):124-125
乙肝病毒(HBV)在我国的感染率较高,达到7.18%[1],乙型肝炎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靖煤集团职工众多人口密集,为了职工健康和做好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监测和明确靖煤集团职工乙肝病毒(HBV)携带的情况,靖远煤业集团康复医院在2015年对靖煤集团2600名煤矿职工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2],在2015年对靖煤集团2600名煤矿职工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2015年靖煤集团煤矿职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率为4.15%,低于7.18%的全国水平;30岁以下年龄组阳性率明显低于3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靖煤集团煤矿职工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与当前全国的现状相比,HBs Ag阳性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随着职工年龄减小,阳性率在逐渐降低。为了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健康,继续加强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型肝炎(HB)的病原体。HBV感染者在潜伏期、急性期、慢性期,其血液均有高度传染性,HBV携带者血液也有很强传染性,易感者接受极微量(1/106~1/107ml)即可引起感染。HBV感染率高,对人类危害大,约10%~20%的乙型肝炎可转变为慢性,慢性肝炎反复发作可致肝硬化、肝癌。估计全球有2亿多HBV携带者,我国感染HBV的人数达1亿多,占总人口的10%。  相似文献   

8.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获得HBV标志物(HBV-M)多种组合结果模式.其中少见结果模式难以免疫学的一般原理解释,也不易判断其临床意义.本文5000余例样本例证了少见结果模式的存在,并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重要的结果模式进行了综合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目前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种类多,但均疗效欠佳,尚无根治的特效药物。自1981年乙肝疫苗在美国被获准使用以来,它已成为预防和控制HBV感染的重要手段。我校自1994年开展为学生接种乙肝疫苗工作以来,乙肝发病率比以往明显下降。为进一步了解我校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效果,今年5月对我校99届毕业生进行了乙肝两项标志物即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表面抗体(以下简称HBsAg和抗—HBs)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检测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用酶联免疫分析(enzymelinkedimmuno-adsorbedassay,ELISA)法对22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Pre-S1蛋白及HBV标志物检测,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法(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olymemsechainreaction,FQ-PCR)检测HBV-DNA。结论:在急性乙型肝炎中,Pre-S1转阴,提示疾病的预后良好;Pre-S1蛋白和HBV-DNA相关较大,能反映HBV复制,有可能作为体内HBV复制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个42nm有外壳(HBsAG)和核心(HBcAG)组成的DNA病毒.HBV的核心由DNA、DNV多聚酶,HBcAG和HBeAG组成.它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由于目前对乙肝病毒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了解其感染状况及采取预防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三年来,我院对新生普遍进行了HBV感染情况的检查和乙肝疫苗的接种,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患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用酶联免疫分析(enzyme linked immunoadsorbed assay,ELISA)法对22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Pre-S1蛋白及HBV标志物检测,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法(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检测HBV-DNA.结论在急性乙型肝炎中,Pre-S1转阴,提示疾病的预后良好;Pre-S1蛋白和HBV-DNA相关较大,能反映HBV复制,有可能作为体内HBV复制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疗效关系的最新进展.方法:综合分析近年国内外有关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疗效关系的文献资料.结果:感染HBV基因型A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高于基因型D,基因型B高于基因型C;HBV基因型与核苷类似物治疗疗效的关系目前尚存争议;基因型E、F、G、H是否影响抗病毒疗效报道较少.结论: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疗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BV基因型的研究将有助于临床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石河子科技》1996,(4):49-52
作者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下同)三大阳性(即HBsAg+HB_eAg+、HBc.-Ab(?))者116例(男60例、女56例)及其密切接触者—配偶进行了关于夫妻间传播问题的探讨.被调查的HBV三大阳性者的年龄为38.39±10.91岁(年龄最小为 23岁,最大为67岁);婚龄为14.83±10.80年(结婚时间最短为 2.3年,最长为47年)HBV三大阳发现时间为5.91±3.43年(发现时间最短为2年,最长为17年).此调查对象是HB中的病毒传播复制最强、传染性最强的“三大阳”和接触者中最密切的“夫妻”关系.结果显示HBV三大阳者中有80.17%的配偶不被感染,有12.93%的HBsAb(+),有6.90%的有不同程度的HBV感染.结果提示.HBV在密切接触者中只要皮肤粘膜等非特异性防御屏障正常情况下不传染,可以在性传播疾病中予以剔除,肯定了HBV的传播是血源;提出了应该重视切断血源传播途径,应重视医源性、血源性和吸血昆虫叮咬而引起的传播.本调查结果,对社会、家庭及其HBV带毒者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探讨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为了将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作用于以Hep G2.2.15细胞系,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样品对Hep G2.2.15细胞的毒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变化.结果显示,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在第9天时,浓度为10μmol/L,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都较高,化合物的毒性也较低.体外细胞培养表明,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在体外有一定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斑点杂交法(Dot blot)以及酶联免疫法(ELISA法)对55例疑有乙型肝炎的病人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乙型肝炎病原基因(HBVDNA)检测上,PCR法的敏感性显著高于Dof blot法(X~2=4.251 P<0.05)。乙型肝炎病原基因诊断可以直接检测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存在情况,并能检出低水平的病毒复制。从而弥补了ELISA不能完全反映HBV的存在状态以及敏感性的不足。据此,可以认为,乙型肝炎的病原检测应用时采用PCR法与ELISA为宜。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国产单克隆抗体酶标试剂盒(McAb—ELISA)对广东某地区无乙肝症状的298人作了血清前S_2蛋白及抗前S_2检测,同时检测各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HBVM)及肝功能。全部检测对象肝功能正常。前S_2阳性率7.72%。抗前S_2阳性率5.70%。前者与HBsAg及其它乙肝病毒复制标志(HBcAg、PHSA-R、HBcAg、抗-HBcIgM及HBVDNA)有平行关系,后者则与抗HBs有平行关系。结果提示前S_2可作为一项敏感的HBV复制及传染性的指标,抗前S_2是一项乙肝感染的恢复标志,二者有重要的流行病学与临床意义,检测证实人群中存在相当数量的HBV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拉米夫定(3TC)与原儿茶酸(PA)联合应用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在HepG2.2.15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3TC、PA、3TC+ PA溶液,每4d换用含相同药物浓度的新鲜培养液,第8天末取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的量,用荧光定量PCR( F...  相似文献   

19.
<正> 绪言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且部分乙型肝炎病人可成慢性肝炎并继发肝癌。在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也很高,对人民挺康危害很大。所以,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及肝癌的研究是摆在我  相似文献   

20.
为验证树对人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易感性 ,用含 HBV的人血清接种给 10只成年树 (雌雄各半 )。然后每周抽血 1次 ,每只动物共抽血 11次。用不同公司生产的 EL ISA试剂检测接种后的动物血清感染指标。实验观察至 13周 ,结果分别有 9只和 7只动物出现 HBs Ag阳性 ,持续最短 1周 ,最长 7周。用 PCR检测 ,结果有 1只动物连续 4周在血清中检测出 HBV DNA。表明树能感染人 HBV,但实验有待改进以延长感染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