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铃薯产业成长为县域经济的主导性产业——马铃薯产业及带动相关产业产值(2006) 2006年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及带动的相关产业实现总产值10.59亿元,占全区当年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近33%:  相似文献   

2.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005年国家统计局全国百强县排名为基础数据,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总结发达县域的发展经验,提出县域经济发展的5种模式:资源主导型、区位主导型、产业发展型、企业带动型和综合发展型.并分别分析各种发展模式的特点与成因,最后提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由安定区农技中心选育的“新大坪”在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良种角色。“马铃薯优质新品种新大坪选育及示范推广项目”,2006年获得了定西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被评审为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创新了安定区农业科技成果的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农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4.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前提。文章指出,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必须走因地制宜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并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应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安定区按照“把安定区率先建成国家级优质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耕作机械化。三化”工程,使全区的马铃薯产业实现了四个根本性转变:一是从扩大面积、扩充总量,以规模优势占领市场向依靠科技、量质并举的品牌优势转变:二是由鲜销市场拉动为主向鲜销和加工并举的战略升级转变:三是由以马路市场为标志的摆摊设点、分散经营、艰难营销向以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为标志的全国最大的马铃薯集散中心、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突破350万亩大关。该作物现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安定区作为定西市马铃薯主产区,引进扩繁适宜的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促进该区马铃薯品种更新换代,满足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就显得十分紧迫。我们结合蹲点。在具典型代表性的该区东南部石泉乡山庄村开展了此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绿色产业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具有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的效益。洋县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绿色产业具有较好的自然优势。大力培植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就培植和发展绿色产业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战略与河南县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产业集群的定义,分析了产业集群战略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结合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指出产业集群战略可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统筹城乡发展、农民增收三个方面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并提出了如何培育和发展县域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9.
陈志刚 《遵义科技》2006,34(1):17-19
“十五”以来,桐梓县按照“绿色生态走廊,特色产业之乡,工业经济大县,遵义卫星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强一攻二兴三,富民强县升位”的发展思路,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全局,全面抓开放、主体抓民营、根本抓项目、倾力抓环境,通过全县上下解放思想、苦干实干,促使了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导致我县经济跌入低谷的情况下,在2002年止住了下滑态势,2003年走出了低谷、实现恢复性较快增长,2004年各项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全县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连续三年分别以2000万元、1000万元以上的绝对值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九五”期末增长了24.5%,突破了2000元大关;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实现了翻两番。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各项工作基础由比较薄弱逐步向全面夯实转变,经济运行由低谷徘徊逐步向较快增长转变,经济结构由农业主导型逐步向工业主导型转变。  相似文献   

10.
《定西科技》2007,(3):4-6
马铃薯,即我们家乡人所说的洋芋,是一种非常适宜安定区种植的粮菜兼用型农作物。它灾年是粮,丰年是菜。长期以来,马铃薯作为安定人民求得温饱的一种主要农作物,伴随安定人民一起走过了艰难的生存和发展历程。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加快解决温饱的步伐,安定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依托适宜的土壤、气候等有利条件,组织动员群众种植马铃薯,实施“洋芋工程”,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适应性强,喜温凉气候,不耐高温、高湿,有一定耐早、耐瘠能力,是定西市主要的作物,境内广泛种植,产量相对较高。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马铃薯产业由粮食型向经济型转化.市场前景广阔。马铃薯作为农业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对于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产安全影响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为此,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安铎 《定西科技》2007,(3):27-27
冯有铭,对曾经充饥果腹的洋芋蛋他有着特殊的情感、以至对洋芋蛋的钟情铸就了他对马铃薯营销事业的热爱。在安定区马铃薯营销队伍里,他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为全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当地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是定西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也是最具有市场优势和开发前景的特色产业。近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把马铃薯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第一大优势产业来培育,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使马铃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了“块状经济”的雏形,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把“定西马铃薯”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从而进一步提升“定西马铃薯之乡”的知名度。我们在分析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何娜 《韶关学院学报》2004,25(11):85-88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思路和策略发生了新的变化,发达地区探索区域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着重县域经济的发展。其实两者可以找到一个连接点,那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ArcGIS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安定区耕地开展马铃薯种植的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安定区耕地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种植马铃薯的面积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为8.55%、55.40%、33.57%和2.47%,耕地面积分别为12821.76hm2、83048.10hm2、50325.53hm2...  相似文献   

16.
《定西科技》2006,(1):12-13
“十五”期间,安定区以推进“科教兴区”战略为目标,突出服务经济建设主题.不断提升服务经济建设能力.科技工作与经济工作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推动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连续2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考核。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产业支撑的形势,指出了它的优势及劣势。论述了县域经济发展产业支撑的重要意义:可以促进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提高就业率,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产业支撑的策略和建议,如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功能,注重产业关联度和比较优势原则,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园区等。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保定市在实行了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后,保定市各县的经济取得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县域经济为保定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保定市整体经济的二次腾飞。本文将分析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以便对今后的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颜振军 《科技潮》2004,(10):11-11
“实现由院所、高校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的创新体制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的创新体制转变”,这是“一二三’的核心。科委提出“一个转变”,抓住了当代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始于1985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其目标就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从而促进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由追求数量型向追求质量型转变的新阶段,面对加入WTO后“两个”市场的新机遇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新需求,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如何科学发展,如何按照“小土豆做成大产业”的思路持续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制定怎样的发展规划、确立怎样的发展思路、瞄准哪些重点领域,这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确保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