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94年和1995年夏季在加拿大Saskatchewan省PrinceAlbert市北部森林测定环境条件对欧洲杨(PopulustremuloidesMichx.),胶杨(PopulusbalsamiferaL.),榛子(CoryluscornutaMarsh.),短叶松(PinusbanksianaLamb.)和黑云杉(Piceamariana(Mil)BSP)气体交换的影响。气体交换率的测定使用便携式气体交换系统(LI-6200)。结果表明光合作用光流动量(PPFD)、气温(Ta)、蒸气压差(VPD)和体内二氧化碳浓度(Ci)均对气体交换有显著影响,但对不同树种影响程度不同。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Ca)和相对稳定的气温和蒸气压差下,欧洲杨比短叶松和黑云杉有较高光饱和点、同化量子产量(Φ)、在饱和PPFD下最高同化率(Pm)和较低的光补偿点(LCP)。对欧洲杨树,幼龄树比老龄树有较高光合能力,且生长季早期光合能力比后期高。欧洲杨和短叶松的气孔导度(gs)随PPFD增加而增加。但黑云杉gs不受PPFD影响。在高光强下(PPFD>1000μmol·m-2s-1),欧洲杨幼树被光叶片比曝光叶片表现较低的净二氧化  相似文献   

2.
在PPFD2000μmol·m~(-2)·g~(-1)、30℃的高光强逆境下,水稻分蘖盛期的功能叶出现明显的光抑光合现象,光强变化幅度大则光抑光合程度加剧。RuBP羧化酶活性下降与光抑光合相对应,至于RuBP加氧酶活性则稳中有升,表明此时RuBP羧化酶/加氧酶动力学发生变化,光合碳同化流偏向光呼吸氧化环,以消耗过剩的同化力,建立暂时的适应性平衡。在高光强影响下,丙二醛(MDA)增加与SOD活性提高相互对应,这是O_2~-启动膜脂过氧化反应产生伤害、同时又诱导SOD形成以加强防御的有力反映。O_2通过光呼吸与Mehler反应运两条途径的分流,使排除多余能量的效率大为提高,RuBP羧化酶/加氧酶动力学的调节迅速且流经的O_2量大,而SOD适应形成加速了Mehler反应中产生的O_2~-清除,这两种酶协调地发挥其功能,使高光强逆境下植物机体的光抑制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3.
利用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komarovii)这2树种分布上限的树轮样本,分别建立细胞个数(CN)、平均细胞腔直径(MLD)、最大细胞腔直径(MAXLD)及树轮宽度(TRW)标准年表,并分析了各树轮年表与1958—2002年月气温、月降水量的相关关系,从细胞尺度上揭示2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红松和鱼鳞云杉的CN与TRW均有很好的相关性;MLD、MAXLD能够反映与TRW不同的气候信息,主要表现在红松MLD、MAXLD与前一年10月气温呈现正相关关系,鱼鳞云杉MLD、MAXLD与当年8月降水呈现正相关关系;气温和降水均是红松和鱼鳞云杉径向生长的限制因子,红松生长主要受到前一年冬季气温和降水及生长季6、7月气温的影响,而鱼鳞云杉生长主要受到生长季前期2月气温及生长季初期4月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引言在芸苔属(Brassica)植物中,包含有许多各种不同染色体数目的物种.根据水岛的报告从种间杂种染色体配对情况的研究表明,其中染色体数目较多的物种——欧洲油菜(B. napus, L.),芥菜(B. juncea, Coss.),非洲油菜(B. Carinata, Braun)——都是所谓复合种;而染色体数目较低的物种——矮油菜(B. campestris, L.),甘蓝(B. oleracea, L.)和黑芥(B. nigra, Koch)——则是所谓基本种.复合种的染色体组是由基本种构成的.这一概念通过芸苔属植物人工合成种的研究,目前已被完全证实.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大量元素缺乏对蓝莓的影响,利用水培法分析了三种(蓝丰、公爵、绿宝石)不同蓝莓在大量元素缺乏的条件下营养生长和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氮、磷、钾缺乏(-N、-P、-K)使3种蓝莓的株高、基径和根体积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大量元素缺乏导致三种蓝莓的净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Pn)、暗呼吸速率(dark respiration rate,Rd)、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和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显著低于对照组(CK),胞间CO2浓度(intercellular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Ci)显著高于CK(P<0.05),因此大量元素缺乏导致蓝莓产生非气孔因素的光合作用受阻,二氧化碳同化效率降低,显著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气体交换,抑制了其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食用菌制种及栽培中的污染真菌5科7属12种:毛霉科(Mucoraceae)1属2种,根霉属(Rhizopus),黑根霉(R.nigricans Ehrenb.),杭州根霉(R.hangchow Yamazaki.),点头根霉(R.reflexus Ehrenb.);长喙壳菌科(Ceratostomataceae)1属1种,毛壳菌属(Chaetomium Kunze et Schmidt),卷顶毛壳菌(C.murorumCda.);丛梗孢科(Moniliaceae)2属5种,青霉属(Penicillium)3种,皮落青霉(P.crustosumThom),葡酒色青霉(P.vinaleumGilman et Abhott.),类阿达青霉(P.adametzioides Abeex Smith.Br.),曲霉属(Aspergillus)2种,黄曲霉(A.flavusLink.),青霉状曲霉(A.penicilloidesSpegazzini);暗梗孢科(Dematiaceae)2属2种,链格孢属(Al-ternariaNees ex Wallr.)1种,细交孢链孢霉(A.tenuis Nees.),枝孢霉属(Cladosporium)1种,禾黑芽枝霉[C.herbarum(Pers.)Link];黑盘孢科(Melanconiaceae)1属1种,拟盘多毛孢菌属(Pestalotiopsis),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sp.).其中,杭州根霉(R.hangchow),点头根霉(R.reflexus),卷顶毛壳菌(C.murorum),皮落青霉(P.crustosum),葡酒色青霉(P.vinaleum),类阿达青霉(P.adametzioides),青霉状曲霉(A.penicilloides),禾黑芽枝霉(C.herbarum)8种真菌为河南省食用菌污染真菌新记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不同种杨树的铅(Pb)抗性和Pb积累能力,筛选具有修复Pb污染土壤潜力的杨树树种。【方法】选取7种速生杨树,用8 mmol/L Pb处理6周,分析7种杨树Pb抗性和积累能力。【结果】Pb胁迫导致7种杨树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抑制了7种杨树的高生长和径向生长,其中欧洲黑杨、群众杨和青杨的光合和生长对Pb胁迫较敏感,美洲黑杨敏感性较低。Pb胁迫导致7种杨树生物量显著降低,其中欧美杨根生物量降低最多(50.31%),欧洲黑杨(31.99%)和群众杨(22.26%)木材生物量降低最显著,欧美杨(12.67%)和群众杨(19.54%)皮生物量降低最显著,灰杨叶生物量降低最多(35.44%)。7种杨树的总生物量在Pb胁迫下出现明显降低,其中灰杨降幅最大(29.03%),欧洲黑杨降幅最小(12.02%)。相应地,7种杨树Pb抗性指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欧洲黑杨(88.09%)>银腺杨(82.98%)≈美洲黑杨(80.70%)>欧美杨(79.86%)>青杨(76.79%)>群众杨(72.78%)≈灰杨(70.35%)。7种杨树吸收和转运Pb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美洲黑杨根中的Pb含量最高,达2 906.10 mg/kg;灰杨木材、皮和叶中的Pb含量较高,分别达46.55、44.39和325.90 mg/kg。美洲黑杨根和整株Pb积累量最大,分别为4.20和5.06 mg/株;灰杨地上部分Pb积累量最大,为1.21 mg/株。美洲黑杨的根富集系数最大,达6.70;灰杨地上部分富集系数最大,为0.43。灰杨的Pb转运系数显著高于其他杨树,达0.16;欧洲黑杨的转运系数最低,仅为0.02。【结论】7种杨树的Pb抗性和Pb积累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欧洲黑杨Pb抗性最强、美洲黑杨根吸收Pb的能力最强,可能在Pb污染土壤的植物固定和生态恢复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灰杨转运Pb能力最强,地上部分Pb积累能力最强,可能在Pb污染土壤的植物提取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海南省海口市内桉树枝瘿姬小蜂在3个品种(系)桉树上的数量进行了12个月的观察,并结合GIS系统所得到的该地区的主要气象因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海南省海口市内3个不同品种(系)桉树上的桉树枝瘿姬小峰的数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最高气温(℃)这2个气象因子对海口市内桉树枝瘿姬小蜂的数量有较大的影响,而与月降雨总量(mm)、月平均相对湿度(%)、总日照时数(h)无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运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冬小麦田CO_2通量进行观测,分析冬小麦田拔节期至成熟期二氧化碳净交换量(NEE)的日、生育期变化特征,找出与NEE密切相关的因子。结果表明:NEE平均日变化曲线为U形,最大值出现在12:30(~(-1)4. 66μmol·s~(-1)·m~(-2));从拔节期至成熟期,冬小麦田的碳汇作用依次减小; NEE与气温(T)、土壤温度(Ts)、光合有效辐射(PAR)、摩擦风速(u*)和饱和水汽压差(VPD)均显著负相关;其中与NEE关系最为密切的是PAR;显热通量(H)和潜热通量(LE)有着明显的日、生育期变化特征,二者与NEE显著负相关; LE与NEE的相关性更好; NEE与LE都存在"午休"现象。通过NEE、LE对PAR的响应分析,推测"午休"现象是由于正午过大的PAR引发植物自身的生理反应造成的; NEE的"午休"现象要晚于LE。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引起的德国南部及邻近阿尔卑斯山区5年1月和 7月气温和降水率变化的模拟结果.模式采用在大气环流模式(ECHAM3)中嵌套的中尺度气候和化学模式(MCCM).模拟结果显示:区域平均气温(地面上2 m处温度)的5年平均1月增加0.8℃,7月增加4.7℃;区域降水率的5年逐月平均则显示1月无变化,7月减少40 %.讨论了气温、降水率以及降水频率等变化的空间分布,也给出了控制试验(1×CO2) 和敏感试验(2×CO2)中气温和降水率的年际变化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1.
抚育间伐对北美短叶松的生长及材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加拿大新布郎斯威克省自然资源与能源部1966年建立的天然林抚育间伐实验基地为研究对象,从3种疏伐强度(1.22 m×1.22 m,1.52 m×1.52 m,2.13 m×2.13 m)的样地和一块控制地中共采伐了154株树,胸径范围10~24 cm,研究抚育间伐(PCT)对北美短叶松的生长及材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疏伐强度从1.22 m×1.22 m增加到2.13 m×2.13 m,北美短叶松的死亡率从67.6%下降到32.7%。随着疏伐强度的增加,树干胸径、商品材树干高度和材积、树干削度、树枝直径均显著增加。3种疏伐强度中,只有2.13 m×2.13 m的疏伐强度对树高和树冠的尺寸有显著影响。PCT能增加无节材的长度,但对木材的密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光学显微镜、背散射电子图像、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差示扫描量热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Ni2Ta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和相变特性.结果表明:Ni2Ta合金在经过1 200 C保温4h的热处理后,主要由大量Ni2Ta相和少量Ni2Ta析出相组成,其中Ni2Ta相有单斜和四方两种结构.单斜Ni2Ta相为典型的细小板条状马氏体形状,其板条宽度为0.1~0.3μm,且存在以(001)晶面为孪品面的典型孪品结构.Ni3Ta合金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存在单斜Ni2Ta相和四方Ni3Ta相的可逆相变,相变开始温度分别约为310和245℃.另外,在升温过程中还存在单斜Ni3Ta相向正交Ni3Ta相的转变,其相变开始温度约为310℃,但降温过程中并不存在由正交Ni3Ta相到单斜Ni3Ta相的逆转变.  相似文献   

13.
基于HS-SPME/GC-MS与模式识别技术判别红茶产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一种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红茶中挥发性组分,并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实现了红茶的产地鉴别.采用HS-SPME法在100℃提取60 min,热解吸法直接进样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根据挥发性组分的总离子流图,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等模式识别技术实现了对不同产地红茶的判别.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林分冠层结构和林内光环境特征的关系,利用冠层分析仪(WinScanopy)对比分析了山西省太岳山马泉林场油松人工林(幼龄林和中龄林)冠层结构及林分光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在林分密度逐步增大情况下,林分开度呈现下降趋势,总体分布范围为9.68%~16.20%; 叶面积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相应增加,总体分布范围为2.000~3.784。林分冠上总辐射分布范围为25.37~29.10 MJ/(m2·d),林下总辐射为4.22~11.07 MJ/(m2·d)。林下总辐射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表明林分对光辐射的截获能力随之增强。幼龄林消光系数为0.27,中龄林消光系数为0.59,中龄林林分消光能力大于幼龄林林分。林下直射是林下总辐射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Populus euphratica and its response to the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CO2]) were analyzed based on its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 stomatal conductance (gs),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Ci), transpiration rate (Tr),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at different groundwater depths measured by a portable gas exchange system (LI-6400)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levation of [CO2] decreased the gs, and increased the Pn, Ci and WUE of P. euphratica. However, the effects of the elevated [CO2] on gs, Pn, Ci and WUE varied considerably with groundwater depth. The response of photosynthesis to rising [CO2] was stronger at the greater groundwater depth (more than 6 m) than that at the shallower groundwater depth (less than 6 m). The critical groundwater depth required to maintain the normal survival of P. euphratica was less than 6 m. When the groundwater depth increased to more than 6 m, P. euphratica encountered moderate water stress, and the plant suffered severe water stress when the groundwater depth increased to more than 7 m.  相似文献   

16.
松梢枯病防治新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杨酸和多效唑预处理可以减轻湿地松梢枯病的发生、水杨酸的效果尤佳。病原孢子萌发试验证明,多效唑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而水杨酸对病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无抑制作用。因此认为水杨酸处理后是通过增强湿地松的抗性来抑制梢枯病的发生。经水杨酸和多效唑处理后,嫩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上升。SOD在湿地松抗梢枯病上可能起积极作用。较高浓度的水杨酸及阿斯匹林引起嫩梢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下降。说  相似文献   

17.
针对造纸黑液的任意排放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现状,对碱法造纸黑液的处理方法(如碱回收、提取木质素、联产治理等)进行了介绍,综述了碱法造纸黑液综合利用新技术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微红梢斑螟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是松类梢果重要害虫,分布全国,幼虫钻蛀主梢及球果,在南京每年发生2~3代,以幼虫在枯梢及树皮伤口内越冬,次年5月转移为害当年新梢。成由于6至8月出现,生活史不整齐。本文报道各虫期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防治试验结果,并讨论了防治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条件下使用LI-6400光合仪,分别在夏季和冬季,对深圳地区引进的4个桂花品种(‘日香桂’、‘小叶佛顶珠’、‘晚银桂’、‘万点金’)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ond)、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温度(Ta)等生理生态因子的日变化进行了测定,并对桂花Pn与各种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夏季,4个桂花品种Pn日变化均呈现不对称的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在冬季,4个桂花品种Pn日变化均呈现单峰曲线,不存在"午休"现象.胞间CO2浓度(Ci)、Cond、PAR、Ta和叶片水压亏缺(VPD)是影响桂花Pn较大的几个因子,其中Ci和Ta在夏季的影响程度尤为突出,PAR在冬季的影响程度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松材线虫对黑松、湿地松幼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以2月龄黑松(Pinus thunbergii)、湿地松(P.elliottii)幼苗为材料,研究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感染对松幼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在接种松材线虫后,黑松较湿地松发病快且重,黑松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降低;湿地松内SOD和CAT在接种早期活性增加,随后下降。两种幼苗接种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不断增加。H2O2和MDA的积累与植株发病速度呈明显正相关。因此,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寄主植物组织的膜脂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